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盲生有“感”而“发”
——利用教具提高盲校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8-10-16蔡连苹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盲生盲校铁钉

● 蔡连苹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盲生虽有视觉障碍,但其他感知觉比普通学生更胜一筹。通过这些感知觉,盲生能感知到大多数的实验现象或事物特征,从而发现科学的诸多奥秘。盲校的科学教师不能剥夺盲生以其他的感知觉来感知实验现象和事物特征的权利,应尽量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应创造条件让盲生有“感”而“发”,提高盲校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选择简单方便的教具

无论是选用普通学校的科学教材还是盲校的教材,很多实验明眼人看着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由盲生操作起来,或有较大的难度,或无法感知现象,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科学教学效果。盲校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中设计使用的教具,要善于站在盲生的角度思考这个实验中的教具适不适合操作或能不能操作,要为盲生选择简单方便的教具进行探究实验。

(一)用简便的教具替换原教具

如在“风是空气的流动”的教学中,课本中设计的实验是: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把袋口扎紧,用针将袋扎个孔,使孔对着脸,用手挤压塑料袋,说一说脸上有什么感觉。可是实验时笔者发现,盲生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再扎紧,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用针将袋扎个孔后,使孔对着自己的脸,有的盲生一不小心就找不到自己刚扎的孔了,结果孔没能对准脸,造成实验不成功。后来再做这个实验时,我就把装满空气并扎孔的塑料袋换成手捏打气筒,让盲生把手捏打气筒的出口对着脸,用手挤压气筒,说一说脸上有什么感觉。从而避免了原实验遇到的一些困难。

又如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中,一般普校采用金属制小型的马德堡半球来做演示实验,先用抽气机抽气,再请两个学生上台拉,拉不开,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且很大。该演示实验盲生看不见,且学生参与活动太少。于是,我把马德堡半球替换成两个直径约为15厘米的橡胶吸盘。2人一组,每组盲生将两个吸盘紧贴在一起,尽量挤压出全部的空气,两人用力对拉。这样,每位盲生都能亲身体验到大气压力很大。

(二)用简便的教具重新设计实验

如在“认识磁铁的各个部位磁力是否相同”的教学中,课本中的实验是:在盒子里放几十个小铁钉,用条形磁铁的各个部位分别接触小铁钉,各个部位吸起的小铁钉数量相同吗?哪个部位吸起的小铁钉比较多?其实,用条形磁铁的“各个部位”“分别”去接触盒子里的小铁钉,盲生很难做到。如果把整个条形磁铁放入盒子,结果将是小铁钉只吸在磁铁的两端,无法感知其他部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磁性。于是,我重新设计了一个用简便的教具去探究的实验:让每位盲生一手拿磁铁,一手拿铁钉的一端,铁钉与磁铁不同部位接触,分开,再接触,再分开……盲生仔细感知铁钉与磁铁吸引后再分开时所需的力的大小,然后大家汇报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

又如在认识“同种电相互推斥,异种电相互吸引”时,盲校课本中的实验跟普通学校差不多,不同的是,普通学生用眼观察,而盲生通过手去感知两根橡胶棒相互接近或分开的现象。其实盲生很难用手去感知该现象,而且一次演示也不能有多位盲生同时去感知。于是,我重新设计了一个用简单的教具来探究的实验:1.给每位盲生一个未打开的塑料袋,请盲生试着打开袋口。(盲生很难分开塑料袋口的两层薄膜)接着请学生双手摩擦塑料袋口10多下,再试着打开袋口,结果他们很快就打开了。问:刚才同学们摩擦塑料袋口后,袋口的两层薄膜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2.给每位盲生一小块干燥的轻薄的绸布,请他们用小绸布去接近玻璃,放手。(绸布掉下来)接着请盲生用绸布摩擦玻璃10多下,再用小绸布接近刚才摩擦过的玻璃,放手,感知小绸布有没有掉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盲生汇报实验现象,讨论原因,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同种电相互推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通过教具简化或重新设计简单实验,让每位盲生都能参与探究性学习,亲身感知实验现象。这样,不但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一基本规律;同时,还能激发盲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制作适合盲生感觉通道的教具

普通学校的教学以视觉和听觉为主要传递通道,这决定了教材形式、教学设备都以看和听为主要传递方式。盲生因丧失视觉通道,学习主要依靠听觉和触觉,辅之以其他感觉。所以,对于盲生无法用视觉通道来感知的事物,教师应想办法让盲生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官通道感知,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

(一)由视觉通道转换成触觉通道

关于光现象的知识,由于盲生看不见、摸不着,是盲校科学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将盲生无法用视觉通道感知的光路转化为可用触觉通道感知的模型。如在“光的反射”的教学中,我制作了“盲用光的反射定律演示仪”,如图1所示:此教具中的圆规两脚的顶点处有两个等大的齿轮啮合在一起,当盲生改变其中一侧的圆规脚与铁丝的夹角时,另一侧圆规脚与铁丝的夹角也会改变,且两角度始终相等。利用这个直观的教具来学习光的反射,盲生对相关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就更容易理解了。

图1 盲用光的反射定律演示仪

关于宇宙与空间的知识,由于太遥远,盲生无法用视觉通道感知图片和视频,也不能像普通学生那样小组成员合作,模拟实验。为了让盲生能理解这部分知识,我同样采用建模的方式,让盲生用触觉通道来感知。如学习“月相变化的成因”时,我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盲用月相变化演示仪”:在乒乓球上用黑色记号笔涂满半个球,是光滑的半球;用白色的纱布粘在另半个球上,是粗糙的半球,把盲文笔笔头插入交界线某处。这样操作:此球代表月球,右边的窗户射进的光看作太阳光,学生自己的头视为地球。月球绕着地球转,盲生手捏盲文笔,将粗糙的半球(即照亮的半球)始终向着太阳光。按下面的顺序移动球:正右—右前—正前—左前—正左—左后—正后—右后—正右。头的位置不变,但视线跟着球移动。盲生另一只手依次触摸8个方位面向自己的粗糙面的大小和形状,从而明白了月相变化的原因。

图2 盲用月相变化演示仪

(二)视觉通道转换成触觉和听觉通道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教材中是用沙子、小凳子、钩码做的探究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陷入沙的深浅,盲生无法用视觉和触觉通道去感知。我制作了如图3所示的教具,让盲生用触觉和听觉通道来感知:先让盲生从前面的开口处触摸两个容器内的泡沫板上扎的钉子的数量;再让两盲生各吹一个气球,教师帮忙调节一下,让两个气球大小相等,扎好,让盲生感知后分别放进容器;在两气球上各放一块大小相同的泡沫板;让盲生在只扎一根钉子的容器上逐渐增加钩码数量,当听到气球扎破的声音时,记下钩码数目;再让盲生在扎了很多钉子的容器上逐渐增加钩码数量,当听到气球扎破的声音时,记下钩码数目。学生交流:1.比较同一个容器中,增加钩码数前后气球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2.比较两个容器中,气球扎破时所放置的不同钩码数,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分析,最终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图3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装置

(三)视觉通道转换成触觉和嗅觉通道

在认识“风的成因”时,教材上有一段话:“冷地方的气压高,热地方的气压低。当两地冷热不同时,这两个地方的压力高低就会不同,气压高地方的空气就会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这样就形成风。”至于为什么“冷地方的气压高,热地方的气压低”呢?并没有说明其原因。

“人们的五官的感受乃认识与共鸣的第一步,借助口授言传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使之产生思考,不过是一种错觉。”为了加深学生对“风的成因”的认识,我先让盲生利用手部的触觉探究蜡烛燃烧时的热空气上升(注意加强安全教育),引导盲生推导出为什么冷地方的气压高,热地方的气压低。再让盲生利用我制作的“风的成因演示仪”,通过嗅觉感知风的形成。如图4所示:点燃左边的蜡烛,右侧小口处点燃一支檀香,让盲生的鼻子靠近上面的开口处,他们可以闻到檀香的烟气从上面的开口处冒出。引导推知风从右侧的小口(冷地方)向左边(热地方)流动,再从上面的开口处流出。从而让盲生明白水平方向风的形成,理解风的成因。

图4 盲用风的成因演示仪

三、以生活实物为教具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们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世界的。”盲生由于视力原因,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都很贫乏,特别是先天性视障儿童,在积累知识和经验方面更远不如明眼儿童。教师凭口头描述物体,他们难以在脑子里形成物体真实的形象。如果盲生无法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就难以产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所以,我们要为盲生提供生活中的实物教具,让他们直接感知真实的物体,形成实物的具体形象。

(一)以生活物品为教具

教“轮轴”时,我就从学校的水工那里找来各种不同的水龙头给盲生感知,帮助他们理解轮轴的结构和作用(见图5);探究“相同材质的碗,碗壁厚度相同、大小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碗壁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时,就到校食堂寻找具备这种特征的两个碗给盲生感知;探究“相同材质的管子,管壁厚度相同、长短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管壁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时,就到学校的音乐室里寻找双响筒做实验;教“鲤鱼”一课时,我就去菜场买几条鲤鱼给盲生感知。当然,有些实物可能会因为过大、过小、有毒或过远等,不便用手去触摸,就只能通过模型来辅助。

图5 从校水工处收集来的水龙头

(二)以学生亲自培育的动植物为教具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我让低视生和盲生合作种植了凤仙花,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这样,低视生和盲生能一起亲历和感知凤仙花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情况。同样,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我协助低视生和盲生由孵化蚕卵开始培育家蚕,让他们观察家蚕4个变化阶段的不同形态。以学生亲自培育的动植物为教具,保护了盲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盲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了其生活经验,增强了盲校科学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让盲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金家骏(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指导老师:张 焕

猜你喜欢

盲生盲校铁钉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在盲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六个维度提升盲校德育一体化工作实效——以山东省潍坊盲童学校为例
钉多少颗铁钉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体育课中提高初中盲生身体素质的实践
钉铁钉
隔水取铁钉
富阳“五老”文艺团关爱盲校孩子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