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芥子不同配比三伏灸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2018-10-09金海鹏李相良叶清景谢俊杰陈学勤耿学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白芥子组间支气管

金海鹏 王 永 李相良 叶清景 谢俊杰 陈学勤 耿学斯

(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针灸科,福建 厦门 361012)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1]。虽然目前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哮喘的控制率仍低,尤其是基层医院及边远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激素类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支气管控制药价格昂贵及长期使用造成的骨质疏松、肥胖、高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尤其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能改善喘息、哮鸣、胸闷等症状,且经济方便,易于推广[2]。系统回顾证实,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对改善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贴敷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不同程度反应[3],轻则红肿瘙痒,重则破溃流脓,给患者身心造成痛苦,往往放弃该疗法。

通过文献复习,三伏贴发泡等皮肤反应主要为白芥子及甘遂[4]。白芥子尤其是生白芥子,内含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白芥油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皮肤充血、灼痛,甚至发泡[5],是三伏灸即时起泡的主要成分。而研究涂抹生甘遂醇提取物,发现家兔的皮肤红斑明显可见,水肿勉强可见[6],提示甘遂的发泡是继发于生芥子之后的。因此,寻找既对皮肤安全,又不失疗效的三伏灸协定处方成了各家医院及研究机构研究的热点。

介于前期研究总结,本课题提出假说,认为适当减少生白芥子在处方中的比例,可以减少皮肤发泡反应,又能改善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因此,本课题通过观察生熟白芥子不同配比三伏灸协定处方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并对皮肤反应进行详细评估分析,为制定更加安全、有效的处方提供依据和参考。本课题通过院内伦理委员审核通过,伦理号为2016-K017-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观察的对象均来自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呼吸内科,湖里区江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湖里区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招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伦理委员会批准号:2016KY-007-01)。课题设计时,以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症候积分、FEV1%(1秒率)、ACT(哮喘控制测试)、EOS%(嗜酸性粒细胞占比)及皮肤敏感度为效应指标。经查阅文献[7]及本课题前期预实验,得到不同生白芥子比例药饼贴敷穴位的起泡率分别为82.9%和25.9%,以α=0.05为统计意义水准,检验效能(power)设定为90%(β=0.1),用随机设计两样本率比较时样本量估计的公式计算后确定样本量(单侧检验):

经上述公式估算,n=24.5≈25例,按20%失访率计算,则各组需31例,3组总病例数为93例。

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93例,随机分为A组(生熟白芥子配比1∶1);B组 (生熟白芥子配比1∶2组);C组:(熟白芥子组)。研究过程中A组脱落3例(皮肤严重破溃伴感染),B组脱落1例(受试者因公务离开厦门),C组剔除1例(数据不全)。最终完成全部流程者,A组28例,B组30例,C组30例,共88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肺功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表1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男 女A组B组C组2 8 3 0 3 0 1 6 1 6 1 5 1 2 1 4 1 5年龄(岁) 病程(年)4 7.4±1 2.4 4 4.7±1 6.2 4 6.9±1 3.3 1 0.5±4.7 1 2.5±3.6 1 1.5±4.8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2)呈反复发作性;(3)有家族史;(4)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起草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8]:(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ulsed electric fields, PEF) 日内 (或2周)变异率≥20%。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30~60岁;(3)哮喘严重程度分级为3级的患者,即每日有症状,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次,FEV1占预计值为60%~79%;(4)皮肤敏感性筛查评分为0分者;(5)患者志愿参加本课题研究,能积极配合,完成试验及随访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者;(6)第1次进行穴位贴敷或曾经穴位贴敷但最近3年内未做过该治疗。

1.4 排除标准 (1)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有严重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不能坚持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者;(5)既往对贴敷药物严重过敏者,皮肤敏感试验阳性患者;(6)哮喘急性发作期;(7)其他原因所致的气喘,如心源性哮喘等;(8)中医辨证为热哮,面红,痰黄黏稠,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5 剔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者;(2)试验中,失访、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者;(3)违背治疗方案,无法判定疗效;

1.6 脱落标准 (1)纳入病例中途终止治疗或出现不良反应而中途停止治疗者;(2)未完成治疗程序及评定者。

1.7 随机与盲法

1.7.1 随机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中,依次编写好1~90的编号的数据文件,通过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种子默认值2000000,产生随机数字,对这些数字进行由大到小的编秩次,取1~31为A组,32~62为B组,63~93为C组。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93个受试者按入组时间顺序依次编号(1~93),并根据上述秩次分组,由专人负责保管。

1.7.2 盲法及揭示 本课题因为药物不同配比,外观没有区别,所以由盲法管理员进行3种不同配比药物制作、分组,即用数字1、2、3代表研究报告中的组别。通过SPSS 17.0软件设置盲底,并保存。待统计分析结束后,由盲法管理员宣布组别的代码进行揭盲。

1.8 治疗方法

1.8.1 药物准备 生白芥子、熟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等研末,过100目筛备用,药材由厦门鹭燕医药公司提供。除生熟白芥子外,其余药物及配比,按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三伏灸协定处方配比。

1.8.2 不同观察组生熟白芥子配比 A组按生熟白芥子1∶1配比,余按同前。B组按生熟白芥子1∶2配比,余按同前。C组按生熟白芥子0∶1配比,余按同前。将上述药物调和按不同配比,分成3组,并进行编号,分别定义为A组、B组、C组。

1.8.3 药饼的制作 将上述不同组别药物,各自均匀混合。每次不同组别药物100 g,用200 mL姜汁调和,制作成药膏,经拍打加工后,制作成直径3 cm,厚度0.5 cm的药饼。1.8.4胶布的选择 选用透气胶带(上海卫生材料厂有限公司),规格1.25 cm×910 cm。

1.8.5 穴位的选择 根据我科三伏灸支气管哮喘处方,选用双侧定喘、肺俞、心俞、厥阴俞共八穴,腧穴定位根据《经络腧穴学》第9版(刘清国,胡玲.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药出版社,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所描述穴位进行定位。

1.8.6 贴敷的时间 选择农历三伏灸日进行贴敷治疗,每次贴敷选择上午9~12点进行,持续治疗时间为2 h。疗程设计3次为1个疗程,即首次贴敷后10 d,为第2次贴敷时间;首次贴敷后40 d,为第3次贴敷时间。

1.8.7 注意事项 (1)贴敷期间忌食海鲜、生冷、肥腻、刺激性食物;(2)贴敷期间,禁止到公园等花草较多处活动,防止过敏性皮肤疾病干扰试验;(3)贴敷期间,禁止触碰带毛发动物。

1.8.8 不良事件的处理 (1)贴敷后当时或数小时后即出现皮肤发红、痛痒感,属于正常皮肤反应,不要搔抓或反复触摸,以防发生皮肤感染;(2)若出现水泡,大小为0.5 cm×0.5cm,通常2~3 d逐渐干瘪结痂,不需特殊处理; (3) 0.5 cm×0.5 cm<水泡<1.0 cm×1.0 cm,用注射器将泡液抽出,用安尔碘涂擦,并用2 cm×0.5 cm小纱覆盖;(4) 水泡>1.0 cm×1.0 cm,用注射器将泡液抽出,用安尔碘涂擦,外用湿润烧伤膏,伴瘙痒者,可给依巴斯汀10 mg(厂家:西班牙艾美罗医用药物工业有限公司;规格10 mg),每天1次,共3 d。

1.9 疗效观察

1.9.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在三伏灸治疗前,及末伏治疗后1周分别采集1次,见表2。

表2 中医证候积分

1.9.2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10]》,分为显效(控制)、有效(部分控制)、无效(未控制),在三伏灸治疗前,及末伏治疗后1周分别采集1次,见表3。

表3 疗效判定标准

1.10 观察指标

1.1 0.1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 过去4周内哮喘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妨碍、呼吸困难出现的次数、哮喘症状对睡眠的影响、急救药物的使用、哮喘控制情况评估5方面内容,每方面按病情的轻重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情况越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时行评定[11]。

1.1 0.2肺功能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流速值(PEF)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时行评定。

1.1 0.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时行检测。

1.1 0.4皮肤安全性观察指标

1.1 0.4.1皮肤敏感性筛查 治疗前,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皮肤敏感性测定。本课题选用二甲基亚砜 (DMSO)试验:DMSO试验可以诱导出强烈的烧灼感,并且会引起红斑、风团的形成。试验方法是在室温下,将直径为8 mm的高级真空酯形成的柱状圈置于前臂屈侧,加入90%或100%的DMSO 10 μL,5 min后擦干试验物,再过5 min进行评分。分数越高,皮肤敏感性越高,评分标准[12]见表4。

表4 DMSO皮肤试验临床评分标准

1.1 0.4.2皮肤过敏反应评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制的《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药学、药理学、毒理学)》中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13],自拟皮肤反应观察表,其中包括了皮肤潮红、瘙痒、肿胀、灼热、疼痛、水泡、色素沉着、溃烂等。分别于每次贴敷治疗后48 h进行皮肤反应观察、记录评分,见表5。

表5 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

1.11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M(四分位间距P25,P75)”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研究结果统计分析使用遵循研究方案分析(PP分析),脱落者不纳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总体方差相等,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应用SNK-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若各组方差不等,采用Dunnett T3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若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6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F=293.422,p<0.01,认为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是不全相同的。3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中医症候积分改善,B组优于A组,A组优于C组。

表6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表6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注:3组治疗前症候积分经Kruskal-Wallis检验,*P=0.561>0.05;3组治疗后症候积分经One-Way ANOVA检验,F=293.422,#p<0.01,3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p<0.05

组别A组B组C组例数2 8 3 0 3 0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3 3(3 0.7 5,3 6)*3 4.5(3 0,3 6.7 5)*3 3(3 0,3 6)*1 3.5(9,1 5)9(8.2 5,1 2)2 4(2 1,2 7)(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0.7 0 9±0.0 7 7#0.8 1 0±0.0 8 7#0.2 7 0±0.1 0 8#

2.2 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7示,A组有效率为78.6%,B组有效率为97.67%,C组有效率为13.3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p<0.01,B组优于A组,A组优于C组。

表7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有效率比较 [例(%)]

2.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支气管哮喘ACT评分比较 表8显示,治疗前各组ACT评分比较,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各组患者ACT评分比较,F=388.675,p<0.01,认为治疗后3组患者ACT评分是不全相同的。进行两两比较,p<0.05,B组优于A组,A组优于C组。

表8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

表8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

注:3组治疗前ACT积分经Kruskal-Wallis检验,*P=0.235>0.05;3组治疗后ACT积分经One-Way ANOVA检验,F=388.675,#p<0.01,3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p<0.05

组别A组B组C组例数2 8 3 0 3 0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2 0(1 9,2 1)*2 0.5(1 9,2 2)*2 0(1 9,2 1)*8(6,9)4(3,5.2 5)1 6(1 5,1 7)(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0.6 3±0.0 8#0.7 5±0.0 7#0.2 3±0.0 8#

2.4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表9显示,治疗前各组FEV1、PEF比较,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A组、B组FEV1、PEF较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FEV1比较,F=29.237,p<0.01,认为治疗后3组患者FEV1是不全相同的。3组间进行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患者PEF比较,F=36.883,p<0.01,进行两两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肺功能FEV1、PEF改善,B组优于A组,A组优于C组。

表9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参数比较

表9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参数比较

注:3组治疗前FEV1经One-WayANOVA检验,F=0.116,*P=0.891>0.05;3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其中tA=-6.756,tB=-11.146,□PA<0.01,□PB<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C=-1.650,□PC=0.11>0.05;3组治疗后FEV1经One-WayANOVA检验,F=29.237,▲p<0.01,3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p<0.05;3组治疗前PEF经One-Way ANOVA检验,F=0.647,#P=0.526>0.05;3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其中tA=-10.156,tB=-16.9,■PA<0.01,■PB<0.01,tC=-1.273,■PC=0.21>0.05;3组治疗后PEF经One-WayANOVA检验,F=36.883,△p<0.01,3组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3检验,△p<0.01

组别例数F E V 1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后P E F治疗前2 8 3 0 3 0 A组B组C组0.6 3 8±0.0 8 0*0.6 5 1±0.0 5 3*0.6 6 1±0.1 1 9*0.7 6 0±0.0 6 8▲□0.8 3 5±0.1 6 9▲□0.6 7 0±0.0 9 3▲□0.6 2 9±0.1 2 0#0.6 1 1±0.0 7 8#0.6 0 4±0.0 5 8#0.7 4 8±0.9 8 0△■0.8 2 8±0.0 6 8△■0.6 1 3±0.0 7 8△■

2.5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OS比较 表10示,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EOS比较,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A组、B组血清EOS较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EOS比较,F=9.064,p<0.01,认为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EOS是不全相同的。3组间进行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EOS改善,B组优于A组,A组优于C组。2.6各组患者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比较 表11示,各组患者在初伏、中伏、末伏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比较,χ2=64.407,P<0.01,认为3组患者皮肤过敏评分不等;3组间进行两两比较,P<0.01,认为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

表10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OS水平比较

表10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OS水平比较

注:3组治疗前血清EOS水平经One-Way ANOVA检验,F=0.161,*P=0.852>0.05;3组治疗后血清EOS水平经One-WayANOVA检验,F=9.064,#p<0.01,3组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p<0.05;3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其中tA=4.029,tB=5.085,▲PA<0.01,▲PB<0.01,tC=1.488,PC=0.148>0.05

2 8 3 0 3 0组别 例数A组B组C组治疗前0.0 8 3±0.0 4 2*0.0 8 8±0.0 4 1*0.0 9 1±0.0 4 1*治疗后0.0 4 6±0.0 4 0#▲0.0 3 6±0.0 3 0#▲0.0 7 4±0.0 3 8#▲

表11 3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后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比较(M)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多属中医“哮病”范畴,临床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病因可以归纳为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病机制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发时以邪实为主,治当祛痰利气;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治疗原则分两种情况,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平时应扶正治本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基于古籍《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相应”的养生防病理念,将药穴结合治疗哮喘,首见于《张氏医通》。近年来中药穴位敷疗法逐渐受到临床医生与哮喘患者的青睐。但是由于部分患者贴敷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有的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瘙痒,尚可忍受,一些患者出现贴敷处皮肤起泡,破溃,流脓,影响患者正常作息,导致不能坚持完贴敷疗程,影响疗效。本研究重在探讨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皮肤反应的程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1 起泡对支气管哮喘疗效及中医证候的影响 三伏灸源于中医学“冬病夏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理论,三伏天时,外界阳气最旺,人体阳气与外界阳气相应,此时机体处于阳盛期,腠理易于开泄,寒凝易于温化[14]。在三伏天期间,于背部阳气旺盛之阳经腧穴,给予辛温发散中药贴敷,通过刺激经穴,再次激发振奋阳气,辛温散寒,化痰止咳。吴氏等研究表明,三伏贴疗效比较,皮肤发泡者优于皮肤无反应者。皮肤发泡主要机制是三方灸协定处方中生白芥子,在白芥子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白芥子碱,具有很强的皮肤穿透性,易导致皮肤起泡。但也有研究表明,不是局部皮肤刺激量越大,疗效就越显著[15]。动物实验表明皮肤刺激有饱和量,超过时,疗效即不再增加[16]。崔氏等研究显示,中等强度皮肤反应可达最佳效果[17]。崔氏等研究还表明,提示一定比例的生白芥子可能有利于提高疗效,但疗效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本课题在生熟不同配比白芥子三伏贴协定处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探讨上,得到类似于崔氏等的研究,一定程度增加熟白芥子比例,疗效与传统生、熟白芥子各半比例相当。在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上,也得到相同的统计学结果。熟白芥子的白芥子酶作用被抑制,对皮肤的刺激性明显减弱,但其镇咳作用优于生白芥子[19]。所以,适当比例增加熟白芥子比例,不但临床疗效未减退,而且与传统三伏灸有着同样的改善咳喘、胸闷、恶寒等症状。

3.2 起泡对支气管哮喘临床指标的影响 李氏等[20]研究提示:嗜酸性粒细胞 (EOS),可引起迟发型哮喘反应,同时EOS是气道变应性炎症中的主要效应细胞。有研究发现,三伏灸可减弱白介素4(IL-4)对EOS在气道聚集、浸润的作用,从而终止哮喘发作或减轻症状[21]。崔氏研究还发现三伏灸治疗,无论用生白芥子还是熟白芥子,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均有免疫调节功能,但各组间血EOS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皮肤反应的强弱程度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似乎无显著影响[21]。本课题研究结果提示:生、熟白芥子配比1∶2,能获得更好地降低EOS水平,说明皮肤起泡与免疫调节无显著相关性。同时,本课题研究结果提示,生、熟白芥子配比1∶2协定处方,对改善ACT评分,FEV1,PEF等方面,优于其他两组,提示该配比处方能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状态,缓解临床症状,本课题将在后续研究中,动态观察FEV1及PEF变化,进一步深入探讨可能肺功能改善机制。

3.3 起泡对皮肤的影响 本课题通过对皮肤敏感性评分,发现皮肤反应与生白芥子比例呈正比关系,与崔氏等研究结果一致。崔氏等[22]研究发现:白芥子在协定处方中比例大小对起泡有影响,而且生、炒白芥子的内在比例不同也对起泡率有影响。但李氏[23]的研究表明:三伏贴疗效与是否出现皮肤反应有关,但与皮肤起泡程度关系不密切,所以降低起泡率就显得重要了。现代人多不太喜欢起泡,许多患者表现为起泡后紧张心理,起泡后对患者穿衣、睡眠、洗澡都带来不便,尤其是年轻女性和儿童,因此控制皮肤反应,达到临床疗效,同时避免起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23]。

3.4 课题的局限性 本课题观察的指标因为科研经费问题,只能观察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未能涉及患者的免疫球蛋白E(IgE)、血清T细胞亚群水平(CD4+/CD8+)及干扰素-γ(IFN-γ)等。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开展三伏灸与免疫相关机制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在皮肤反应方面,只观察了贴敷治疗后48 h皮肤变化,未能就贴敷的持续时间或贴敷时的局部压力进行观察,希望在今后的科研中进一步观察。

综述所述,生熟白芥子不同配比三伏灸协定处均能改善支气管哮喘的症状,但随生白芥子比例增加,皮肤反应逐渐加重,起泡比例增加,但并非皮肤反应越强疗效越显著,生、熟白芥子1∶2配比三伏灸协定处方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中医相关症状同时,对ACT评分,FEV1,PEF,EOS均有改善作用,且皮肤反应较传统生熟白芥子1∶1配比轻,起泡少,患者接受度高。但生、熟白芥子不同配比三伏灸协定处方的效应不同,其具体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白芥子组间支气管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从白芥子古今外治研究探寻中药“内病外治”机理的新思路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治咳嗽痰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