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业新业态发展研究
2018-09-29马鹏
摘要:以土地流转为背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梳理,得出农业生产需求进而分析出农业新业态,从基础类新业态、精深加工类新业态、技术保障类新业态和休闲娱乐类新业态进行分析得出土地流转背景下新业态类,同时为新业态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下一步规划农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新业态;基础农业
业态,由“业”和“态”两个方面的内容,最早出现在日本零售业,其实现形式是诸如零售店、百货店、品牌店、折扣店等,这就是所谓的“业”,而这些业存在的生态环境,即为所谓的“态”。所有的“业”在其生态环境中能存活下来并高质量的发展下去便成为一种“态”。
一、农业新业态的概念与特性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业新业态的概念,综合研究者研究成果,我们提出农业业态的概念为“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为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围绕农业产业的生态环境,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
二、农业业态的特性
(一)农业业态系统性,系统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在一起发挥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农业业态的系统性是指农业业态生态环境中各种“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促进农业产业良好运行的“态”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
(二)农业业态动态性,由于生产力的进步、需求结构变化和科技创新,农业业态也不断拓展其新的内容,以适应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从而使整个系统更具有生命力。农业业态的发展演化实质上是农业产业体系的进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的表现。
(三)农业新业态的特点,根据对农业业态的定义,业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这里的“新业态”的“新”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功能进化和新生产力要素价值提升。新业态具有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引领性强的特点。
三、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农村土地流转一般分类两类:一类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即权利流转,只能通过征用方式单向的由农民流转给国家,这种流转方式原则上不能变更土地用途,可在一定范围内流转;第二类是土地功能的流转,对于农业用地流转,一般是农业用地内流转,原则上不允许农业用地向非农业农地流转(法律允许的除外)。土地功能流转对于非农建设用地只能在法律允许的内部进行流转。如图1示。
四、土地流转最佳规模确定,选取部分地区数据进行分析,模型预测结果如表3-1。可以得出,预测流转率普遍高于实际流转率,这说明该地区土地流转程度不够,需要大力加强以达到适度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符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髓,围绕土地流转制定了让农民放心的政策以保障土地流转有序、平稳进行。
五、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业生产过程解析
本研究基于两种假设,一是研究所指的农業是纯农业生产也即是狭义上的农业。二是根据适度规模理论模型推演出的结果—以1000亩土地为基本流转单位开展研究。在《吕氏春秋》审时篇中有“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教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要注重三方面的因素即“天”“地”“人”,“天”主要指气候,“地”主要指土地条件,“人”从事农事生产的主体,“稼”就是指农作物。因此分析农业生产流程必须要考虑“天”“地”“人”和“稼”的共生关系。
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有:种植前环境勘验、种前土壤检测、种子处理、基肥的使用、土壤处理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等。粮食相关过程:贮型粮食加工企业、基础型粮食加工企业、精深粮食加工企业、特色、风味食品企业、农业剩余物的处理。秸秆类处理、畜禽动物残余物处理、农业垃圾的处理。
六、农业新业态分析
目前,农业新业态主要有五大类:服务型、创新型、社会化、内部融合型和综合型。如图示。
基于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业生产需求过程梳理,如图3:
基于土地流转新业态设计思路如下图:
(一)基础类新业态
根据农业生产过程分析,该类新业态主要功能直接服务农业生产。主要有:种植环境检测业态、种子农化业态、土地专业耕作、收割业态、专业田间管理业态、粮食的贮藏和基础加工业态。
(二)技术保障类新业态
技术保障类新业态主要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机械维修、农业新技术推广及应用、新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业态。
(三)精深加工类新业态
精深加工类新业态主要解决农产品高价值利用问题,实现农业全价值链增值。主要有:粮食精深加工业态、秸秆类精深加工业态、特色食品类精深加工业态、农业垃圾处理业态。
(四)休闲娱乐类新业态
休闲娱乐类新业态为外源性需求类业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满足本地人口需要的休闲娱乐新业态和对外开放类休闲娱乐新业态。本研究主要研究对外开放类休闲娱乐新业态,其功能主要满足本地以外的人们的娱乐体验需求。主要有:体验式休闲娱乐(特色农业)业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态、养生养老新业态。
七、农村新业态稳健发展保障措施
现代科技和管理经营理念将对农业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激活了农业发展潜力,农村经济新业态将成为一个市场大、效益好、前景广的朝阳产业。合理规划和引导其发展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新业态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支撑、完善要素支撑的政策体系、加强新业态市场监管与规范明确新业态培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慈等.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1):48-56.
[2]戴天放.农业业态概念和新业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35(2): 200-203.
[3]田伟利等.我国新型业态农业概念及发展路径的探讨[J].农业经济,2015(1): 56-58.
[4]赵芝俊,包月红.农业的多业态发展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技术经济,2013(2):125-129.
[5]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陈伯庚,吴志冲.农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44-47.
[7]Vikas,R.Agrqrian Reform and Land Markets: A Study of Transactions in Two Villages of West Bengal,1977-1995[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1(7):611-629.
[8]Wegeren,S.K.Why Rural Russians Participate in the Land Market:Socio-economic Factors[J].Post communist Economics,2003,15(4):483-501.
[9]Bingswanger,H.P.& Deininger, G.E. Power,Distortions Revolt and Reforming Agricultural Land Relations[J].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3(2):2661-2772.
作者简介:马鹏(1980-)男,河南正阳人,博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质高值利用及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