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文化站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2018-09-28曾韶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

曾韶明

摘要:基层文化站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源头和基础,文化站提供培训、展览、讲座、文化交流、文化活动等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发挥着引领、凝聚、激励、号召的作用。本文主要明确了基层文化站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并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手段。

关键词:基层文化站;传承;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186-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得以保障,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多。政府为加大对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兴建了大量文化基础设施,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娱乐。基层文化站作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人民提供文化服务、举办文化活动、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能继承、发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传承中基层文化站的位置及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其意义也不言而喻,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承,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基层文化站作为政府下属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是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传播公共文化为目标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产物,承担的是推广发展群众文化的职能。

三、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怎样合理地保存并传承其文化精髓,怎样积极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出去,为世人所关注,为世界所侧目,值得我们深思。结合当下,在这样一个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服务理念推陈出新的年代,作为一个基层文化站人,我们需要以变革创新的眼界来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以前沿的技术手段服务于传统文化传播传承

互联网的兴起,为很多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很多事物的发展轨迹都逐渐向“互联网+”这一方向靠拢,以微信这一移动端应用平台为例,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6年12月,全球共计有8.89亿的月活跃用户,如今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弱冠少年,都能在手掌方寸之间,获取有用之识。其受众面之广,也为各行各业所关注并纷纷加以利用。其实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可以纳百家之长,择优而用之,运用这种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来为其服务。融合网络新媒体,打造文化发展新空间,发展前景广阔。

以我站为例,为了更好地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借助于微信平台的传播效能,尝试在已有官方微信服务号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门的非遗公众订阅号,以每日一次的频率进行信息推送,发布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通常以本地域内非遗发展现状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内容为主,并配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编译方式,将原有传统的文化内容,通过微信这一新兴平台,以一种时尚富有渲染力的形式发散出去,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推广传承,唤醒人们对于以往那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引导人们择善而从,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随着逐渐深入下去,我们发现,通过将文化传承平台化,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可以逐渐地为喜欢甚至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构建起一个优质文化生态圈,借助网络载体,与之进行积极地互动,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基于传统文化的优质创意产品推广等诸多可能提供了发展空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拘泥于一人、一技、一地,真正意义上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此外,技术的革新还为许多难以复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传承的希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有人来了解、关注、学习、传承一种文化或者一种技艺,首先就必须要让这种文化这种技艺能够使人产生兴趣,而现今社会,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最直接一点就是体验度,为此,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站舍所处地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质、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将文化内容串联成一条线,围繞这条主轴线,打造构建传统文化体验空间,并结合现今已经比较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全息投影技术、流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数字化科技手段,让广大群众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直观了解,同时获取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的全方位体验。一旦感兴趣的人多了,那么文化或者技艺传承自然不会陷入断层失传的尴尬境地了。

数字体验或能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官效果,激发人的兴趣,但是文化的传承还是需要更妥善的方式来保障,一种传统技艺乃至一种传统文化或许仅因为一个传承人的断层就可能会不复存在,这要引起我们的警示,如何更稳妥的记录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将为我们开启新的大门。

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存储、继承:平台化传播、推广,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新活力、新发展,这对于作为群众文化传播者的基层文化站来说,责无旁贷。

(二)以包容化的姿态整合资源服务于传统文化传承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当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许会因为环境的转变而遇到各种各样的制约与挑战,当挑战来临的时候,是沉没于历史的洋流中,还是重新崛起散发出耀眼光辉,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是否能够迎合历史发展的轨迹,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来绽放自己。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正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而只有融入生活、创新发展,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如果仅仅依靠基层文化站或者是政府文化主管机构来推动,那是远远不够的,以基层文化站为例,按前文所说,其根本只是一个服务性的公共文化机构,并无法承担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核心任务,其作用更多是体现在平台的搭建,继而服务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而真正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是需要集结整合全社会之力。值得庆幸的是,在国家的大力倡导推动下,优秀传统文化正越来越多为社会所关注并重视,溯本求源、务实奋进,有许多社会组织和团体,乃至企业都在积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渲染力、正能量属性来推进自身事业的发展,而文化站也可以借助这股东风,整合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资源,拓展传播范围,同时在归整优化后又可将之反哺到有文化诉求的企事业单位中去,以我站为例,就曾举办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军营等类似的活动,与社会各个阶层积极互动,这样既为社会带去文化的和谐之风,又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一举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实还孕育着不少潜在的商机,像无锡的泰伯庙会(国家级非遗项目),这是一项自古延伸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传承百年,为什么其延续性会这么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有它本身的市场存在价值,在为老百姓提供精神上愉悦的同时,还能为参与者带来物质上的收获。其实,将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也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像许多的老字号,有技艺的传承,其本身也有企业文化的传承,工匠精神,历百世而不衰:一些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化作品,或许耗数十载之功,方有今日所成,一个有竞争力、有存在价值的文化,有其传承发展的底蕴,也将更会为世人所接受。鉴于此,基层文化站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以平台化的服务理念,将这些文化价值挖掘出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强劲的驱动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基层文化站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播的桥梁,应当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先进的理念、更为包容的姿态来迎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断诉求,将传承千年的各种优秀文化思想发扬光大。

四、结语

基层文化站是由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国家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场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运用创新型手段,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能维护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利用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形式达到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目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传承传统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