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立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视角

2018-09-18汪阳合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学校文化

汪阳合

摘 要:基于儿童,就是站在儿童立场。这个立场应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视角。那么,如何站在儿童立场思考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呢?从正视“儿童立场”缺失背景下学校文化困惑、确立基于“儿童立场”文化建设的关注点、保障“儿童立场”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儿童立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

学校是有文化的地方,学校管理是文化的管理。对于文化和学校文化有很多的注解,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注:商务印书馆1999年)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百度百科”对“学校文化”有这样一段描述: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我相信教育工作者对文化有独特的理解,也一定会思考如何以文化来影响学生,然而,我们是站在什么高度,以谁的视角在思考和定位学校文化呢?

我是一名教育管理者,多年的管理实践让我认识到基于儿童的文化建设,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儿童与成人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常常会发生冲突。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这样告诉我们: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

基于儿童,就要学会尊重和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生命成长的需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现学生,就是发现学生存在的价值,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

基于儿童,就是站在儿童立场。这个立场应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视角。那么,如何站在儿童立场思考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呢?

一、正视“儿童立场”缺失背景下学校文化的困惑

校园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活要成为学生幸福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当前校园文化从显性文化到隐性文化有多少是以儿童立场来营造的呢?就拿显性文化来说,绝大多数小学所悬挂的图片或励志标语的高度都是以成人为参照物的。试想,让一年级的学生看到1.6米以上的图画和文字,真的像看天上的星星一样迷茫。

什么是“儿童立场”?先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曾经,我和爱人带着自己的孩子逛街,孩子总吵着闹着要回家,怎么哄都不行,当我蹲下来抱孩子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孩子的高度看去,视野之内没有风景,只有大人们的腿!

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事件中反映了大人与小孩之间的差异,在教育上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差异,老师的高度并不能代表孩子的高度,老师的眼光也不能替代孩子的眼光,老师的世界更不是孩子的世界。只有当大人放低自己的身段,蹲下来学会用小孩的视角看问题时,大人和孩子之间才不会有冲突,双方才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再呈现一段学生的“心语”:双休日了,我本以为可以睡大觉了,没想到老师布置的作业真多:语文2张试卷,数学2张试卷,还有2篇作文……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作业,心想,这下我可以看一会儿电视了吧!妈妈的声音像晴空中的霹雳一样传来:“宝贝,去把阅读书准备好,晚上去上课,再把奥数书准备好,明天早上去学奥数!”“啊?”我惨叫一声,一头栽在沙发上。哎,我的童年,属于我的快乐童年在哪里?来救救我吧!(注:摘自某校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日记)

这是文化问题,还是教育问题?不管怎样,让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负担,总是让人揪心的。没有儿童立场,没有了基于儿童立场的文化,我们的教育能让学生幸福起来吗?

儿童立场是基于认识和处理儿童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要把准儿童立场或者说让教师具有儿童立场的视野,认识儿童应当是教师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敲门砖,也就是说,儿童立场的核心应该是认识儿童和引领儿童。

二、确立基于“儿童立场”文化建设的关注点

第一个关注点是“存在感”。学校文化建设要让所有儿童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我存在。有人说,存在感是一种比美貌和财富更强大、更恒久、更幸福的力量。校园环境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因此,要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儿童的世界来打造校园环境,才能给儿童呈现一个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

笔者所在的学校随处可见儿童的“踪迹”:学生笑脸墙,展示了每一位学生最为灿烂的瞬间;每年开学第一天,我们让学生走红地毯,在明星墙上签名,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教室走廊成為会说话的墙,让每一位学生的作品、个性特长都能在走廊的展示板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一切从学生视角出发,不仅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第二个关注点是“引导性”。引导就是通过行为帮助人走出困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走出一个又一个的“困境”。学校文化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二是引导学生走向新的空间。文化的教育作用也是通过影响、诱导、激励来实现的,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学校文化能否引导学生发现自己。

为了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我们学校全力打造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形成“身体是学习的保障、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阅读是师生共同的需求”三位一体的师生发展共识;深化学生个性化教育的“三个一”,即为每一位学生配一位导师、让每一位学生选到为之心动的课程、定期给每一位学生设计一份特殊的作业;提出强化学生自我认识的“今天我锻炼了吗?今天我提问了吗?今天我阅读了吗?”“一日三问”口号。

第三个关注点是“自主性”。遇事要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该是当前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就把“自主发展”作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一个重要的方面。课堂是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主阵地,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在课堂中得以充分体现,是课堂文化中最为根本的基础。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文化要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即学生的学习从“个体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合作学习”,学习的核心价值要从“知识占有”转化为“学会生存”。

我们学校进行了基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教相融、教学相长”。改革的落脚点是转变育人模式,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保障“儿童立场”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有个性才是真实的儿童。儿童个性能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吗?如果不能,我们的校园文化或许就是一个伪文化,或许是成人立场上的文化秀。那么怎样才能在文化中彰显“儿童个性”,保障儿童立场在文化建设的地位呢?我想结合本校实际从两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从课程文化角度思考。课程建设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儿童个性?课程对于儿童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打了个比喻,孩子的身体成长,吃什么总比怎么吃更重要,那么孩子的人格成长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虽然这话说得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课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选到为之心动的课程为目的,小学部推出了基于学生全面加个性化发展的“生态课程”建设,希望课程能体现三大特征,即生命性,课程要关注人的成长质量,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生长性,课程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生长样态;生动性,课程要关注人的差异发展与多元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动形态。初中部也推出了基于学生全面加特长发展的“ID+课程”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五力”,即学生自我管理力、自我修养力、自主学习力、自主实践力、自主创新力。

课程即学习的进程,课程就是生活体验,站在儿童立场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就要从课程建设出发,让课程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流文化,促进校园文化转化为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绿色生态文化。

第二,从评价文化角度思考。教育评价是否密切关注了儿童立场,教育评价有没有建立在学生成长本源和教育本源之上,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人的生命成长有其普适性规律,也有其个体差异性规律,教育亦有科学性和社会性规律。因此,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教育规律。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成长,发现自己的位置与目标。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通过评价让学生享受幸福,点亮心灵之光,开启梦想之门。

我们学校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要求,提出了“绿色评价”基本概念,确定了“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结果呈现”四个板块的校本绿色评价基本框架。

评价理念从“尊重儿童和尊重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定位思考;评價的内容定位在“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四个方面;评价方式着力实现“过程记录、学业游考、终端评价”三位一体;结果呈现通过记录性和非记录性方式,以“点亮我的星,实现我的梦”来激励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了一本个性化的《绿色评价手册》,全方位评价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让教师发现学生,让家长发现孩子。

通过实践,我们的评价有了四个方面的转变:从只关注分数到关注活生生的人;从单一的评价过渡到多元的评价;从注重选拔转向评价的激励作用;从甄别式评价发展为诊断式评价。

教育要回归生命世界。回归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力量,才能开发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营造校园文化,这样的文化才能真正以学生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个性、可持续发展为其终极关怀。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学校文化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