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字当头,让“语用教学”走向高效

2018-09-27章师亚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用教学统一高效

章师亚

【摘 要】要让语用向着“高效”迈进,就需要在教学中确立“统”的观念、强化“统”的意识、探寻“统”的路径和提高“统”的技术。统筹课堂语用与课程语用;统观学段语用与学情语用;统一主导语用与主体语用;统合体例语用与体系语用;统整固体语用与固本语用。教师要确保“语用”这条语文教学的底线,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思维,提高他们的言语品质。

【关键词】语用教学;阅读;高效;统一

语用教学是老话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提出“语用”(“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已有六七年。但老话题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起来,整个语用教学的运作似乎还让人感觉到有点“嫩”。这倒不是说语用教学没有了开始的如火如荼,没有了落实过程中的精气神,而是觉得它实在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苍凉”。这个“苍凉”,便是语用教学的效果不好,效率不高。

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化”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一是“窄化”。语用教学重课堂,轻课程,缺乏大视野、大谋划。二是“虚化”。既没能从学段的角度考虑语用的适切性,也没能从学情的角度考虑语用的普适性。三是“僵化”。语用教学的策划、谋虑等都由教师主宰,学生没有丝毫的主动权和制定权,成了语用的“奴隶”。四是“泛化”。语用教学只有“点”,没有“线”,语用成了散落一地的“珍珠”,虽闪光,但不美。五是“浅层化”。只有技术性语用,没有情感性、智力性语用。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淡化”“异化”和“去生活化”等问题。这些“化”的问题,不仅使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思维变得“残疾”,言语品质、言语精神和言语生命也成了“泡影”。

由此可见,决胜语用教学,让语用向着“高效”迈进,解决“化”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如何解决?取“统”代“化”,即通过确立“统”的观念、强化“统”的意识、探寻“统”的路径和提高“统”的技术,实现语用教学的“高效”。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课堂语用与课程语用的统筹

课堂语用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课堂是主阵地,语用离不开课堂,语用的高效也离不开课堂。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语用的高效?必须强调三点:一是语用的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当语文教师时刻不忘语用、把语用封存于大脑和灵魂深处的时候,语用自然就成了他(她)的“忠实伴侣”。二是语用的方案。语用的内容是什么?语用的方法是什么?安排怎样的语用流程?借助怎样的语用手段?如何评价语用的结果?用什么手段进行语用评价?……对此,都应该有周密的考虑。三是语用的控制。如时间上的把握、容量上的调配、组织上的安抚、主导上的激发、方法上的指点、效果上的保证等。

课堂语用以文本(课文)为依托,没有文本,语用便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文本的精准把握和合理使用对于课堂语用至关重要。而“语用点”的落实是精准把握和合理使用文本的核心所在。同样有三点必须强调:一是“数量”。对于一个文本来说,语用点并非多多益善。“多”必定“滥”,不仅有碍于课堂效果的生成,也无助于对文本自身的深度咀嚼。二是“质量”。语用点的选择不能随意,要有比较、取舍的意识。对于文本本身,要思考哪个“点”是最佳的;对于学生来说,则要考虑所选取的这个“点”是不是最需要的。三是“增量”。语用本质上是一种“外化”,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外化的同时,又对文本作进一步的“内化”(加深理解),那么,这个语用点便是一个有增量的语用点。

课程语用是指语用教学必须要有“课程观”,也就是要从“语文”的角度认识语用、践行语用。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做到“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課外”。因此,高效的语用教学一定是“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作为,一定是“生活化”(让语文等同于生活)的砥志研思,一定是对空间(课堂)和时间(40分钟)的自觉超越。温儒敏教授说:“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有专家研究表明:一个学生只有课外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专家之言、研究之证,实际上都是在强调“课程语用”的重要性。

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如果把学生的学习限定在课堂上,框定在课本上,必定死路一条;同样,语用教学如果只靠一节课、一本书,要想求得高效,也是痴心妄想。因此,课堂语用与课程语用必须“统筹”,一方面,课堂语用要扎扎实实地做,另一方面,课程语用要真真切切地干。只有当两者开出了“交互”之花,才能结出语用教学的“高效”之果。

二、学段语用与学情语用的统观

学段语用不是说语用教学还有一种专门以此为称谓的特殊门类,而是指语用教学必须考虑“学段”,应具有学段特征;同样,学情语用也不是说在语用教学中还有一个叫此名字的分类,而是指语用教学一定要关注“学情”,体现“学情”。语用教学如果没有学段观念、学情意识,是没有“高效”可言的。请看下面几个教例。

例一:《妈妈睡了》(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课堂练习

猜一猜,看谁能找对小伙伴。

·不说出名字,说说同班同学的外貌。

·其他同学猜猜他(她)是谁。

·先观察,再想想(抓住主要特点)。

例二:《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练笔

读课文中的段落(“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然后进行小练笔。

我的父亲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挑着沉甸甸的货物,一步一步艰难地上台阶。(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例三:《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练笔

让我也运用动词刻画内心独白的方法,写一段我的读书故事。

1.偷看课外书的经历;

2.背着父母看书的经历;

3.买到喜欢的书的经历。

对于二年级学生(例一)来说,要把一个人的外貌描述得能让人猜出是谁,显然难度大了;而对于五年级学生(例二)来说,用填空的方式进行练笔,要求又不免低了。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教师没有很好地顾及“学段”。例三呢,让学生进行“偷看课外书”之类的练笔,你敢肯定班里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吗?如果没有,那这种练笔无异于怂恿学生作假。这便是对“学情”的忽视。其实,只要能够扣住“运用动词刻画内心独白的方法”的练笔主旨,就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写关于“书”的内容,写“偷偷地上网”“偷偷地看电视”“偷偷地跑出去玩”“偷偷地吃东西”等有什么不可以?

学段顾及的是“难易”,学情考虑的是“有无”。语用教学丢失了难易(学段),就是“枉为”,而背离了有无(学情),那就是“妄为”。

三、主导语用与主体语用的统一

“主导语用”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语用,教师在语用教学中处于统摄地位,发挥着统领作用。当下的语用教学基本上是主导语用。主导语用的优点:一是具有方向性,能够明确和保证语用的指向与走向;二是具有集中性,语用的指向与走向都比较单一,也比较纯粹,有助于教学的展开;三是具有稳定性,语用教学的过程一般不会变得琐碎、散乱和出现偏离、游离的现象;四是具有调节性,如控制语用教学的节奏、规范语用教学的行为、指示语用教学的方向和变换语用教学的形式等。但主导语用也有不足,最大的不足便是“一切事情都由教师说了算”。都由教师说了算,对学生的所需所求就难免会考虑不周。而这,正是造成语用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那么,可不可有一种给主导语用以补充或者制衡的语用方式呢?主体语用势在必得。

毫无疑问,主体语用就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语用,语用的过程由“教师说了算”转向“由学生说了算”。就语用教学的“时空”来说,课堂语用和课程语用是它的两大领域,因此,“学生为核心”的做法就体现在课堂语用和课程语用上。对于课堂语用,可由学生自己确定语用内容、自己决定语用方式、自己设定语用目标和自己评价语用结果。对于课程语用,则可由学生自己决定语用材料、语用范围、语用时间和语用方式。这不仅是基于语用效果的考虑,更是对生本、学本思想的考量。

但是,教学的事实是“主导”(教师)和“主体”(学生)不分离、不可离,任何离开主导(教师)或主体(学生)的教学都是不存在的。因此,无论是语用教学还是其他教学,若想成功,都离不开两者的相融、相谐和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这便是主导语用和主体语用的“统一”观。

那么,如何将“统一”的思想转化为有效的语用教学实践?有三点值得注意。

1.师生“共商”,让语用教学变“一言堂”为“两言堂”。语用教学牵涉到方方面面,就一篇课文而言,就有字、词、句、段、篇、语体、修辞、结构等。面对如此丰富的语用素材,在语用教学时如何来把握,即“语用点”具体定在什么地方、哪个方面,不由教师单方面决定,要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共同谋划,齐心合力。

2.学生“自主”,让语用材料变“一道题”为“多道题”。语用教学需要根据“学情”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学情”的关注度便是语用的有效度。在语用教学中,教师对于语用素材的采集和发放,应该去“唯一”而取“多样”。多样便有了选择,有了选择便有了语用的方便,有了语用的方便便有助于语用的展开和语用质量的保证。

3.结果“认人”,让语用评价变“就事论”为“就人论”。在语用教学中,“就事论”的做法很普遍。

如习作课(《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上,教师在屏幕上展示“评价清单”。

特点鲜明★★★

特点鲜明+合理想象★★★★

特點鲜明+合理想象+侧面描写★★★★★

再如口语交际课(《我想发明的机器人》)上,教师在屏幕上展示“挑战金牌解说员”的评价要求。

1.自信大方,声音响亮;

2.想象奇特、合理;

3.能全面地进行介绍;

4.介绍条理清楚;

5.语言具体生动。

书面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再怎么用力,恐怕也拿不到五颗星;同样,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再怎么用功,恐怕也挤不进“金牌解说员”行列。语用教学是不可以“就事”的,特别是在主体语用之语境下,“就人”(学生)是亟需教师做的一件事。一个书面表达水平不怎么高的学生,虽然只做到了“特点鲜明”这一点,但写得通顺、流利,为什么不可以给他(她)五颗星的奖励呢?同样,一个口头表达蹩脚的学生,做到了“自信大方、声音响亮”这一点或者别的一两点,为什么不可以封他(她)为“金牌解说员”呢?甚至于某个学生写得实在一般,说得也实在普通,但态度很好,尽心尽力了,我觉得也是可以奖励他(她)“五星”或者“金牌”的。语用教学的“高效”很需要有这样的刺激和应对。

四、体例语用与体系语用的统合

体例语用是以“例”为特征实施语用教学的,它着眼于语用的“个别”。按照语素规律,体例语用进行的是字法、句法、段法、篇法和听法、说法、读法、写法以及积累、理解、分析、概括等方面的练习。语用教学的特点就是“一”,即围绕着一个方面让学生展开“语用”。虽然课文的语用点不止“一”,但实际上是“一”,因为是各个不同的“一”;同样,虽然课堂上的语用教学点也可能不限于“一”,但实际上也还是“一”,因为它们的指向一样。体例语用可以让语用教学非常集中,非常扎实,非常有效,但不一定能够获得“高效”。因为课文不同,“例”会不同。“例”不同,就难免会走入“今天一下这里,明天一下那里”的泥潭。

体系语用便是根据体例语用之不足而提出的一种语用策略。体系语用以“系”为特征实施语用教学,着力于构建语用教学体系,使语用“序列化”。体系语用对于课文来说还是用“一”来表明,对于课堂也还是用“一”来表达。但不同的是,体例语用的“一”是独立的、一时的,而体系语用的“一”是贯通的、连续的,甚至是持久的。它的明显特点便是“今天在这里,明天还是在这里”。

举个“多文一练”的语用教学例子。随文练笔是语用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常的做法是“一文一练”(也有“一文多练”的)。“一文一练”或者“一文多练”都是在学了课文之后,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当然也会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语用点让学生进行语用练习。但除了“一文一练”或者“一文多练”,我们还可以进行“多文一练”,即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某“法”(句法、段法等)的语用练习,在另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仍然针对这个“法”作语用练习。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段和学情,将语用理出“序”来,然后以“序”进行。这里,“一文一练”(“一文多练”)是体例语用,“多文一练”便是体系语用。显然,“多文一练”更有助于实现“高效”。

五、“固体”语用与“固本”语用的统整

“固体”的“体”指的是“语体”,“固体”就是指固化语体。语体是语文的呈现形式和外化现象,语文由各种各样的语体构成。语用教学最为核心的便是语体教学。语体教学成功了,语用教学便成功了;语用教学成功了,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但语体毕竟是外在的东西,一个人即便拥有语体知识、语体技能和语体智慧,也只能成为“匠”,不可能成为“师”。因此,语用教学只顾及固体语用是不够的。

其实,任何教学(就学科来说)都是“书”和“人”的统一,既不存在只有书没有人的教学,也不存在只有人没有书的教学。因为对象是“人”,便不可置疑地要在思维、习惯、情感、心理、智力等方面加以关注。对思维、习惯、情感、心理、智力等加以关注的语用就是“固本”语用。

语用教学习惯于“固体”。如听写,教师都怀有一颗“善心”,只怕学生没听清,于是不止一次地重复念(字或词或句);如写字,教师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字”(对不对、好不好);朗读练习也只是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作为要求来提……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有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做法。就说听写,为什么不能改“一个字(词)念几遍”为“一遍念几个字(词)”呢?写字练习看重“字”没有错,但学生的“写”(认真不认真、静心不静心、专注不专注)是不是更值得关心呢?同样是朗读要求,有位教师提出的却是这样八个字:端坐,持书,声响,无误。对于听写,一个字(词)念几遍,充其量只是“固体”语用,而一遍念几个字(词),就是“固本”语用,因为这里有记忆力、注意力的介入。对于写字,其实“写”比“字”更重要,“字”只是寫出来的样子,“写”却关乎着情感态度和志趣心境。“写”出色了,“字”自然出彩,因此,“字”是“固体”的,“写”才是“固本”。至于朗读,“读准”“读通”“多读”都只是作用于“书”,是“固体”语用,“端坐”“持书”便是作用于“人”,就成为“固本”语用了。

语用,是语文生命的维系,它不单单是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归宿、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更是教学底线。为了确保这条“底线”,语用教学的“高效”是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自觉捍卫语用这条“底线”,更应该用心求取语用的“高效”。

(浙江省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324200)

猜你喜欢

语用教学统一高效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让语用教学在课堂中闪烁光芒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