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新课标 抓好课内外

2018-09-28石莉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备考策略

摘要: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方向稳、选材范围广、题型设置活、能力要求高。2019年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备考,既需立足课内、扎实训练,也要放眼课外、积累拓展。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考题分析;备考策略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题(以下简称“语用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也是高考试题中的重要板块。《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应用”的总体要求是: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笔者认真研究了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语用题,发现一些规律和变化,并据此探索出2019年高考语用题的备考策略。

一、考题分析

总体看,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语用题既紧扣《考试说明》要求,又吻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且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具体看,呈现以下特点:

(一)考查方向稳

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语用题,考查方向总体是比较稳定的。形式上,共5个小题,其中3道客观选择题,2道主观表达题。赋分上,共20分,分值未变。其中,客观题每道3分,共9分;主观题一道5分,一道6分,共11 分。内容上,主要考查成语、语病、连贯、得体、图文转换、句子仿写等。

(二)选材范围广

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语用题选材范围广,总体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贴近校园生活。比如,全国卷I第20题,聚焦学生宿舍下水道的整改问题,第21题展示了学校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流程图;全国卷Ⅲ第20题涉及参加文学院活动,21题展示学生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突出了语文的生活化,学生有亲切感、代入感,做题相对轻松。二是聚焦时代主题。全国卷I第17—19题聚焦“大洋一号”这艘远洋科学考察船;全国卷Ⅲ第20题涉及报社启事,第21题聚焦强国复兴。这些材料充满了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国家大事、自然环境。三是突出文化传承。全国卷Ⅲ以戏曲为材料,谈创新对于戏曲发展的影响,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引发其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总之,多样性的语言材料凸显了“新课标”的命题理念:“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多角度多样化,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

(三)题型设置活

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除了语言得体、图文转换题保持不变之外,其余的题,在设题方式上都有所变化。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病句、连贯、成语三大题型以片段为依托,放入了同一个语境中考查,充分彰显了“新课标”精神:“考试、测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

在同一语境中,每个考点的考法也与以往有别。2016年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成语题考查的6个成语分布在不同句子中,选项以三三组合形式呈现,分为四组,让学生辨析正误。2018年的成语题,四个选项八组成语,意思两两相近,考查学生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缩减了考题的容量。考查的“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一览无余、一目了然”等成语,都是学生训练中常见、生活中常用的。学生需要将成语放入语境中比较鉴别,作出选择。病句题,以往的考查方式是给四个不同的句子让学生选择正误,而今年四个选项中给出同一个有语病的句子,判断选择“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对学生语言运用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补充语句题,以往是在相关语段中空出三个句子作填空补写,今年是给出四个类似但不同语法结构的句子作选择。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第21题,利用所给材料作句式仿写,学生只需将相应词组按照一定规律组合,降低了仿句难度,是本次语用题的创新点。

(四)能力要求高

语用题,相较以往,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

3道选择题,题干及备选项简洁清晰,但是选项难以琢磨,需要调动积累,借助语感,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在细微的比较中,把握语言规律,选择精确的表达。

全国卷I的成语题:第一空,前文是在列举各种实验室,自然是种类多,而不是说“全”,就应该填“应有尽有”;第二空,千里眼,自然可以看得很清楚,选“一览无余”最适合,因为这体现了新课标“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梳理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的要求。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的句子补写题,前一句为“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往后承接的句子,只能是人會怎样,就只能接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或者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于是排除A、B;根据后文内容分析概括,主要说实验室种类多,并未涉及“分辨不出方向”,所以,就只能选择C。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不会联系语境比较推断,就很难选出正确的表达。

语病题,“新课标”要求“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第19题语病修改:眼花缭乱是人感到眼花缭乱,事物本身是不会眼花缭乱的,因此应该加上“令人”二字,所以排除A、D;“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是作者否定的创新,是对前面“传承中的创新”的补充说明,不能充当主语,因此前面需要加上“这样”补足句子成分语意表达才更准确。考生解决这道题,需要强烈的语感,更需要对句子进行成分划分,找准句意间的逻辑联系,考查了考生能否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地使用长句的能力。

语言表达题,既需要学生有深厚积累,能够关注社会、体味人生,也需要学生用精确的语言去表达,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语言得体题今年以主观题形式出现,难度增加,而且力求答案的精确。“新课标”要求“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风格差异”。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第20题某报社征集新闻线索的启事为例,题干中明确指出“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即本题考查词语使用不当为语意表达不准确和语体不恰当两方面。既然是报社启事,就应以书面语为主。可知“等着您的支持”口语化了,应改为“期待您的支持”。“关爱”一词构成语素“爱”来看,含有爱护之意,社会热点不需要爱护,应改为“关注”。“征询”侧重询问,“征集”侧重收集,栏目面向社会收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故“征集”更恰当。这些考点说明,考生需要在语言文化知识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语言运用中所遇到的问题。

句式仿写题要求学生要仔细分析,仿写的句子要在内容和逻辑上与前后语境保持一致,最终形成上下文语意连贯,前后照应,合理通顺。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第21题为例,仔细观察示例,“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三个并列的短语都是“创造精神”的具体表现。即选出三个短语表现同一种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材料第一行三个词语均为精神品质,第二、三行则是能表现某种精神品质的具体内容。学生需要紧扣精神品质,选出相关内容,再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恰当的排列组合,最后得出相应的仿句。这当中既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图文转换题,关键要读懂框架图内容,其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考生组织答案要做到遣词准确、简明、概况性强,造句条理清楚、富于变化、语气通畅。此类题型考查了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二、备考策略

针对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用题的发展与变化,2019年的语用题需要怎样备考呢?“新课标”在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作的教学提示是:应该有课内活动,也应该有课外任务。

(一)立足课内,扎实训练

1.巧用课前三分钟,扎实语言基本功

教师可充分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可抽问成语、得体词,了解学生的积累情况;可精选社会热点,改编为语言文字运用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中落实考点,丰富题型训练

教师应按照考纲,专题推进,讲清讲透语用题的每个考点,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明确答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在题型训练上,首先要立足常规题,加强常考点、必考点和易错点的复习;其次要关注新题型、新变化,让考生多见多做,这样,学生在高考场上遇到新题型时就不会感到慌乱;最后要学会改编常规题型,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真正学会运用语言。

3.课后整理归纳,强化自我构建

语用题的专题复习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各种语用题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点、关键答題技巧、思想认识和情感体悟,将它们分类整理,自我构建,记录在笔记本上。随后,督促学生利用早自习、晚自习,强化记忆、背诵,真正将语言知识和答题技巧内化于心。

(二)放眼课外,拓展积累

1.加强积累感悟,丰富语言知识

积累是做好语用题的重要基础。“新课标”强调“积累和梳理要有系统、有计划,要有步骤地、持续地进行”“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持之以恒”。积累时,既要善于从宏观着眼,梳理各个板块知识点,建构知识树;又要从微观着手,对易错、易混淆字词句多加整理。如成语辨析,可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褒贬误用、不合语境、敬谦错位等方面归类积累。考前重点记忆以前做错的、比较模糊的成语,考试时就能调动相关储备,运用排除法,选出最佳答案。

2.持续关注热点,拓宽眼界视野

语用题,大多话题都和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因此备考时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发生的事,观察、体悟日常生活,关注、思考热点时事,关心国家形势发展。引导学生多阅读报刊,多与同学交流时事新闻。教师也应该定期给学生讲述时事,分析热点。学生通过反复的语言交际实践,迁移、运用语言知识,可提高其解答语用题的能力。

3.强化经典阅读,培养自身语感

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法门。尽管高三学习任务繁重,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适当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经典篇目,既包含丰富的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内涵,更富于审美的情趣,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只有读得多,记得多,才能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题是检测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手段。虽然每年题型命制难有定论,但是如果紧扣“新课标”,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抓好课内外,相信能给学生注入一支强心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张开.回归语言本体,重视语言运用——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J].语文建设,2017,(8).

作者简介:石莉(1983—),女,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备考策略
实施整体教学 落实语用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
关于如何备战高考物理的几点思考
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与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