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境中理解语义 在“历练”中提升能力

2018-09-27姜正德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用教学历练语义

姜正德

【摘 要】培养语用能力,追求的是能根据语境的需要,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为此,教学时应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通过“巧用联系、复现形象、聚焦特点、借用情境”等策略,创设合适的语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语义,学习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对语用知识和技能予以规范、恰当和个性化的运用,最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义;语境;语用教学;高效

小学生有较好的语用能力,体现在能在一定的语言交际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能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和个性化的运用。为此,要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创设一定的语境,研究语言的语义,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表现力的认识,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亲历”和“历练”,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巧用“联系”,丰富内涵

若展开语言学习,必须让学生有多样的经历。除了理解多彩的现代生活,吸收前人知识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经历。深入理解与应用提升,本来就是交叉进行的。

在《新型玻璃》(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词句教学环节,笔者设计了一道题,让学生根据意思猜成语。

1.来无影,去无踪。( )

2.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 )

3.甘露寺里的刘备。( )

由于学生已初读过课文,他们能够很快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成语:无影无踪、藕断丝连、安然无恙。但是这三个成语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语境”,学生就不清楚了。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第一道题中的“无影无踪”,是从老百姓的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对于第二道题,笔者引领学生追溯源头——孟郊的《去妇》,根据诗句出处,理解诗意,解释词语。“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令人嗟叹不已,其中“关系虽断,情丝犹连”的含义不言而喻。一个成语的“诗词语境”被重新勾勒出来了。而第三道题,来自于一段有名的历史故事:话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周瑜便以“招亲”为名准备囚禁刘备。不想诸葛亮将计就计,策动乔国老邀请吴国太到甘露寺相看刘备,没想到“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结果孙刘联姻“弄假成真”,弄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刘备自然是“安然无恙”喽!教师借由故事,勾连起一串的成语和歇后语,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来龙去脉,获取历史文化知识,感受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此时,理解与运用巧妙地实现了互逆。

二、復现“形象”,拓展应用

学习丰子恺的《白鹅》(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时,其中“净角、三眼一板、从容不迫、局促不安”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难点。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赏京剧《铡美案》中包拯出场的片段,并辅以讲解:“净角是京剧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装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无论是唱、念、做,都要求雄浑、凝重。”学生通过观看京剧花脸表演,观察他们的脸谱、神态、动作,特别是关注角色的念唱,就知道“净角”是什么意思了。

接着可以让学生观赏京剧《时迁偷鸡》的视频片段,特别引导学生关注时迁偷盗时的步法,和包拯出场步法作对比,学生自然而然地初步体会到“三眼一板、从容不迫、局促不安”等词语的词义。

教师可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尝试将词语放入具体的句子中。比如这样的选词填空:

新老师刚走进教室,有点 _______ (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半节课上下来,就显得 _______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也可延伸拓展,出示一组词语:大雨倾盆、井然有序、别出心裁、一丝不苟、局促不安、雷厉风行。要求学生回忆学校任课教师的特点,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今天虽然 _______ ,陈老师的班里依然 _______ ,因为陈老师对待工作总是 _______ ,班级管理总是 _______ ,教学总是 _______ ,所以犯了错误的同学在陈老师面前 _______ 。

再比如《草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提到的“渲染、勾勒”,教学时可以展示这两种不同的绘画技法,让学生体会草原绿得自然、舒服;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可以播放电影中“跳下悬崖”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体会“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词语的意义……教师通过不断复原词语的“形象”,设计巧妙的语言实践情境,引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意义,提高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三、聚焦“特点”,体会妙处

教材中的课文几乎都是名家名篇, 是极其宝贵的典范之作。其中,从词句中彰显出来的语言特色,更是作者表情达意的精华。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悟貌似平常的语句背后不同寻常的语义,感受这种语言特色产生的表达效果,那么,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不但会在“得言”中提高鉴赏能力,而且会在“得法”中提高语用能力。

比如《祖父的园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作者萧红用孩子的视角,采用天真烂漫的语调,书写了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艺术。

1.填一填,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聚焦重点段落)

花开了,( )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 )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 )做什么。要怎么样,( ) 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 )爬上架( )爬上架,( )爬上房( )爬上房。黄瓜( )开一朵花,( )开一朵花,( )结一个瓜,( )结一个瓜。若都不( ),( )是一个瓜都不结,一朵花都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 )长多高( )长多高,它若( )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2.读一读,作者运用了几个“就”字、几个“愿意”?(设计意图:发现“反复”特色)

3.品一品,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受?(设计意图:品味文段情感)

4.练一练,想想园子里的其他生物是怎样生活的,用上“……愿意……,就……”的句式写一写。(设计意图:写法迁移运用)

再如《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句简短急促;《一夜的工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语言朴素平淡;《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用语准确、严谨,结构层次分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言精练,富有哲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说不同的文本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特色,是领悟妥帖表达最好的学习资源。

四、借用“情境”,激活储备

学习的成功,在于应用。应引导学生在一定的语境里使用语言,体会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再加上一定的迁移表达练习,便能够让他们获得丰硕的学习成果。

笔者所在學校开发了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跟着诗词游校园。为此,下发“征集令”,鼓励学生用慧眼发现学校之美,用慧言表达学校之美,用慧笔描摹学校之美。学生的表现让我们惊叹不已。

比如校门口种了三株红梅,一前两后,成“品”字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象征着“开门红”;有的说,这意味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的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告诫我们学习“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有的说,成“品”字,不正诠释了我们“办有品牌的学校,做有品质的教育,过有品位的生活”的办学理想吗;还有的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门口的几株红梅傲然屹立,见证学校山花烂漫的一天……我们根据学生的意见,最终将该处景观命名为“醉梅林”,意寓我们的良善教育,能培养一批“最美之人”。可见,语言一旦找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开花,结出绚烂的思想之果。

此外校园里的“徘云海”“叶片情”“云起石”“如梭台”“听雨轩”等,在学生的眼里、笔下,无不诗意盎然。在这里,语境就像一根火柴,语言就像一片原野,干柴遇烈火,猛地就成燎原之势。

学习的检验,在于理解;理解的检验,在于应用。生动而创造性地提供语境,促成精准而艺术性地理解语义。在两者的相遇、交融中实现“语用”,自是再妥帖不过了。

(浙江省常山县育才小学 324200)

猜你喜欢

语用教学历练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历练旅途
根雕
让语用教学在课堂中闪烁光芒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