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分析

2018-10-0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后踝踝骨内踝

马 朝

(辽宁省义县中医院骨科,辽宁 义县 121100)

汪翔等[1]提出,踝关节骨折发病率约为全部骨折疾病患病人数的3.92%,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而三踝骨折是一种多发踝关节骨折类型,会导致严重关节内损伤。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西医手术治疗,主要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但部分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仍欠佳。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医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三踝骨折治疗中中医综合疗法的应用,并对比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102例。研究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24~46岁,平均(35.60±2.54) 岁;病程1~18 h,平均 (10.54±3.21) h;38例闭合骨折,13例开放骨折;32例交通事故伤,16例高空坠落伤,3例运动伤。对照组男33例,女18例;年龄25~47岁,平均 (35.64±2.61) 岁;病程1~18 h,平均(10.51±3.18) h;36例闭合骨折,15例开放骨折;31例交通事故伤,15例高空坠落伤,5例运动伤。2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

1.2 纳入标准 ①经X线、临床症状等检查确诊;②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脑、肝、肾脏器疾病;②合并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③恶性肿瘤。按照平行对照法分组,各51例。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依次切开外踝、内踝及后踝,依次复位后踝、外踝与内踝。切开后踝外侧,弧形切开内踝后端。后踝充分暴露,以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X线下确保复位良好,以远端锁钉板固定腓骨,以拉力螺丝钉固定内踝、后踝。术后3周石膏外固定,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7 d。

研究组给予中医正骨手法:助手抱住患者大腿,术者握住患者足跟、足背,进行顺势拔伸牵引,确保骨折端对位;应用端提、折顶等方法,整复骨折或脱位,确保解剖复位良好。针对解剖复位不当者,采用器械辅助,以“金针拔骨”法复位,将一枚2.5 mm克氏针插入骨折间隙,经牵引或内外翻加大骨折端间隙,自间隙中分离软组织,或整复尚未对位的骨折端。透视下确保复位良好,分别在踝关节上胫骨前后径中点处、足跟后缘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处、第一二跖骨颈部插入2.5 mm克氏针,安装外固定器。术后给予中药汤剂:川木通、泽兰、红花、桃仁、五灵脂、木香各10 g,赤芍、当归尾各15 g,丹参20 g,田七30 g。以上药材以水煎服,取汁300 mL,1剂/d,分早晚2次服用。持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①观察2组住院时间。②随访12个月,观察2组入院时、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学会 (AOFAS)踝-后足评分变化,最高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2]。③依据文献[3]拟定疗效评定标准:随访结束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90~100分,踝关节活动度>80%,为优;以AOFAS踝-后足评分为75~89分,踝关节活动度50%~80%,为良;以AOFAS踝-后足评分为50~74分,踝关节伴轻中度肿胀感,关节活动度为20%~50%,为可;以AOFAS踝-后足评分<50分,关节活动度<20%,为差。优良率=优率+良率。

1.6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且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n>40,但1

2 结果

2.1 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研究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为 (8.10±2.05) d、 (12.50±3.51)周,短于对照组的 (13.26±2.10) d、 (14.92±2.8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57、3.812,P=0.000、0.000)。

2.2 2组AOFAS踝-后足评分对比 2组入院时AOFAS踝-后足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入院时提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对比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对比 分)

组别 入院时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后1 2个月研究组 6 8.5 1±3.6 5 8 3.4 0±9.9 5 9 2.6 5±4.5 2 F值 P值1 7 0.9 5 6 0.0 0 0对照组 6 9.0 5±4.0 2 7 8.9 5±8.5 4 8 8.6 0±3.8 4 1 4 0.7 9 7 0.0 0 0 t值 0.7 1 0 2.4 2 4 4.8 7 7 P值 0.2 4 0 0.0 0 9 0.0 0 0

2.3 2组关节功能恢复疗效对比 研究组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2组关节功能恢复疗效对比 [例(%)]

3 讨论

三踝骨折是一种常见踝关节骨折类型[4]。该病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出现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不良后果。郑炼生等[5]研究发现,部分三踝骨折患者单纯采用西医手术治疗的效果欠佳,加上手术操作较为繁琐,极易损伤骨膜,减缓骨痂形成,需实施二次手术。而且,术后单纯石膏或夹板外固定,难以满足解剖复位需求,极易因固定不良致使骨折端再次出现移位现象。

中医在三踝骨折整复治疗中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世医得效方》中提出“或骨突出在内,用手正从此骨头拽归外……”。中医认为,骨折初期移位后牵拉周围软组织,存在可将移位骨折端拉回复位的恢复力。而中医正骨手法基于该理论,经由较轻的力量将骨折端牵拉复位,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特点,不必实施二次手术。本研究中,研究组实施中医正骨手法,笔者从中体会到以下几点:①手法整复时需先整体再局部,尽可能复位骨折及脱位。针对达不到解剖或近解剖复位者,需尽量使距骨复位。局部整复时高度重视手摸心会,按照骨折类型选择恰当整复顺序。整体整复后,X线下确保复位良好。若复位位置不理想,采用“金针拔骨”技术挑拨复位。②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配合中药汤剂,以改善恢复效果。中医认为,三踝骨折发病后极易损伤筋骨,导致气血不畅,故临床治疗需复位筋骨,调节骨折部位气血。研究组所用中药汤剂成分包括桃仁、赤芍、红花、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使得关节功能尽快恢复。而且,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后应用活血化瘀中药,还能促使炎症吸收,使组织细胞再生修复,达到祛瘀、消肿的目的。

本研究治疗后,研究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而且,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AOFAS踝-后足评分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理想。提示三踝骨折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效果更佳,能缩短疗程,促使骨折尽快愈合。此外,研究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12%,明显较对照组的80.39%高,差异显著,凸显出中医综合疗法应用的有效性,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三踝骨折,能获得较常规西医手术更为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后踝踝骨内踝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张文泰教授运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经验分析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踝关节骨折中内踝形态的三维CT研究
三踝骨折采用后踝一内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