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校数学课标理念下好课的三个特征

2018-10-16周志英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数学课

● 周志英

教师都希望把课上好。那么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提及标准,人们常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以及专业素养等六个方面,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出要求。然而,具体教学教师不可能机械参照指标进行,虽然数学教学内容是相对确定的和客观的,但是数学教学却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交互活动。尤其对聋校而言,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更不能简单套用标准。笔者认为,一堂能让聋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有所发展的好课,它至少应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体现个别化教育思想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聋校数学课标》)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使聋生人人都能获得适合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聋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正是要求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出个别化教学思想,是对聋生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个别化教学是根据聋生的听障程度及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学和指导的教学形式,是照顾聋生个体差异的重要的教学方法[1]。个别化教学原则在特殊教育中最具独特性,也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众多原则。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并体现出符合不同聋生学习认知水平的目标、提问和练习,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聋生的学习需求。

(一)分层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聋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聋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面对不同学习水平的聋生,确定有弹性的、分清层次的教学目标。

如在三年级《认识周长》一课中,教师根据A、B、C三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其中,A组学生要完成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即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能够测量复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初步体验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对B组学生则适当降低了学习任务难度,要求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能够测量简单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初步体验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对C组学生,目标要求就更低了,只要求学生在支持下能认读“周长”,学会相应的手语,能够测量简单规则图形的周长,体验活动的乐趣。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情感目标的要求,对A、B、C三组学生是一致的,即“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乐趣。”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使每一位聋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正是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意义所在。至于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教和学的实际灵活处理。

(二)个性化问题设计

个别化教学理念的贯彻,不仅仅看是否有分层教学目标设计,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要有个性化的问题设计。新颖而富于个性化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聋生的个别差异,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随机应变,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提出问题后要给聋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让每一个聋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体验课堂交流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聋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认识周长》一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请了三位学生用手指出树叶的周长。要求第一位学生“从已知起点出发,手指沿着树叶边线指一圈”,学生先是没有理解教师意图,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即示范了一次,再让学生指;要求第二位同学“移动起点(可移动)的位置,再从新的起点出发沿着树叶边线指一圈”;要求第三位同学“自定起点,再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边线指一圈”。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既加深了对“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即为一周”的理解,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针对性练习设计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聋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有效载体。聋校教师面对的是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他们各方面的差异性很大,为此,练习设计要有层次之分,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聋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让每个聋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这也是突出差异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认识周长》一课的巩固环节,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

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封闭图形?指出封闭图形的周长。

教师设计了不同内容的练习纸,让A组同学完成③④⑤⑥四个图形,B组同学完成②③④⑤四个图形,C组同学完成①②③三个图形。不仅练习的内容难度不一,而且练习形式的要求也不同,A、B组学生用水彩笔、直尺在图形上描出周长,C组学生用水彩笔、直尺连虚线,并且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及时给予C组学生以适当的示范和指导,以支持他们完成练习。通过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了对“封闭”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关注缺陷补偿原则

《聋校数学课标》指出:“如何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过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因势利导地培养聋生的数学素养,是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可见,一堂好的聋校数学课,应该考虑到如何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选择符合聋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如何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直观教学的手段有很多,其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最受聋校教师欢迎的。合理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好事物间大与小、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发学生的思维[2]。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实际,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以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如《展开与折叠》一课,教师在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探索出了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并归纳出特点后,再请学生观看正方体展开与折叠过程的动画演示。此设计的合理之处在于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用动画演示正方体的展开过程,而是在学生操作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后,再播放动画,使学生边观看边回想自己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正方体展开与折叠过程的认识。在探索正方体的展开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利用课件展示了11种正方体展开图,让学生与展示在黑板上的8种(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出黑板上没有的3种展开图,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个对比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高效直观又形象,充分发挥了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

(二)精心选择操作学具

学具的操作和使用可以提高聋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是聋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理解数学的过程变得简单、生动、有趣,通过动作思维促进聋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关于动手操作,有两点应当注意。首先,要注意适量且适时,适量是指不应过分强调操作,否则只会使聋生对数学的认识停留在感知层次上,反而会影响聋生数学理性思维的形成;适时是指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让聋生动手操作,否则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影响聋生操作的热情和操作的效果。其次,操作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材料来完成,操作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对操作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为聋生准备合适的学具,让聋生“能操作”“易操作”[3]。如《展开与折叠》一课,教师选择了磁力片正方体来代替传统的纸质正方体,相比而言,磁力片正方体更方便操作,无论是对正方体11种展开图的操作探索,还是用折叠的方式进行验证都快捷方便,也便于在黑板上展示,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 供图 周志英

三、突出潜能开发理念

在特殊教育中,我们应该树立既看到障碍更重视潜能的全人教育观[4]。“扬长”与“补短”相结合,并把重点放在开发潜能上,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因此,一堂优质的聋校数学课,必须处理好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的关系。

(一)重视数学语言教学

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严重滞后,对思维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语言教育应贯穿于聋校数学教学的始终[5]。聋校数学教学中对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语言训练。数学本身具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有“文字兼数字与符号的结构”[6]。因此,教师既要培养聋生一般文字的阅读能力,更要帮助聋生提高对数与符号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概念教学,重视关键词与符号的讲述,逐渐丰富聋生数学语言词汇。

如《认识周长》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但学生对周长概念中“封闭”“一周”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是有难度的,需要重点突破。上课一开始,教师板书课题,问学生“周长”是什么意思。三年级的聋生似懂非懂,教师紧接着用动画演示“小蚂蚁沿树叶爬的三种路径”,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初步了解什么是“树叶的边线”“封闭一周”。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指一指、描一描树叶、黑板及其他物体(图形)的边线,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聋生逐步理解“封闭”“一周”的含义,并教授这两个词的读法和规范的手语打法。最后,教师完成了周长概念的完整板书后,又让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使聋生熟悉周长概念的语言表述,从而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

需要强调的是,聋校数学教师自身教学语言要简练规范,具有条理性,尤其是教师对问题的描述要简单,指示性要明确,这样才易于聋生理解。同时,课堂教学中要多为聋生提供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机会,让聋生多看、多听、多说、多写,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克服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转换障碍。通过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促进聋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进而更大程度地开发聋生潜能。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聋校数学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聋生能初步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聋校数学课程目标由原来的“双基”拓展到了“四基”,将数学的“基本思想”列为课程目标,这是我国聋校数学教育的一次重大进展和突破,对聋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未来的生活工作都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聋校数学中,数学概念的形成、理解和深化的过程中都蕴涵着抽象的数学思想[7]。聋生由于听力缺损,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了影响,抽象思维能力水平较低。或许有教师会认为,对于聋生,只要他们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即可,达不到让他们掌握数学思想的高度。但如果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聋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于学习的表面层次上,而一旦掌握了一种数学思想,他们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对于聋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数学思想教学是聋生形成思维能力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的桥梁。

一堂好的数学课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一点已逐渐成为聋校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共识。笔者在一次“数学品质课堂研讨活动中”听了四节课,其中有三节课都在教学目标中列出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体现。如《展开与折叠》一课,教师用课件展示出了几个平面图形,让聋生猜想是否为正方体的展开图,在猜想的基础上,请学生用折叠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聋生的空间观念,还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再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三道题的计算结果,然后请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了规律,并请学生猜想并验证规律,最后总结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这个推导过程,较好地渗透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整体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并感悟到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三阶魔方》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猜想、验证、分类、概括”等活动中,知道了三阶魔方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了三阶魔方的结构特点,同时也使聋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了“分类”“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聋校数学教学需要在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使每个聋生都能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促进每个聋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数学课
具身德育理念下聋校德育课程建构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有趣的数学课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培养问题意识,触摸数学课改的“核”
“网红”数学课
发挥交互电子白板优势 打造聋校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