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从小人物的历史谈家国情怀教育
2018-09-29张江滨
张江滨
[摘 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的任务,历史课堂更应该承担起这个使命。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神入”教学法,从小人物的历史出发,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见微知著;小人物;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66-0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时代召唤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内涵之一,简单地讲,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些质朴的文字,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含义,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还要求把“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高中历史课堂,对于家国情怀的教育,多存在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等问题,学生对于家国情怀似懂非懂,不能引发共鸣,家国情怀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而部分当代的青少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缺乏人生规划和远大理想,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缺少基本的责任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改善这一令人担忧的现状?笔者认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功课,仔细挖掘和高中历史课堂内容相关的素材。在广袤的历史舞台上,有过许多鲜活的个体,他们曾经活生生地存在于这个世界。这些历史上的所谓小人物心中怀揣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教师应充分利用那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微小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事迹来开展教学。历史课堂可以通过目前流行的“神入”教学法,真正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真正体悟家国情怀的内涵,进而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课堂实践家国情怀教育
“神入”是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我们感受他人内心体验的过程。“神入”教学法,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就是让学生作为主体仿佛回到那一段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面对、解决问题,从而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作为一个教育目标,它能够使学生从他人的视角理解事件,并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产生认同。
本人在设计《辛亥革命》时,利用了教材的资料卡片中林觉民的《与妻书》,试图让学生找到神入点。
一般历史课堂讲到《辛亥革命》往往只会讲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这些大人物的历史,却极少讲林觉民、杨洪胜、刘复基等小人物的历史。然而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这些小人物的经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经历和当下的生活状态,更容易让我们找到神入点,引发我们的共鸣。林觉民就是这样一个微小的历史个体的典型,他本身的浪漫气质和英雄气概,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他的《与妻书》中缠绵悱恻的情感更能让学生“神入”学习。
笔者先查阅了林觉民的资料:林觉民(1887~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福州人。少年时就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后来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本处特地点出他生于1887年,死于1911年,其目的是通过他的短暂一生去讲解那段动荡的历史和历史之下的人民生活。
本课设计是从他的《与妻书》开始讲起的。历史教师应该对这封信有别样的兴趣:看似闲情逸文,儿女情长,实则情意真切,英雄气壮,字里行间既有对妻子陈意映的绵绵深情,又对国家有难充满了深切忧愁,还有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这封信情中见理,情为小理,理为大情,既有将个人幸福服从全民幸福,个人的“亲人之爱”服从革命需要之理,也有决心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争取整个国家、民族自由幸福之大情。同时林覺民的就义又使这封信具有争议性——家国情怀,家和国有什么关系,家国关系如何处理?一边是柔情似水的爱人,一边是豺狼虎豹横行的国家,究竟怎么去抉择,也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感兴趣的点。读完该信,相信学生心中自有答案。
如何运用《与妻书》进行课堂教学呢?本人设计了以下问题:
1.通过林觉民家庭合影照片、林觉民生平事记年表,你觉得林觉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家庭经济、文化(学习)状况、个人感情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 他的家庭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第一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史料,了解林觉民的基本情况,他家境殷实、家庭和睦、夫妻感情深厚,本人长相英俊,较早接触了西方启蒙思想,既有传统家国情怀又有自由平等独立精神。
2.信中“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影射什么?是谁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解释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先让学生感受林觉民写下此句时的内心感情,继而引入辛亥革命的背景教学,既兼顾教学重难点,又不失唐突。
3.“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对于这句话你赞同吗?为什么?网络上有人评价林觉民是傻瓜,你怎么看待?
第三个问题设计,让学生感受林觉民为国家民族幸福牺牲小家幸福时内心的矛盾和决绝,继而引入到家国利益关系的探究。
4.“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你如何理解?“自有同志者在”,你知道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中还有哪些和林觉民一样甚至更不为人知的同志吗?
第四问引入课本中“被俘后英勇不屈的黄花岗起义战士图”(上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位志士的姿态和表情并思考。该图中被俘战士的神情和姿态都各有不同,其实这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理,其中有念及父母妻儿的不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还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无畏。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不同,以“神入”法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家国的取舍。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材料呈现、问题设计、师生互动、学生探讨等方式,让学生真正走入林觉民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深入思考林觉民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思想变化,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林觉民一直在追求什么以及追求舍生取义背后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时而肃静,时而热烈,时而气氛凝重,时而激流涌动,很多学生热泪盈眶。他们应该能够深刻体会、理解了这样一个年轻人,愿意为了民族的自由、国家的复兴,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牺牲自己,却让自己深爱的妻子苦苦忍受丧偶之痛!
有位女生站起来说,她觉得林觉民有些不负责任,抛弃了深爱他还怀着他孩子的妻子,他未成年的儿子和整个家庭。报效国家有很多机会,他不应该选择这样决绝的方式,留下妻子孤独一人。作为女生她认为林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家庭。这个观点引起了学生巨大的反响和广泛的讨论。有一个男生的回答很精彩,他站起来这样说:“林觉民应该是一个深情而又绝情的人,深情见之于信,绝情则甚至能说出‘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样的话,他为了天下人的幸福,为了国家和民族,可以牺牲自己爱人和家庭,在有些人眼里,他是傻子,无畏牺牲,可是,我们的国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傻子,才一步步变成民主、自由、独立、进步的共和国!‘我以我血荐轩辕,殊不知人类历史向前迈的每一步,都是被林觉民这样的‘傻子用鲜血凝成的!没有这样的‘傻子,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正是这些为了理想可以献身的人和为了人类进步可以痛别最爱的人,如同海上灯塔在黑夜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全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真理往往在辩论中熠熠闪光,正是这样的辩论才能让学生说出他们心中的“最好的家国情怀”,这样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乱世更是人人求自保的时代,家国却依然有无数像林觉民这样的青年抛头颅、洒热血去捍卫。这样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如果深入挖掘,设计得当,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深度挖掘家国情怀素材
教材处处皆素材,历史处处皆素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的“井冈山的斗争”中,王尔琢同志协助毛泽东、朱德为保卫和发展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为追击叛徒而英勇牺牲,年仅25岁。追悼会上,毛泽东起草了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挽联,就是最好的素材。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素材可以利用,如淞沪会战中15岁的小姑娘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将国旗送到守卫四行仓库的国军手中,极大振奋了守军和国人的士气。再如中国空军抗日飞行大队,同强大的日本空军搏斗,为国捐躯牺牲时平均年龄23岁,其中涌现了“空战战神”高志航、“空中赵子龙”刘粹刚等极具家国情怀的战斗英雄。教学设计时可引入国军飞行大队的资料、图片、回忆录等,包括飞行大队的石碑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遗嘱:翱翔在天与地之间,不能挂念过去,不能思索未来。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情怀得到了极大的教育。这比空喊爱国口号真实鲜活多了,让学生更明白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意义。有个學生最后回答得很好:什么是家国情怀?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家庭、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
家国情怀,讲的就是责任和担当,一个人的历史亦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有时候,承载在微小个体上的历史,并不比国家、民族的历史要渺小。作为这一代人的历史教师,我们也应该有我们的责任和担当,也应该有我们的家国情怀。基于此,我们才能转变观念,创新教学,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毕竟,课堂是“人”的课堂;家国情怀,是“人”的家国情怀;历史,是“人”的历史。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不是凭空形成的,更不能只靠教师的直接灌输形成。历史教学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使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