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2018-09-25李琴
李琴
摘要: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关键词: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一、提高思想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教师言传身教。早晨,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周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教师正规的礼仪动作会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获得小金星,初步规范行为。
低年级学生,最缺乏自觉性。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上课教师教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教师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教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教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教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然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
班会课上,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好转,很多事情无需教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但出发点大多考虑的是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比较片面,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教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遍,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教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教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此时,多种方法相结合可以规范学生行为。学校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班级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加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
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小学生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