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善“育”的精“教”
2018-09-28丁丽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教学不但能引导学生赏景会意,而且能悟情明理。因此,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既可言志也可育情,教师要充分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在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品格的塑造,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德育渗透;学生素养
提升学生素养、立德树人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文拟以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工作。
一、精准认知“教”,应“学”而“教”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进多年,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已被广大语文教师认可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观摩情况来看,这些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更没有引起教学实践的转变。为此,在所有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很有必要精准认知“教”。
首先,“教”不能想当然。在平常教学活动中,常见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会习惯性地“照本宣科”,有时则是“狂轰滥炸”。其实,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教师的臆想之“教”,未能從学生实际出发。例如,在古诗教学中,不少教师想当然地认为诗歌鉴赏必须掌握意象、意境、表达技巧等概念,于是就习惯于教学之前将这些内容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是硬塞给学生的,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更不是学生能快速理解的。可见,想当然的“教”是无效乃至有害的,很不可取。
其次,需开展应“学”而“教”。这里讲的应“学”内涵比较丰富,不是简单地为了“学”。第一个内涵是要捕捉住“学”的时机,应该是在学生有“学”的愿望或者障碍的时候,教师相机而动,给予恰当的“教”。例如,学生对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不少名词简单叠加的现象难以理解,这个时候就该教师“登场”了,要教学生识别物象与意象的区别,区别意象与意境,更要引导学生借助诗句生发想象,进入诗境,将整首诗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动态的美境。第二个内涵是为更高层级的“学”而“教”,即引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稳步升级。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时,学生对多处用典理解不够透彻。此时,教师要适时介绍典故的由来以及词人运用典故的目的,而不是局限于典故内容本身。经由这种介绍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典故的内容,也掌握了作者用典的原因。更对今后可能遇到的典故现象有了深刻的认知。
二、深入透析“育”,为“立”而“教”
有人认为现在的教育是多“教”少“育”。从“育”的本意来看,它是指“养子使作善也”,后来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可见,“育”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时间上的长期性,目的上的向善性。为此,我们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不能错误地停留在“教”这个层面,而需要跃升到“育”这个更高层级。
就古诗词鉴赏而言,教材编写者绝不是为了仅仅让学生背诵几首古诗词、掌握几个鉴赏术语,而是通过古诗词鉴赏传承中华优秀民族 文化,弘扬人文精神,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为此,从“立”德层面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师的“教”应该是基于“育”基础之上的,观摩以杜甫的《登高》为题的公开课,不少教师满足于对本诗的理解,从景物描写讲到情感表达,可谓“一气呵成”。很明显,这里的“教”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也根本谈不上“育”,更谈不上笔者要讲的“立”。而“立”来自于坚实的“育”,就杜甫的《登高》诗而言,鉴赏它需要学生有长期阅读诗歌的经历,要熟知诗歌在“景”与“情”之间律动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大量的实践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要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这并非一首诗歌鉴赏就能达到目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望既学的诗歌,特别是杜甫的其它诗歌。教师可以导引学生回想初中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中发现诗人生活窘迫的状况以及他不顾自身生存状况而心忧天下寒士的情怀。在对照中,学生可以发现这两首诗歌之间“沉郁顿挫”风格的延续,继而从《登高》中解析出更多的情怀:感慨自身年老多病,悲叹自己流寓他乡。更为关键的是,在这“教”与“育”之后,教师要注重“立”的事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两首乃至更多的诗歌之间形成情感回路,体会作者不顾个人利益与安危,而思虑更多天下寒士的悲壮激越的士子情怀。有了这样的关联,对作者的理解就超越了基于单个文本的局限,让学生对作者生发敬佩之情,进而达到了“立”德这一诗歌鉴赏的根本目的。
三、循序导引“学”,为“树”而“教”
实际上,任何学生的“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需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对于教师而言,首先需要明了这个基本道理掌握这一规律,然后致力于恒久而精准的“育”。不过,无论指向于“学”,还是“育”,教师的“教”都避不开“树”这一个基本环节。
笔者所言的“树”是树人,是培养人才。一要选树学习典型,让学生在对典型的向往之中,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引导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二是帮助学生具备成才的能力,继而为最终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就诗歌鉴赏而言,就需要教师的善于作为,在“教”上花足工夫。要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以古法诵读诗歌,不断地导引学生揣摩诗歌意境,解构诗句中运用的不同技巧,多向性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经由这样长期的实践之后,学生自然会在循序渐进中把握诗歌鉴赏的有效路径,为此,以上两种类型的为“树”而“教”就具有了较大的现实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只有善“育”精“教”才能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贾淋.高中诗歌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何冰晶.以写促赏唤醒诗情——谈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尝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7).
[3]李柏.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做法[J].广西教育,2014,(5).
作者简介:丁丽(1986—),女,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