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奖视角下的中国
2018-10-13严峰
严峰
摘 要:从新闻摄影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的荷赛奖中可以看出近30年的中国获奖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呈现出类型化的特色,从中可以发现荷赛奖评奖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荷赛奖;文化价值观;中国获奖作品
作为最具权威性的新闻摄影奖之一,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又称荷赛奖)仅2018年就有来自125个国家的 4548 名摄影师提交了73044张图片,其中来自25个国家的45位摄影师分获八类奖项,其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中国摄影师自1988年在荷赛奖实现零的突破以来,此后几乎每年都能看到中国摄影师获奖。截止2018年,已有44人次的中国摄影师获奖(其中1个后来被取消资格)。随着中国媒体和摄影师的广泛参与,中国在这一国际大赛中的国家形象也由模糊日渐清晰,按照1972年麦克斯维尔的理论,大众传播平台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进而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观点。荷赛奖所设定的报道议程所决定了中国通过这一传播窗口所呈现的国际形象。荷赛奖19人评审团在这一国际传播中作为重要的“把关人”,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取向和利益需求决定了公众可以在这个平台看到哪些信息,并且使某些信息得到强化,哪些信息会被屏蔽,就此构建出符合其自身需求的媒体环境,本文选取近30年来荷赛奖中国摄影师的获奖作品对其分析,梳理出这些作品在荷赛奖的传播环境中对中国形象所起的作用。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分析的方法,选取报道的时间跨度从1988年到2018年,文章以“中国摄影师获奖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报道的总量分析,报道的主题分析,报道的立场倾向分析。
一、报道总量分析
从1988年到2006年,每年最多有一位中国摄影师获奖,07年之后中国摄影师数量明显增长,几乎每年都有2-3位摄影师获奖,其中2009年有7位中国摄影师获奖(截止目前人数最多的一次)。
中国媒体的摄影师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参与荷赛奖,1959年,45位中国摄影师的55幅作品首次投送世界新闻摄影大赛,45幅入选,入选率超过80%,但是直到1988年才第一次获奖(杨绍明《退休之后的邓小平》获新闻人物类组照三等奖),即便如此,在2006年之前无论从获奖人数还是获奖的作品数量都与作为传媒业大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2005年荷赛奖组委会官网推出了中文报名表格,中国摄影师的参与人数和获奖作品也都大幅攀升,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的趋势,从数字上看中国已经表现出一个传媒业大国强劲的动力,在国际新闻的传播事务上积极寻求自身的话语权并努力构建自身的国际形象。
二、报道主题分析
荷赛奖一共分10类,分别是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基本覆盖了新闻摄影的各个方面。每类还分单幅和组照两项,组照最多不超过10幅。每项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大赛从所有参赛作品10类20项中评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一张,并由儿童评委会从当年部分获奖图片中选出一张“儿童奖”获奖作品。荷赛奖对新闻作品的分类方式不过是按照其价值观设置了传播议程,评委只是按照设置好的类别把当年的入围作品分别填充到自己预设的评价框架内,就像李普曼所说的议程设置是媒体建构世界的主要手段,“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景都是通过媒介对外在世界的建构形成的。” 2012年荷赛奖评委艾丹·沙利文(Aidan Sullivan)曾说:“评审心中早有一个年度新闻列表,就等着用参赛作品把表格填满”。在这种议程设置下受众的关注角度和力度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0年来中国摄影师在各个奖项上虽然大部分都有斩获,但获奖主要集中在体育类(8次获奖)和自然环境类(7次获奖),其次是艺术娱乐类(6次获奖),当代热点类和肖像类分别有4次获奖,突发新闻类,一般新闻类和日常生活类分别有3次获奖。新闻人物类2次,科技类和长期项目类分别有一次获奖。“年度最佳图片”这个奖项被誉为大赛皇冠上的明珠,至今中国摄影师还没有获过。
从获奖类别上看虽然中国获奖作品已经覆盖了所有奖项,但每个奖项的受关注度却不尽相同,近30年来的中国获奖作品主要集中在体育和自然环境领域,科技类和新闻人物類获奖最少。作为新闻类摄影奖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当代热点这些具有较强时效性和现场感的奖项更吸引受众的关注,相比之下体育,艺术,娱乐,日常生活这些类别的奖项就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体育类的广泛获奖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为体育大国并正向体育强国发展的大趋势密不可分,近年来中国在各类国际性大赛中的频频获奖为自身树立了大国强国的国家形象,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媒体的关注。从获奖最少的科技类和新闻人物类看,这两个类别恰恰是国内新闻报道较为关注的,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的很多领域重大革新都是有科技进步领军的,尤其近几年来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电商,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这些都是中国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新闻,但是一直以来这些内容在荷赛奖几乎看不到任何身影。
三、报道倾向分析
议程设置包括客体议程层面和属性议程层面,其中客体议程层面决定了议题是否能够进入公众视线,而属性议程层面则进一步决定了进入公众议程的议题呈现出何种面貌,包括报道数量、领域、角度等④。不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所有新闻事件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肯定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尽管新闻报道要求使用的一切语言必须客观,但是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所有报道必然带有一定倾向性,荷赛奖的19位评委绝大多数对中国的认识和认知的角度都与中国受众的理解有较大不同。本文对历届获奖的43个中国作品按照报道的主题从语义上分为偏积极、偏消极、相对中性三个类别,按这一标准进行分类统计,语义倾向性偏积极的作品有7个,语义倾向性偏消极的有17个,相对中性的有20个。
对历届获奖的中国作品进一步分析,从主题上看涵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环保,社会热点问题,经济发展等主要方面。其中跟中国文化或特定人群相关的获奖作品在语义上较为中性,没有明显的话语倾向性,例如2003年《天津日报》摄影记者祁小龙的作品《针灸减肥》,2015年摄影师蔡圣相表现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买牛市场》。 在语义上明显表现出积极倾向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体育类,还有一个在艺术娱乐类,中国新闻社王瑶拍摄中国舞蹈家陈爱莲的作品《60岁重返舞台》。尽管如此在获奖最多的体育类作品中,西方媒體的报道视角也与国内媒体相去甚远。在中国获奖的作品中有两个作品跟少年体操教育有关,一个是2005年《武汉晚报》摄影记者邱焰的作品《李小双体操学校》(获体育专题类组照三等奖),另一个是2017年王铁军的作品《汗水铸就中国梦》(获日常生活类单幅二等奖),这两个作品的画面内容都是表现7-8岁的孩子在体操学校接受艰苦的训练。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大多数观众明白摄影师想表现的是体操运动从娃娃抓起的现状和每一块金牌都来之不易的拼搏精神,在中国受众来看这一报道的语义是积极的。而一些西方主流媒体把这两个获奖作品当作对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下虐待儿童的证据。比如2016年8月13日,英国《每日邮报》在脸书官网上发布视频:视频封面图上有个中国小女孩,嘴巴大张仿佛在尖叫,膝盖则被成年人踩着,图片上标注“中国就是这样拿奥运金牌的”,脸书的文字说明则是:“中国如何残忍训练儿童,让他们成为未来的奥运之星。”对于西方的受众来说这样的报道语义就完全变成了消极的。
在语义上明显有消极倾向的作品中跟破坏环境有关的作品一共6个,如2016年摄影师张磊的《中国迷雾》。跟虐待动物有关的3个,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5个,其中涉及农民工恶劣的生存问题,如陈荣辉的《圣诞工厂》,许少锋的《工人爬上高压电线杆》,涉及留守儿童问题的作品《非常想念爸爸妈妈》,与卖淫有关的作品《被告》,反映河南艾滋病问题的《艾滋病村》。自然环境类的7个奖项只有摄影师傅拥军的作品《西湖之畔的树》不带有明显的语义倾向性,其余6个作品的主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虐待动物或破坏环境,其中以2015年获该项目一等奖的《猴戏》和2008年的获奖作品《中国万州自然保护区内濒临灭绝的植物》为代表。
在新闻报道中尽管明白新闻叙述要保证客观,但是难免会不自觉地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流露出个人的主观意识。这种在报道中有意或无意传递出来的主观意识会对受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这种影响累计到一定程度偏见也就自然形成了,中国在荷赛奖这一媒体环境下所构建的国家形象也无法摆脱这一现实困境。尤其在当前国际传播的语境下,任何形式的新闻摄影奖都会被理解为特定意识形态的传播,背后隐藏着政治利益的冲突和纷争。只有理性的分析才能避免被误导,正确地看待中国新闻摄影在荷赛奖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
注释:
[M].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1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1.
宋诗婷.<中国人为什么总得荷赛奖>,《新周刊》. 2014-05-06,第415期.
④周阿剑.<澳大利亚主流媒体中医药报道现状及话语倾向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