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调查研究

2018-10-16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少数民族德育

柏 桦

(上海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上海 200234)

在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必须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并指出发展目标:少数民族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得到进一步深造,这些学生分布在不同专业,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师人数将急剧增加,成为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为了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本研究对以上海市为主以及内地部分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师进行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发出问卷共计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有效回收率为98.4%。调研问卷主要围绕德育教师基本情况、工作相关经验、管理少数民族学生相关情况、德育教师工作评价、改进激励等问题展开,期望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1.性别、民族及专兼职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325位德育教师中,女性所占的比重较大,约占调研总人数的64.62%,男性仅占35.38%;汉族所占的比重较大,约占总人数的83.69%,少数民族仅占16.31%。如表1所示:

表1 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性别、民族情况

(续表)

2.工作年限

参加调研的德育教师工作7年及以上的最多,有82人,占25.23%;其次是1-3年的,有73人,占22.46%;1年及以下有71人,占21.85%;3-5年有60人,占18.46%;5-7年的最少,有39人,占12%。如图1所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共有121人,占37.23%,可见,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图1 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工作年限情况

3.职级构成

参加调研的德育教师职级情况,副科以下人数最多,为171人,占52.62%,其次是正科级有73人,占22.46%;副科级有59人,占18.15%;副处与正处级共21人,占6.77%(如图2所示)。可见,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职级较低的情况。

图2 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职级情况

4.学历构成

参加调研的德育教师中,硕士人数最多,为257人,占79.08%,其次是本科生和博士各有34人,分别占10.46%。如图3所示,硕士以上学历的德育教师占89.54%,可见,德育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

图3 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学历情况

5.从事德育工作的原因

参与调研的德育教师中,关于从事德育工作的原因,有近一半的教师选择“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有162人,占49.85%;其次是选择“个人兴趣适合自己”,有111人,占34.15%;其余选项的有52人,占16%(如图4所示)。可见,大多数德育教师选择从事学生工作是出于热爱学生工作并符合自己的兴趣,因此,德育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

图4 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原因情况

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工作状况

1.德育教师所带学生的民族构成

参与调研的德育教师中,带班人数在200人以上的最多,有153人,占47.08%;其次是带151~200人的有70人,占21.54%;带101~150人的有53人,占16.31%;带51~100人的有33人,占10.15%;带50人及以下的只有16人,占4.92%。所带学生中涉及的民族数,有5个以上民族的人数最多,有151人,占46.46%。将德育教师带班人数与涉及的民族数进行交叉分析,如图5所示,带班人数在200人以上的德育教师,所带的学生民族数达到5个以上的最多,占62.75%。可见,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师不仅带班人数多,涉及的少数民族数也多,给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图5 德育教师带班人数及民族情况

2.德育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每月交流谈心情况

德育教师选择每月与每位少数民族学生谈话次数在2~3次的最多,有154人,占调研总人数的47.38%;其次,选择0~1次的有107人,占32.92%;选择4~5次的有27人,占8.31%;选择5次以上的有37人,占11.38%,如表2所示。可见,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对于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都特别关心,有近70%的德育教师,每月与每位少数民族学生交流谈心在2次以上。

表2 德育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每月交流谈心次数情况

3.德育教师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情况的方式

调研显示,德育教师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情况的方式依次为:个别学生面谈、网络渠道、班干部反馈、电话信件、座谈会等会议形式和其他,如图6所示。可见,德育教师最常用的方式是个别学生面谈,其次是网络渠道。

图6 德育教师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情况的方式

4.德育教师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困难或问题

调研显示,德育教师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困惑或困难依次为:家庭经济困难、普通话和学业基础差、文化差异、学习动力不足、社会资源少、民族宗教信仰、缺乏生涯规划能力、各类心理问题和其他,如图7所示。可见,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基础差以及文化差异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图7 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困难或问题

5.德育教师需要加强的工作

调研显示,德育教师认为需加强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依次为:学业辅导、政治思想教育、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经济资助帮扶、民族团结政策法规教育、人文科学与艺术教育及其他,如图8所示。可见,德育教师认为,要首先开展学业辅导,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困难,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走出困境。

图8 德育教师需要加强的工作

6.德育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

调研显示,德育教师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依次为: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包括少数民族风俗节日)、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包括思维方式)、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少数民族语言、国际民族宗教形势和其他,如图9所示。可见,德育教师认为,掌握国家民族政策法规是首要任务,其次是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可加强以上两方面的专业培训力度。

图9 德育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

7.德育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及途径

调研显示,德育教师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需要提升的能力依次为:人际沟通技巧、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现代网络技能、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党务工作能力、行政能力和其他,如图10所示。可见,德育教师认为,人际沟通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排在前三位需要提升的能力。

图10 德育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

德育教师认为提升能力的途径依次为:加强相关培训、进修学习、深入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和其他,如图11所示。可见,德育教师普遍好学上进,认可专业培训的有效性,主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图11 德育教师提升能力的途径

8.德育教师工作压力情况

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德育教师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和“较大”的共有161人,占49.54%;认为“一般”的有131人,占40.31%;认为工作压力“较小”和“没有”的仅33人,占比不足10%。我们将德育教师的民族与工作压力的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如图12所示,少数民族德育教师选择工作压力“非常大”和“较大”的占比达到62.26%,而汉族德育教师选择这两项的占比也达到47.06%。可见,德育教师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根据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的结果,平均综合得分越高,表明综合排名越靠前,结果整理如图13所示,德育教师认为工作压力来源依次为:学生安全问题、突发事件、后进学生的教育、学生投诉、领导批评和其他。可见,少数民族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德育教师首要的压力来源。

关于在学校里配备专职的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德育教师的态度情况,德育教师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分别有142人和143人,分别占43.69%和44%,合计高达87.69%。我们将德育教师的民族,与“配备专职的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德育教师”的态度进行交叉分析,如图14所示,可见,汉族德育教师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合计高达90.81%,而少数民族德育教师选择这两项的也占到71.7%。说明汉族德育教师较少数民族德育教师而言,更期待配备专职的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德育教师。

图12 汉族和少数民族德育教师选择工作压力的情况

图13 德育教师工作压力来源

图14 对于配备专职少数民族德育教师的态度

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

1.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客观弱势

从本次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情况来看,德育教师反映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西南和西北边远地区,家庭成员多,家境贫寒,具有民族语言、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差异等特点,普通话不是母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在民族学校学习,到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普通话。普通话基础差,再加上学业基础弱,上课听不懂、学习成绩差带来的心理上的挫败感,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其实,他们原先是当地的佼佼者,是经过优先选拔、重点培养的对象,综合素质较高,尽管存在客观情况的落差,但是他们依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这也激发他们进一步刻苦学习,努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2.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基础差等原因造成他们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面临学业、情感、就业等各种压力,出现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好胜心强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他们成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一直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是一群具有特殊性的少数民族群体,德育教师必然会面临新的挑战。

3.德育教师在师生沟通方面存在局限性

目前,学校中带班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师,普遍年龄较大,大多为研究生学历,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80%以上是汉族,由于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特征、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对于国家民族政策法规的掌握,以及对于国际民族宗教形势的研判,都存在知识欠缺、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近50%的德育教师选择“非常大”和“较大”,而其中,少数民族德育教师选择工作压力大的比例更高,这与他们自身是学校里专职少数民族德育教师的身份有关,工作重心基本上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关于在学校里配备专职的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德育教师的建议,有87.69%以上的德育教师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其中汉族德育教师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合计高达90.81%。可见,面对学校中不足10%的少数民族学生,有近一半的德育教师感到工作有较大压力。就目前的学校德育教师现状及专业水平而言,对于顺利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建议

(1)开展民族政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仍然相对滞后。要增强民族团结,就要努力去除这一障碍。随着近年来国家民族政策的不断优化,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逐年增加,他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精英,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保障,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德育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将承担起“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任,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加强专业化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

目前,针对德育教师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专业化培训来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从调研情况看,德育教师队伍具有政治素质强、学历层次高、好学上进等优点,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特点,围绕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开展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特征、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等,以及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国际民族宗教形势等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专题培训。同时,还可以分批次组织内地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师到民族地区参加系统学习和培训,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加强与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族学校高效可行的教育管理经验,并进行推广,提升内地学校中德育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3)健全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在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学校,按照50∶1的生师比配齐配强政治素质高、懂双语、会管理的少数民族教师,推广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示范平台,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应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建章立制,优化人员结构,配齐配强政治素质高、懂双语、会管理的专职少数民族德育教师。专职少数民族德育教师自身是少数民族,来自民族地区,懂双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同地区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无障碍,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更加顺畅,可以充分发挥专职少数民族德育教师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促进各民族跨区域流动。他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少数民族同胞进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带动了民族地区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鉴于此,建议如下:一是在民族地区建立人才储备库,选拔政治素质高、懂双语、会管理的少数民族优秀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为内地学校输送专职少数民族德育教师人才;二是建立民族地区学校与内地学校的双向人才援助机制,两地优秀德育教师双向交流1-2年,互相学习对方学校的工作经验,提高内地学校德育教师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自主培养力度,在内地学校选拔优秀的在读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储备专职少数民族德育教师人才。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少数民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