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学校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2018-10-16赵可云赵雪梅黄雪娇梁海青
□ 赵可云,赵雪梅,黄雪娇,梁海青
农村留守儿童以其独特的历史产生背景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005年教育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指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指导。《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大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到位,致使其学习与心理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性格孤僻、情感扭曲、认知偏差、情绪消极、行为障碍等。不良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学校归属感和学习适应性方面明显不足,成绩不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缺乏等问题逐步凸显,进而产生严重的厌学、逃学等现象。[1]众多研究从学校方面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动机、态度、习惯、成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2]相关研究虽证实了学校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学校环境的具体影响因素仍旧不清晰。因此,分析学校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究学校因素影响他们学习能力的作用机制,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对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因素的确立与关系模型的构建
张学浪认为农村学校在课程内容、师资建设、校园环境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针对农村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提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对策。[3]邓纯考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主要存在课程内容与其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度不够等问题。[4]范先佐提出学校管理失控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影响因素,经费紧张、师资短缺使得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5]宋淑娟指出班级人际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自尊水平。[6]侯珂等人认为班级结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存在同化和对比两种效应。[7]可见,在学校环境下,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围绕教学资源、校园人文、教师效能三个维度而展开, 并未深入揭示促进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微观因素(课程设置、师资、设施、校风学风等)及其影响关系。
1.影响因素的确立
(1)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8],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优质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掌握知识、提升综合素质提供条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于他们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资源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认知发展的过渡阶段,受教学资源的影响较大。
(2)校园人文。校园人文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于学生而言,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全面发展。落后的农村学校文化对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消极影响较为显著。[9]他们长期处于“亲子分离”的状态下,心理极其脆弱,积极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对他们的情感补偿、身心发展、综合素质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师效能。教师效能主要包括教师知识、教师信念和教师自我效能感。长期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缺失的,教师是他们直接接触的“最亲密的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他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关心和鼓舞能转化成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合理的期望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成就的进步。[10]
基于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先行提取以上三个维度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因素,为保证选取影响因素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研究者对4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访谈,依据访谈结果对已有因素进行补充与修订。最终,将学校环境下的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校园人文(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班级结构)和教师效能(教师信念、教师效能感)三个维度下的八个影响因素(如表1)作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2.验证性因素模型的构建
(1)中间变量的引入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指向学业目标的动力倾向,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促使学习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有效的学习需要依靠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维持,学习动机的激发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学习动机的强度会影响学习行为的维持、学习能力的发展,故引入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中间变量。外部环境以学习动机为中介变量,与学习能力建立联系,探讨学校环境下各因素对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
(2)教学资源维度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假设
资源始终服务于教学过程,资源的内容、质量和表现形式均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资源配置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正相关关系[18],学校教育经费和软硬件设施都对外部学习动机产生明显影响并成正相关[19]。由此可见,教学资源与学习动机正向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更高,其独特性使学习动机更容易受到资源形式及内容等因素的影响。据此,将教学资源维度下的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作出如下假设:
H1:课程内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2:师资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3:硬件设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3)校园人文维度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假设
农村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他们的基本校园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愉悦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20],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减轻学生处于学习倦怠期的身心压力,缓解其心理倦怠及情绪耗竭。此外,优良的学风和校风会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个体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由此可见,校园人文环境通过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的情感需要,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据此,将校园人文维度下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和班级结构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作出如下假设:
H4:校风学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5: 人际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6: 班级结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4)教师效能维度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假设
教师效能是指师生关系、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个人魅力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等。[21]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指出,教师的合理期望会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这种期望来发展自己。教师通常会对喜欢的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这种微妙的情感使得学生更加自信自强,最终表现出教师所期待的进步。[22]可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学态度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因此,将教师效能维度下的教师信念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作出如下假设:
H7:教师信念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8: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5)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假设
学习动机是用来说明学生维持某种学习行为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中介变量,只有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学习行为活动。良好的学习效果能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成就感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信心。据此,将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作出如下假设:
H9:学习动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提出九个假设,形成如下的影响因素关系模型图(如图1)。
图1 影响因素间关系模型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以影响因素关系模型为依据,形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调查问卷,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的假设进行验证。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用五个等级考察农村留守儿童对每个选项的态度倾向性,分别对应5、4、3、2、1。对每个统计项加分运算,以分数作为衡量被调查者在该测项上的态度倾向。各潜变量以及其测度编码如表2所示。
表2 潜在变量与测度编码
1.调查实施
以西部某贫困县5所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学段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班级内的全体学生展开调查,后期筛选出农村留守儿童问卷(483份),剔除无效问卷18份,得到有效问卷465份,其中男女性别比例为51.2%和48.8%,四到六年级学生的比例分别占32.4%、34.5%和33.1%。
2.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了确保数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再次对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验证。从表3看出,各变量的信度均达到0.7以上,总体样本的信度达到0.801,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从表4看出,KMO值为0.832,大于0.5,sig为0.000,说明问卷效度良好,适合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分析。
表3 样本的信度分析
表4 样本的效度分析
3.模型拟合
采用AMOS17.0绘制假设模型,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师信念、校风学风、教师效能感、人际关系、班级结构为外因潜在变量,学习能力为内因潜在变量,学习动机为中介变量。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如表5)均高于理想值,说明该模型适匹度良好。
表5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后的拟合指数
三、研究结果分析
基于文献梳理与探索性分析,探讨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学校因素,通过对理论模型不断修正,最终建立如图2所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假设判别结果如表6所示。
图2 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
1.教学资源与学习动机
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222、0.315、0193),师资力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是课程内容,之后是硬件设施。这表明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特点的课程内容更有利于他们从内心接受学习;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的专业水平越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越健全,越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2.教师效能与学习动机
教师信念、教师效能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492、0.424),教师信念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是教师效能感。表明对于长期处于亲子分离状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讲,教师是他们学习历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的肯定态度,会激发他们内部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绩效;相反,教师在认知、情感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态度比较消极或弱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则会随之消减甚至消失。此外,教师的教育观念、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表6 研究假设判别结果
3.校园人文与学习动机
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班级结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327、0.282、0.186),校风学风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是人际关系,之后是班级结构。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阶段,意志力活动的持久性和自觉性较差,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外界环境的约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班级结构等外在因素正是他们学习良性发展的驱动条件。校风学风属于潜在的精神文化,具有强烈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养成;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学习困难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平衡的班级结构能够给予其充裕的群体归属感,是获取成功的信心来源之一。
4.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
学习动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路径系数为0.503),表明学习动机水平越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越强。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个体主体性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强烈的求知欲会驱使农村留守儿童积极主动地制定学习计划、选取学习策略,以满足自身学习发展的需求。
5.学校环境与学习能力
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并非直接的,可以通过学习动机的调动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教师信念、教师效能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247、0.213;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班级结构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164、0.142、0.09;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112、0.158、0.10。教师信念与教师效能感是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良好发展的重要因子。教师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互动对象,而课程设置、校园人文所隐含的教育功能亦需要通过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四、研究结论和发展策略
1.研究结论
(1)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化之本,出于学校”,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是继家庭环境之后对其学习能力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第二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处于成长的稚嫩时期,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清晰,自身内部学习驱动力不足。学校的教育能够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两方面影响具有极强的显著性,影响他们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学校因子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要充裕的教学资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以及优良的教师效能相互作用、协同发展。
(2)教师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的亲子分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对情感关怀有着强烈的渴求,这也会转嫁到周围重要的人(教师和同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学生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驱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数据显示,教师因素居于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各因素中的首要位置。教师积极的调控策略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强或维持学习动机,实现他们对自我学习行为的强化与管理。
(3)学习动机在学校因素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关系之间具有中介调节作用。学习动机不仅受到外界学校环境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还能够有效预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度,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学校环境作为外在因素,只是留守儿童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真正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根源在于其内部学习动机。因此,学校应该在协调多因素影响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学习动机的培养,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2.发展策略
(1)重视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教育观的形成。海德的平衡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具有相互影响性。倘若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投入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则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及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从三方面提出建议与策略:其一,学校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正确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其二,采用多元互动交流机制集中教师智慧,对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促进教师价值理念形成,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教师真切的关爱;其三,组织教师进行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科研活动,在实践与研究中促进教师培育他们学习能力发展的素养。
(2)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满足学习需求。基于学生对资源的特殊需求,传统封闭的课程结构已经落伍,必须借助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大力开发高效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适应农村留守儿童的多元需求。因此,在内容的建设上,学校应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个体特点和知识基础,创造性地构建“本土化”的资源体系。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开阔思路,借鉴有益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存的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3)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聚焦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学校应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不定期地提供绩效评价反馈,激发学习积极性。其次,班级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基本环境,应注重班级环境的建设。此外,教师应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设置自我提醒和自我反省任务,确保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制定合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从而激发和维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有效开展合作式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和帮扶制度,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团队的归属感。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学校、政府、家庭、社会的广泛持续关注。本研究从教学资源、校园人文和教师效能三个维度提出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班级结构、教师信念和自我效能感等八个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因素,但这些因素仍然不够全面。学校应在全面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系统的高度,优化各个影响因素,协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集中力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