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当代启示

2018-10-13张婕

青年时代 2018年26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张婕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在课程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机构建设和实际教育活动中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方法和规律进行总结,以期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以及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当代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0—1956),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诸多工作制度和实践探索,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推动高校院系调整和教育体系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同时,也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生活态度的教育,辐射带动广大人民群众,间接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思想环境和舆论导向,保证党在执政初期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全面研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方法和经验,对准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示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以“新民主主义”为国家基础,确立的是一种特殊的“过渡的国家形式”,它的特殊性体现在资本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并存[1]。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经济上受朝鲜战争影响,又有繁重的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等社会改革相伴随。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和政治上存在社会主义因素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和政治力量,意识形态领域也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多元思想并存。

首先,《共同纲领》确认了无产阶级思想理论体系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有指导地位。同时,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又有过渡性的特点,即允许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思想在一定时期内与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同时存在;第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长期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对民众思想的持续影响。虽然在政治上的反动统治已被摧毁,但其思想余毒却不会立即消除,长期封建锁国和反动政治统治造成国人思想落后愚昧,也助长了各种反动宣传和政治谣言的流传与蔓延;第三,来自国统区的旧知识分子中一些人在前所未有的社会骤变面前感到不适应,旧习惯与新政权格格不入。还有一些人对党的执政能力怀疑,甚至形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新政治势力;第四,由于党地位的根本变化,机关、高校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意志衰退、争名逐利、脱离群众等思想不纯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杂乱无序,开展与各种反动思想和错误思想的斗争有其深刻价值和历史必然性。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当时学校思想教育遵循的准绳和工作方向。《共同纲领》规定“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3]。在《共同纲领》的指导下,高校逐步确立了“学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青年团、学生会辅导员、广大教师分工配合,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體制”[4]。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重新设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取消国民党时期开设的《国民党党义》、《军事训练》等课程,代之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华北19所高校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中心是加强政治学习”,从而确立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952年10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进一步明确规定“三门课程”开设院校及上课时表,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初步建立。1956年9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使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结合,以马列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理论水平

1951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校抽调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教师集中研修半年。1952年9月,再次指示加紧培养政治理论教师,采取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各大行政区选择具备条件的高校创设马列主义研修班、设立政治教育系或专修科、选拔政治理论课助教、制定师资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有效解决了政治理论课师资问题。

(三)设立政治辅导处与辅导员

195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决定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所有教师与学生。1952年末,在时任清华大学蒋南翔的主张下开始设立专职学生政治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政治辅导处的任务是:指导全体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协助教务处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指导全校教职员和学生的社会活动;掌握教职员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情况。平均每300名学生设政治辅导员一人,其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组织推动教职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此阶段的制度设立奠定了党领导下我国学生政治工作机构和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基本格局。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联系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现实、超越现实,必须着眼于现实经济关系中人的思想实际,解决现实的问题。

(一)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为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提供保证,“离开了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工作就会失败”[5]。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土地改革、镇反运动、抗美援朝、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宣传等各项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对于迅速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提高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觉悟,推动新中国的各项事业顺利进行,发挥了有效的政治宣传和组织保证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通过正面宣传,大力推进阶级斗争教育和爱国主义,启发共产主义觉悟,教育和引导师生树立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划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界限,批判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小资产阶级思想。通过实践肃清腐朽反动的思想,牢固树立了学校教员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

(二)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951年9月至1952年秋,为团结、教育和改造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各界民主人士以及留用公职人员,使其脱离反动派和克服旧思想的影响,党在知识分子中开展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在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中论述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方法,指出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生活,增强团结,“一个重要的武器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从自我批评开始”[6]。高校学生“主要应是利用时事学习时间和结合政治理论课内容和有关的业务课,做一般的唯物主义宣传”[7]。通过学习改造,知识分子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认真检查各種问题,对于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改造中也存在着要求过高过急、方法简单粗暴、混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界限等问题。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代启示

(一)社会转型时期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人的思想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而社会变革又是对思想理论的落实与实践。因此,正确的理论能够引领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越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越要重视理论的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同样正处于新的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迫切要求中国的大学保持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中国的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8]。

(二)面对复杂对象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情况复杂,他们中有历经战争的革命知识分子、建国前国民党教育体系下的青年毕业生、旧社会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广大的高校在校生,群体思想状况呈现出不同特点。根据这一情况,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针对不同背景人群确定了不同的团结和教育策略,充分调动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改造积极性。当前,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富有独立思考精神、善于接纳新生事物,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广大大学生端正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理想信念、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的全面人才[8]。

(三)稳固思想阵地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模仿是人的社会表现之一,模仿心理机制使得社会环境能够对人的行为、性格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正面的典型能够成为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帮助人们通过模仿获得行为范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等一批典型的军中英雄;家喻户晓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感染了几代中国人;通过对劳模孟泰和、农民李顺达、纺织女工郝建秀等劳动人民中的正面先进人物的宣传,带动了席卷大地的学技术、学时事、提高政治觉悟的热潮;小说人物保尔·柯察金坚毅、勇敢的形象成为当时人们人生价值的丰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正面宣传,大力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住高校中正确的思想导向,不断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当然,正面教育为主必须与适当运用警示教育相结合,以防在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面前“理想国”突然破灭,在怀疑中丧失宣传教育的信服力。

(四)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和时代责任相联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相对动荡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具有深刻的影响。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和引导高校教师和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热忱,为推动新中国各项事业的顺利进展,发挥了有效的政治动员和组织保障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时提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8]。“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8]。“四个服务”意识和四个“正确认识”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现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

(五)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开设政治理论课,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迅速占领国民教育阵地。列宁指出,先进的理论不可能从自发的群众实践中产生,“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9]。时至今日,“灌输”理论不仅没有过时,更应该随着传播的特点变换灌输的新载体,思政课及其他各门课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传统媒体教育和网络思政教育、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8]。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

[3]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6.

[4]赵艳霞.建国初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14.

[5]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9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85.

[8]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01).

[9]列宁.列宁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