设计思维在美术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2018-10-16钟辉
钟 辉
(上海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234)
设计思维是一套关于创新式问题解决的方法论体系,是用来指导人们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结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研究、分析、头脑风暴、创新和发展等,旨在帮助人们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1]它解决问题的探索方法与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的真实需求相吻合,因而,在美术基础教育中融合设计思维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创新性实践。
一、设计思维与美术基础教育
设计思维旨在用有秩序的逻辑与方法去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社会或者个人问题,让“创新”稳定地发生。设计所强调的重心在于设身处地去体验。目前,新课标将“设计·应用”列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四大学习板块之一,改变了传统美术的教学思路,倡导课程内容需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对美术价值的领悟。[2]因而在现今的美术基础教育中,愈来愈注重开发每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与探索性,并结合个人的行为习惯、兴趣等,将美术理念与设计创意融入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并与社会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态人文紧密连接,突出表现其审美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始终保持浓烈的学习兴趣与创造表现欲望。如李黎提出的“3F”(Free、Fly、Filed)美术教学法,即是基于学生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自创(创造性的能力)、自能(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意志力、承受力)等能力的教学方法,表明了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校外美术辅导机构更趋向于应用设计思维来多角度地表现或诠释某一生活现象,充分放飞学生的思想,给予其足够的空间去考量事物,为其提供良好的发挥环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3]因此在美术基础教育中,应注重以学生乐于探索、活跃的思维、直接判断力的认知发展特点为主,使其能够运用设计思维去寻找美术创作的灵感,学会反思与实践。
二、美术基础教育中如何融入设计思维教学
斯坦福大学Design School对“如何促进深度思考的方式”进行探索,并提出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模型[4],其分为五个步骤(见图1):
1.同理心(Empathy):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
2.问题界定(Define):分析收集到的各种需求,提炼要解决的问题;
3.头脑风暴(Ideate):打开脑洞,创意越多越好;
4.原型制作(Phototype):把头脑中的想法动手制作出来;
5.测试(Test):优化解决方案。
依据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模型,笔者尝试将此模型应用于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中,并对其进行相关教学设计。
图1 斯坦福大学Design School设计思维模型
第一步是建立“同理心”,引导学生用“同理心”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体会所要创造对象的感受。在美术基础教育中,我们可以用最常见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同理心”模式——如Cosplay(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其本质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互动活动。如在现实美术教学中,可让一组学生(A组)模仿青蛙,打破他们的想象局限,研究青蛙的体态、神情、动作、习性等,从而再进行美术创作;另一组(B组)则直接进行绘画。
第二步是发现真实问题,并重新定义问题,明确指出问题出在何处。在进行美术教学时,美术教师与进行过角色扮演的一组学生将问题聚焦化,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提炼问题要素,利用“How might we”句式,分析青蛙的身体构造、活动方式、组成元素(颜色等)、生活环境等,将问题从“我如何画青蛙”聚焦到“我如何尽可能地搜集青蛙的资料,用它的活动行为结合它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去表达出个人的创意”。
第三步是提出更多有创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开始头脑风暴。在这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规定A组在限制的时间段内尽可能多地写下脑海中闪现的创意点,然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创意聚集并串联。当学生在接收到动物画教学信息后,他们首先会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去判断、审视所要进行创作的对象,然后再进行创作(见图2)。进行头脑风暴后,快速筛选创意,几十个创意经过小组讨论和筛选,成为创作元素的核心。从前文的描述以及作品展现中我们不难看出,“习性、环境、有趣的、跳跃的、创意的、可爱、多彩的、大眼睛”成为创作的主要因素,并已经融入美术作品的创作内容中。
图2 头脑风暴——创意汇总
第四步通常是以组合形式进行操作,将想法创意实施并不断优化。在美术教育中,“绘画表现”和“手工制作”是最基本的两大领域,而将“二维平面”转换为“三维立体”,促使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则逐渐成为近年来美术教育者热议的话题。[5]“模型制作”的本质是将脑中的想法与认知制作成实体模型。创作不拘泥于教材与教具,只要是儿童的兴趣爱好,譬如乐高、橡皮泥、卡纸等都可以(见图3)。儿童随着学生对判断力掌握程度的加深以及对认知与表达的式样区域进行拓宽等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构图能力、创意能力、形式表现能力也在呈现正比例的增长。(见图4)在进行青蛙手工模型制作的过程中,一开始会出现“造型简单、颜色单一、形态枯燥、辅助道具少”等现象,经过斯坦福设计思维模型的不断应用与操作,逐渐在表现形式、结构创新、颜色选择与应用等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
图3 创作过程 图4 不断优化的创作成果
三、美术基础教育中设计思维应用的教学展望
从上文可知,设计思维的本质是通过模仿、分析、想象、选择、梳理、提炼、重组等逻辑归纳语言,将视觉的造型特征演变成具有一定规律和个性的抽象立体形象。[6]在美术基础教育中教师应用设计思维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在美术创作时进行多维度、多元化的探索。因此在美术基础教育中,设计思维的应用关键在于如下因素:
1.美术教育者的教学认知
美术教育者的授课形式、教学设计、课程形式,决定美术作品设计思维应用程度的优劣。以往的美术教育者在进行美术教学时皆以技能训练为主,未真正重视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的美术教育者应响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号召,充分结合每个人的行为特征、智力发展进行教学内容、形式上的设计,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融入设计思维的美术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赋予传统美育新鲜的、有个性的教学元素。
2.学生的学习特征
以往的美术教学未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而学生的发展方向又是多样的,个体也存在着差异性。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的宽泛,导致学生对于现有美术教育课程的兴趣与表现欲望不强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探析学生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找出关键点和创新点。还应结合分析结果制订教学计划,并实践、体验与测试。
3.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
(1)在具体的教学时,教师应启迪学生,以情境教学(生活展现、实物演示、表演体会等)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并引导其联系旧知识和已有认知,拓宽其思路;(2)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分析、研究问题,并进行关键点的汇总与筛选,在此基础上美术创作;(3)通过单独/小组的学习模式动手实践,可选择多种材料、技术创作。美术教师应巡回指导并观察情况,记录学生的表现,从而发现问题;(4)为了展示更好的作品,可将已经完成的作品再创新、再突破,应用概念、方法等亦可优化,通过小组协作或单独操作的方法以游戏、竞赛、试验等形式延续、拓展。
注释:
①来源: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官网 https://dschool.stanford.edu.本模型始出于IDEO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