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价值观下的真人图书馆
2016-01-25吴云珊
吴云珊
[摘要]研究中西传统文化价值观,从人性取向、人与自然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关系取向五方面分析中西真人图书馆存在差异的原因,得出文化价值观异化真人图书馆并影响其发展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真人图书馆;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52. 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5-0001-05
1 真人图书馆
2000年由丹麦非政府组织为反暴力对话而创立的“真人图书馆”2005年被引入图书馆界,填补了图书馆在个体隐性知识管理上的空白。隐性知识中,有一类是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随着这类知识以真人图书为介质流通,真人图书馆同时具备传播社会文化的功能。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载体,真人图书馆自然被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中西异质文化的差异对真人图书馆的宗旨、选题、借阅、选址有明显的影响,让中西真人图书馆“形似而神不似”。而这些“神不似”是中国地域文化对西方真人图书馆“原义”正常的本土化“演绎”,还是实践中水土不服的“跑偏”?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化的思想内核“文化价值观”来寻找答案。
2 文化价值观
价值观,又称“价值观念”,是“喜欢某种事态而不喜欢另一种事态的大致倾向”。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最深层的文化,支配着人的信念、态度和行动。文化的不同,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不同。离开价值观,文化就失去了灵魂。文化的社会作用主要就是价值观的作用。要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极其困难。为此,美国人类学家佛罗伦丝·克拉克洪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提出“五种价值取向模式”:1)人性:善、恶、善恶兼而有之;2)人与自然关系:征服、服从、和谐;3)时间:过去、现在、将来;4)活动:存在、成为、做;5)关系:个体主义、附属、等级。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是某种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所青睐的模式化原则,不能武断地将某种价值观强加于该文化中的每一个人。
3 中西文化价值观对真人图书馆的影响
3.1 中西“人性取向”下的真人图书馆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中国文化认为“人性本善”。
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受基督教“原罪说”和“救赎说”影响,西方文化宣扬“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性恶论”强调内因的作用。因此不管信教与否,西方文化都用“原罪”和“救赎”来推动人的自我反省,即不断发掘并改正自身的缺点才能摆脱原始本性,才能得到上帝救赎。对弱势群体存在偏见和歧视是人的原始本性使然,奉行“人性本恶”价值观的西方人非常重视自我的救赎。走进弱势群体的真实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原先对他们的认识,并思考这些认识是否合理、是否可变。西方真人图书馆倾向选择残疾人、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作为真人图书,为读者提供一个解剖自我、反省自我的机会。如果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消除误解、抛弃歧视,也就成功地实现了自我的人性救赎。“好书净化心灵”,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弱势群体真人图书被西方真人图书馆定位为推动读者“离恶向善”的“好书”。
中国文化是“善本文化”。受儒道学说影响,中国文化宣扬抽象人性论,即“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善论”强调外因的作用。因此中国文化推崇结交良师益友,营造良好的后天环境。对良师益友的推崇是中国人的原始本性使然,奉行“人性本善”价值观的中国人非常重视良师益友的影响力。走近良师益友,从其身上汲取优点,才能回归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或让自己变得更好。中国真人图书馆倾向选择专家、学者、“牛人”等作为真人图书,为读者提供一个接受熏陶、学习榜样的机会。如果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优化自我,也就成功地实现了人性的回归和完满。“读好书、做好人”,受中国文化价值观影响,“社会精英”型真人图书被中国真人图书馆定位为推动读者“回善向好”的“好书”。
受人性取向的影响,西方真人图书馆对真人图书的包容性更强,而中国真人图书馆对真人图书的包容性稍弱。包容性强,真人图书的类型则越来越丰富;包容性弱,真人图书的类型则越来越单一。弱势群体不是中国人价值观里的好书,极容易在被借阅过程中沦为中国读者的“反面教材”。因此中国真人图书馆常出现弱势群体真人图书被质疑、被声讨的情况。曾经有来自北京的正直敬业的城管“真人图书”,由于人们对城管有些负面印象而成为众矢之的,加上他不善言辞,一时间很难反驳读者们的质疑,声讨逐渐占了上风,最后读者不但没有消除对城管的负面印象,反而误解更深。由此,在中国文化氛围里,弱势群体不愿意充当真人图书,更不愿意敞开心扉。
3.2 中西“人与自然关系取向”下的真人图书馆
西方文化主张“征服自然”,中国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西方人奉行“人定胜天”,主张人和自然作斗争,认为人类只有“征服自然”才能求生存。“征服”是西方人精神领域的主体性思维。西方真人图书馆最初的功能是“挑战偏见”和“直面歧视”,本质上有别于传统概念中的图书馆功能。其实西方真人图书馆一开始和图书馆并没有关系,只因“以人为书”的形式而取名menneskebibliotek(丹麦语中menneske和bibliotek即“人”和“图书馆”)。正因为借用了“图书馆”这个词,迅速被图书馆界关注,增添了“分享体验”和“共享知识”的功能,和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越走越近。如今大多数西方真人图书馆的宗旨依然是“打破……直面……挑战……”,充满“征服”感,“社会功能”更突出。“征服”的价值取向让人不安于现状,心境起伏,偏爱冒险,喜好变革。西方文化较激进,倾向改变现状,不怕承担变革的风险,因此多有创新。既然自然力能被征服,那么所有的思想都可以被改变,对于思想中固有的“偏见和歧视”,一定有方法可以消除,关键是找到这种方法。在这种取向的驱动下,西方人勤于探索,丹麦是真人图书馆的诞生地就是最好的证明。真人图书馆就是西方人为“消除歧视偏见”而创造出来的,创新意味十足。
中国人奉行“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认为“以和为贵”,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是中国人精神领域的主体性原则。中国真人图书馆最初的功能是“分享体验”和“共享知识”,实质上是延续传统图书馆“传播信息”和“传承知识”的功能,只不过延伸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资源、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作为一种延伸服务,中国真人图书馆“创新”意味欠缺,“改良”意味十足。如今大多数中国真人图书馆的宗旨是“交流……共享……分享……”,充满和谐氛围,图书馆功能更突出。“和谐”的价值取向让人安于现状、心境平和、不爱冒险、不喜变革。中国文化较保守,倾向维持现状,害怕承担变革的风险,因此少有创新。中国人更倾心于“借鉴”成熟的模式,而不是创造一种全新的模式。在这种取向驱动下,中国人忙于“模仿”,举办真人图书馆纯粹是拿来主义、借用他山之石。中国真人图书馆是真正的“舶来品”,创新意味欠缺。
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影响,西方人“创新意识更强”,而中国人“创新意识稍弱”。创新意识强,真人图书馆在具体实施上颇具变化、各行特色,实践的道路越走越宽、实践案例丰富多彩;创新意识弱,真人图书馆在具体实施上少有变化、难行特色,实践的道路越走越窄,实践案例大同小异。“创新”不是中国文化价值观里的关键词,中国真人图书馆极易浮于形式、在模仿中止步。“以人为书”是种新颖的形式。单纯依靠形式的新颖,真人图书馆难有生命力,因为读者的新鲜感难以持久。当前中国真人图书馆发展态势有些停滞不前,一些流于形式的真人图书馆已经停办正印证了这一点。真人图书馆在隐性知识流通、阅读推广、文化传播等很多方面都有实质性价值。真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依赖创新性的实践,而不是模仿形式、学皮毛的东西。
3.3 中西“时间取向”下的真人图书馆
西方文化是“将来”时间取向,中国文化是“过去”时间取向。
受基督教和“美国梦”的影响,西方人重视将来,认为“向后回归”是原罪,希望存在于未来,哪怕历经挫折,坚信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西方人不喜欢回顾过去,而喜欢展望未来,重视现在的创新,关注未来的变化。创新需要知识,喜欢创新的人看重知识,不屑于经验。“将来”时间取向的西方人重知识、轻经验,是“知识驱动”的群体,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曾婷曾对比了美国阿肯色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真人图书馆,发现阿肯色大学的真人图书内容偏向“知识”,而上海交通大学的真人图书内容偏向“经验”。
受儒道思想“回归过去”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过去”,有“尚古倾向”——崇拜祖先、尊敬师长,讲究传统,重视经验,说话引经据典,做事追本穷源,认为“信而好古”是美德、“标新立异”是叛道,“树老根多,人老识多”,“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老祖宗的话和“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过去”时间取向的中国人重经验、轻知识,是“经验驱动”的群体,做事常会考虑有没有人做过,别人做得怎么样,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没有惨痛的教训需要吸取,如何做才能比较容易成功。中国真人图书馆多为师者长者、成功人士等和过去有关的真人图书,交流的多为成功经验、宝贵经历等和过去有关的内容。
受“时间取向”的影响,西方人追求“知识”,中国人追求“经验”。追求知识的人对“未知”充满好奇,而追求经验的人对“捷径”充满期待。“视经验为捷径”容易陷入“功利性阅读”。西方真人图书的读者几乎没有功利性,而中国真人图书的读者相对功利。西方人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对借阅“弱势群体”真人图书乐此不疲,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浪费时间——花时间去了解和自己生活相距甚远的另类群体的世界,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和帮助。中国真人图书的读者往往有明确的借阅目的——想从阅读中得到利益。曾蕾教授曾这样描述中国的第一次真人图书馆活动:“我曾试图让大家成为非专业的‘书,但因为‘读者求知心切,有的Living Books经不起诱惑或者恳求,最终还是成了参考咨询工具书。”济南“I Think真人图书馆”的创办人邱隽思也提到过一本“推理小说家”的真人图书,由于该书有成功的考试经历,读者的焦点都集中在司法考试和考博的经验上,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心,似乎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有什么诀窍可以成功发财,体现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何谦、童丽丽也认为“在思维壁垒、功利主义和商业诱惑的干扰下,中国的真人图书馆成为某种意义上与现实妥协的产物”。为什么真人图书馆到了中国就有意无意地演变为“成功学讲坛”“励志宣讲会”,甚至“相亲会”“营销会”“批判会”“诉苦会”?“这其中既有组织者的原因,也与读者功利化的阅读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3.4 中西“活动取向”下的真人图书馆
西方文化是“做”活动取向,中国文化是“存在”活动取向。
西方社会是强调“行动”的社会。西方人认为,“思考”不能量化,坐着思考相当于什么也没做;“行动”才有价值,不断做事才有意义。“Do it(去做吧)”是西方人的处事态度,“动”是西方人倾向的状态。西方真人图书馆最初就以“活动”形式出现——先有罗斯基得音乐节上的实践,后有真人图书馆的相关报道和官方网站。西方人“做得多、想得少”,西方真人图书馆“重实践、轻研究”——国外有丰富的真人图书馆实践,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相当可观,但在真人图书馆理论研究方面却较薄弱,相关的学术论文很少,而且研究分散,主要以经验总结与推广为主。“动”态的西方人性格外向、心态活泼——举办地点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没有明显占优的地址,且户外地点稍稍偏多。
中国人强调“处变不惊”“安然耐心”,提倡“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是“存在”活动取向群体。“静”是中国人倾向的状态。“静观其变”是中国人对待变化的态度,“三思而后行”是中国人采取行动的原则,“三省吾身”是中国人总结提高的方式。中国人对待变化要“想”,行动之前要“想”,行动之后也要“想”。中国人会花很多时间在思考上。中国真人图书馆最初以思考的文字形式出现——2008年曾蕾教授首次以“博文”形式向国内图书馆界介绍真人图书馆,之后又以“博文”形式倡议实践真人图书馆,从而促成当年“Living Library”的首次尝试,各地真人图书馆实践才接踵而来。中国人对待真人图书馆这个新事物并不是“先做”,而是“先了解、再行动、再模仿”。中国人“善于想而不善于做”,中国真人图书馆“重研究、轻实践”——虽然近年来真人图书馆在中国各地纷纷涌现,但大多数都是浅尝辄止,即便坚持下来,也是举步维艰,整体上发展放缓,依然处于初级实践水平;而中国人对真人图书馆的研究却如火如荼,“实践的窘境和研究的火热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笔者于2015年4月29日以“真人图书馆”“活体图书馆”“真人图书”“活体图书”“human library”“living li—brary”“human book”“living book”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主题中英文扩展检索,共得到412篇相关文献,其中2012-2014年研究成果均在70篇以上,年均发文91篇,2013年还达到107篇,2015年前4个月也已有37篇,足见中国真人图书馆的研究热度之高;而且这412篇文献中,有125篇核心期刊论文,18篇博硕士论文,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可见中国真人图书馆的研究层次也较高。中国学者对真人图书馆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一般的经验总结和推广上,而是从隐性知识管理、阅读推广、本土适应性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入的研究。
受“活动取向”的影响,西方真人图书馆会因为缺乏理论指导而陷于“盲目实践”,而中国的真人图书馆会因为缺乏实践支撑而陷于“理论空谈”。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看,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没有理论的实践是迷惘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方向需要科学理论来指明。真人图书馆的实践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其实是缺乏理论思考和引导的结果。如果不重视真人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西方真人图书馆的实践难以持续发展。理论需要实践支撑,理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实践的发展程度,理论的实用程度取决于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宽度。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是空中楼阁,即使再先进也毫无意义。如果不尽快用理论和实践两条腿平衡走路,中国真人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也难以深入。
3.5 中西“关系取向”下的真人图书馆
西方文化是“个体主义”关系取向,中国文化是“附属”关系取向。
西方文化本质是“个体文化”,“个体意识”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工商业的发展。商业基于等价交换,交换基于明确产权,而产权明确要落到独立的个人。西方人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每个人的行为都由自己来决定,自我依靠,并由自己负责。“个体取向”的西方人倾向“单独借阅”或2-3人的“小范围借阅”,倾向“双向输出式”交流,重视个体自由度的发挥。小范围或单独交流,可以自由自在地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不用照顾旁听者的感受;“双向输出式”交流互动性强,氛围轻松,有利于进行深度会谈和非正式学习,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
中国文化本质是“整体文化”,“群体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农牧业的基础地位,需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作业。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氏族,由氏族而部族,由部族而民族,由民族而国家。国家不是由个人组成,而是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小单位,个人“附属”于家庭这个群体。中国地域辽阔,多种“文化子系统”在相互冲突和交流中追求共生,中国文化同时是“和而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就是“个体性”和“独立性”让步于“附属性”和“群体性”。中国人把“附属性”和“群体性”作为思维的第一性,重视人的社会人格,认为个人附属于集体,个人不应特立独行,而应尽量合群、顾全大局,个人做事情是为了群体,要向群体负责,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集体的利益。“群体取向”的中国人倾向“群体借阅”,倾向“单向输出式”交流,以真人图书解答读者问题为主,讲究“群体效应”。一大群人围坐成一圈讨论,可以营造热烈的讨论气氛,制造较好的整体效果。
受“关系取向”的影响,西方真人图书馆的借阅双方关系相对“随性”,而中国真人图书馆的借阅双方关系相对“正式”。相对随性的关系使交流的氛围相对轻松,对真人图书的要求不高。内向胆小、不善言辞的人也可以充当真人图书。“双向输出式”交流互动性强,真人图书和读者的信息输出相对平等,有利于营造借阅双方平等的关系,让弱势群体真人图书也愿意敞开心扉而不觉得拘束。而相对正式的关系使交流的氛围相对紧张,对真人图书的要求较高。出得众、口才好的人才能充当真人图书,否则难以控制场面。“单向输出式”交流互动性较弱,真人图书和读者的信息输出不对等,真人图书的信息输出压力相对较大,不利于营造借阅双方平等的关系。
4 结论
《晏子春秋》有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中西真人图书馆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文化价值观异化了真人图书馆。运用“五大价值取向理论”分析中西文化价值观下的真人图书馆,对于理性认识真人图书馆的“跑偏”现象、科学把握真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