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8-09-28于翠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摘要: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集思想、文学和知识为一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紧扣“美育”,极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点”,让学生在习得新知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育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先后推出,人们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视。但是,当前的重视大多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怎样将重视变为具有实效的行动呢?对此,广大语文教师应不断探讨并积极践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

一、认知先行,拓展美的空间

要让学生具备审美素养,自然绕不开“美”这个核心话题。不容置疑的是,只有真正全面且精准地认知了美,审美教育才能得以切实有效地实施。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美的多层级认知。

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教师要遵循渐次深入的原则,让学生实现对美的逐步认知。首先,鼓励学生说出各自对美的认识。这是一项极具基础现实意义的工作,因为通过学生自己的口,教师可以比较真实地了解学生对美的认知,这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精准的发力基点。很明显,大多数学生会随口说出各自对美的认识,例如自然界景物的美好、人物的美丽等等。但是,只要细加研究,就可以发现学生所讲的基本上是大家都熟知的,是属于美的初级形态,学生认识到的这种美大多局限于秀美这种单一类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实际上,美的形态众多,既有秀美,还有壮美、凄美等等。学生的片面认识自然不属于正确的审美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了解学生的这种不足之后,教师就应着力于全面开展使学生认识美的活动。在这方面,笔者以为应该让学生着重认知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的区别,而且要凸显“美”的主观能动性能。因为美本身就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是人对外在与内在的主动感受。具体到文学作品中,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开展两个层级的审美活动,一是体味作者在文本中所描画的美,二是深入感受作者借助作品所传达的对美的认知与体悟。以高尔基的《海燕》教学为例,教师要基于文本语言,直观感受海燕飞翔于狂风、乌云之间的矫健身姿和傲然姿态,但仅仅局限于此,还不能体味到这篇散文诗的美妙之处。于是,审美活动还需继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鉴赏文中所写的海鸥、海鸭、企鹅等形象与海燕这一主体形象,从中体悟出作者蕴含其中的壮烈情怀、对革命的热切期盼、对未来的深沉展望……有了这两个层级的认知,学生对文本中美的赏鉴就达到了一定高度。事实上,美从来都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但是它的表现形态不一。自然之美容易辨别,但不可局限于一种形态。精神之美难以辨别,但大多依存于所写的形象和场景之中。无论是哪一种美,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开展由表及里的多层级认知,逐渐掀起它那朦胧而美丽的面纱,浸润其中并得以精神的涵养。

二、涵泳为主,体味美的精彩

如果说认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奠基,那么涵泳美则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活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自得地赏鉴着文本之美,学生似乎陷于云里雾里之中,显得很迷茫;有的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能够品味作品之美,其他学生则不知所措,乃至面面相觑……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那么,教师到底该怎样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审美之路呢?笔者认为,教者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开学习的束缚,放手让学生不断涵泳文本,从中咀嚼出不同类型、层级的美。反观我们的教学,有些教师以教学任务重为由,淡化了学生自主的学习和体悟。于是,体现在审美教育方面,更多的是教师的先导、学生的滞后乃至没有后续跟进。以执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作者描绘了百草园里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蟋蟀们等景物,还绘声绘色地介绍了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故事、冬天的捕鸟活动等等,这些都极具吸引力,引得年少的作者对其流连忘返,使得成年的鲁迅还在用写作的方式回味那段岁月。很明显,这里面充溢着自然美景映衬之下的少年之乐、童趣之美。此文的美不止于此,写私塾的情景看似在贬,但其有很深的用意。正是私塾学习的枯燥乏味,才逼得包括鲁迅在内的少年学子们偷偷在下面搞“地下活动”,有做简单游戏的,有画画儿的……鲁迅就选择了画画儿,领悟美、创造美,有人认为就此种下了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家的文艺因子。如果细加揣摩,还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希望给孩子以自由,让其在自然状态下成长,不能以枯燥的教育束缚儿童纯真的天性——而这不正是极为特殊的一种美吗?

三、任务引领,深化美的意蕴

审美教育需要掌握美的内涵,需要基于文本的反复涵泳,更需要将其落地生根,体现为学习中的具体训练。在这方面,“学以致用”这句话就很有指导意义。只有将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运用,教育的实效才能显现,教育效能的持续上升才有坚定的基础。

在具体的审美教育实践中,任务的制定和实施极为重要。首先,在任务的制定方面,必须有对等性——与所接受的教育相对应。例如,学完《中秋咏月诗三首》,学生对月亮这个意象有了深刻理解,知道它寄托着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学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之相关的审美实践活动,比如,借助月亮意象,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写一写求学在外的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因此,借助课文文本开展的审美教育就得以升华,效益就得以彰显了。其次,在任务的实施阶段,教师要有适度的跟进,毕竟对学生而言,审美活动以及审美实践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前文的写作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阅,适时点出其优缺点。优点要发扬,缺点要纠正。对月亮之美的描述,最终要服务于思亲主题的表达。如有偏离,则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在这个阶段,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展示和多向度的评价,让审美活动公开化、互动化。

毫无疑问,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大难点,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但是,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竞争从单一性向综合性方面转化,即从知识性向综合素养方面发展。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涵泳美、运用美的活动中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廖凤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学语文,2017,(31).

[2]郭莹.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1).

[3]马丽亚.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J].语文天地,2016,(11).

[4]王骁.谈在大学生中进行“经典育人”的有效途徑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18,(8).

作者简介:于翠华(1977—), 女 ,江苏省泰中附属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