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方法研究

2018-10-14刘景宏

考试与评价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初中数学教学

刘景宏

【摘 要】一节课中,前三到五分钟是学生精神最为亢奋但注意力却是最为分散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的认知状态出发,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有效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合理设计导入活动,发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特点,让课堂导入成为活跃课堂氛围、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应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性的导入方法,为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导入 教学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导入现状

1.忽视导入环节,直接进入新课教学

导入环节既是学生由课间休息到课堂学习的过渡阶段,也是教师由浅入深渗透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通过情境或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容量拓展,却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力发展和积极主体情绪的培养。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快节奏的教学进程大容量知识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疲劳感,更难以让学生对初中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主动性不能被有效利用,学习成效难以获得有效提升。

2.知识的粘连程度不足

课堂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更在于为新知讲授铺垫一定的认知基础。纵观当前的新课导入,尽管教师有意识地提高新课导入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但是导入环节中对知识的粘连程度不足,缺乏对学生必备知识基础的铺垫。在导入环节过后,学生接触新知,并且缺乏必备的知识经验,必然导致学生在新课学习时出现效率低下等问题。显然,这种缺乏知识粘连性的课堂导入难以让学生对以往的知识经验产生联系,缺乏延伸的课堂导入更难以深化学生思想,难以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更无益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3.新课导入教学的开放性不足

新课改提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当凸显其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应当经历认知冲突和认知矛盾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主动积极地发现新知的过程。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对新课引入的目的性过强,意在通过课堂导入环节开始便顺从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导入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由于导入环节的开放性不足,缩小了课堂容量,学生对知识的生成量也受到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被束缚。

二、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浅析

1.有效利用情境导入法,提高知识的粘连程度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高度适应性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能够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融合生活实际与新知的情境教学法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在情境导入法这一导入方法的使用时,教师要重视知识的粘连程度,为学生铺垫新授课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必备数学知识的延伸,强化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的数学能力。例如,在进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创设“为三角形的花园安装篱笆、创建三角形花园的模型”这两种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增加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直观感性认识。在引入相似三角形的同时,还帮助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已有全等三角形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和分析,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同时,这一情境的创设,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1的特殊相似三角形。通过这种知识粘连性强、延伸程度高的情境导入法设置,增加了学生直观感性经验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内部认知结构的构建。

2.提高活动导入法的开放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学生积极自主的进行知识生成的过程。就学生主体发展而言,教学活动还应当促进学生视野的扩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导入中,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深化思想、拓展思路、获得灵感,增大教学中动态的知识生成量。例如,在进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任意的画出直线,并且以两条直线为一组,观察两条直线的关系,随后再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发现相交直線中形成所形成的角以及角度的关系。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无论自己如何画直线,都只可能出现相交和平行两种情况;同时,学生还能通过自主活动发现对等角相等、互为补角的两角和为180°、互为余角的两角和为90°等规律。通过这种开放性的活动导入法设计,切实让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推动着教学进程的发展。同时,通过开放式的活动导入法,还让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合理利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对新知的好奇心

问题导入法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对新知的探索欲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能解决问题时,产生困惑和亟待解决问题的意愿,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因此,问题导入法也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在应用问题导入法进行教学时,问题的设置要难度适中,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部分问题,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又要存在学生应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增加学生对新知掌握的欲望,让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除此外,课堂导入的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便于教师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完成授课。

三、总结

新课导入是教学活动的必备环节,也是适应学生由课下到课上学习过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导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尚军.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

[2]杨进南.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艺术[J]福建中学数学,2007(06)

[3]刘代富.浅谈初中数学课新课的导入技巧[J]中学数学,2012(06)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初中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