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表达提高语文素养
2018-09-18张贤
张贤
摘 要:言语表达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人的言语表达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铸就而成,平时的语文课、生活中的小细节,处处都是学习的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氛围,迎合时代发展,在日积月累中,加强自身言语表达能力,形成具有自我风格的形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言语表达;时代发展;兴趣;语文素养
汉语作为母语,每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触它,那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那一篇篇触动人心的散文,那一章章拍案叫絕的小说,在每个孩子心中都占据“半边江山”。而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如何让孩子在语文这片“汪洋大海”里找到自己的方向,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值得重新审视。在我看来,把语言积累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把听、说、读、写与生活紧密联系,一米阳光,一滴雨露,一丝养分,定能让学生在普通的学习中焕发不一样的光彩,通过加强言语表达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一、抓住兴趣,让课堂多一点“情趣”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走上三尺讲台,踏上教师之路,难免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刚接触这个班,几天下来,每节语文课都是满满的失落感。我乐此不疲地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按部就班地上着课,却似乎没有让我的课堂精彩一些,一个问题抛下去,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能从头至尾认真听讲的更是屈指可数。是孩子们的心不容易抓,还是课堂缺少了点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班级日积月累的了解,以及听了名师和骨干教师的课之后,似乎一板一眼地上课很少见到了,调动课堂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之中成了重中之重。在每一次的教学研讨中,学生主体是经常出现的字眼,生动的课堂并不是顺着教案一步步走流程,从一堂课中,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是在传情达意,是否已经掌握了,还是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要以学生为主体,势必要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学”为中心,放慢脚步,师生共同成长。一堂精彩的课,老师就得有一根哈利·波特的魔法棒,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走踏实。课堂是学生的,但是教师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慢慢引导下才能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
1.通过迁移,收获表达的“趣”
听薛法根校长执教的《诚实与信任》,教学中对于最基础的知识点毫不含糊。最后要求学生为课文再想一个课题。薛校长并未急着让学生举手回答,而是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张信用卡》,那张信用卡是文章的一样重要事物,串起了故事的前前后后,情节的波荡起伏也是围绕这一张卡展开的。老师一说,学生一听,在一个生动的故事中自然明白了,原来那一样事物也可以是一个题目,并且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真是一举两得。由此迁移,很快,学生们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手,《破碎的反光镜》《一张字条》《一个电话》……学生的回答精彩极了。此时趁热打铁,既然一样事物能为题,那能否以一句短句为题,精彩的答案如期而至:《比金钱更重要》《深夜里的事故》,甚至有学生能绝妙地回答《故事里的事故》,掌声响起,真是妙不可言。
通过讲故事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起一板一眼的讲解,可以更顺理成章地完成知识的迁移,学生也更容易、更乐于接受,课堂多了一份趣味,一堂生动的课堂呈现在我们眼前。
2.通过想象,发现表达的“乐”
汲取了王洁婧老师的建议,在上《桂花雨》这一课时,首先,我对生字词进行了分析,重点抓几个词:“尤其”一词,扩展到近义词“特别”;“糕饼”的“糕”,从材料是米来记住这个字的偏旁;“挑拣”和“挑捡”的区别……生字词的学习为全文的理解打下基础,这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如及时雨。
而在让学生体会“桂花乐”之时,我总想着这个“乐”,到底该怎么样去体会,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
师: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一件大事,为什么呢?
生:因为摇桂花时很开心。
师:这份快乐是怎么来的?作者是怎么摇的?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使劲地摇。
师:你能来学一下,作者是如何摇的吗?(学生纷纷比划起来)
师:这满天的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这一朵桂花落在了你的头上,就像?
生:就像我头上的发夹。
师:呀,这一朵桂花落在了你的鞋子上。
生:就像我鞋带上系了一朵花。
师:瞧,这一朵落在了你的胸前。
生:哈哈哈,那是我的黄色胸花。
……
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这样的快乐并不是读一读就能体会和理解的。所以教师作为一位指路人,需要采取一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想象力得到释放,有了体会和感受,真情实感便自然流露出来了。
二、追逐时代,让生活多一份“诗意”
教育与时代的关系就像两辆齐驱的马车,教育推动时代发展,时代影响教育变革,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个性化的语言离不开语文素养的沉淀,在个性化语言背景下是深厚的语言功底。
1.我听故我爱
不愿开口说,更不愿站起来表情达意,甚至站起来之后,说的话表的情不尽如人意,文不对题。这根源是肚子里墨水不够,所以扩充学生的信息库,增强学生的语言底蕴成了刻不容缓的事。信息化时代,电视剧、微博、QQ,学生热衷于在互联网上消磨时间。阅读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期四年级的学生都在读曹文轩的文章,纯美的文字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平时我是个喜欢听收音机的人,偶然有一次在有声阅读中搜索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一听,主播柔美的声音配上悠扬的背景音乐,真是不错。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于是在课堂上我便把《草房子》推荐给了学生们,这样听与读同时进行,让平时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多了一份阅读的心,让平时就爱看书的孩子,更能见缝插针地收获知识。
2.我说故我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能“说”才能“写”,在课堂中,说即是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活中更是离不开说。人与人的交际需要语言表达,传情达意需要语言表达,交流书写更是离不开表达……语文课,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上下班的路,我一般都是听着收音机。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孩子们开口说,我在每天上课前都会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当下的时髦话题,今天来说说对于“爸妈生二胎”你的想法,明天我们谈谈“崇尚西洋节,你怎么看”。十个人就有十种不同的说法,可能观点类似,但是只要站起来说了,你都能成一家之言,有自己独有的表达风格。
3.我触故我思
前段时间一首《成都》风靡大江南北,我在课上,带着孩子们一起听了两位老师改编的盛泽版《成都》,无论是“红梨湖畔的堤”还是“镜湖长亭的秋”,都让学生陶醉其中,那些都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片段,却多了一份氤氲,多了一份姿态。舒畅的旋律,优美的歌词,这样的语言沉淀,或许并非一朝一夕能看出成效,但是日积月累,语言能力的提升是翘首可待的。生活就是一首诗,我们只需要用一双慧眼慢慢去发现。每个人都有一根属于自己的天线,不断地接收信号,一旦信号触碰了你敏锐的触角,那信息便归你所有。“我们揉揉看书看得发胀的眼睛,抖抖写字写得酸痛的手臂。亲爱的小伙伴们,走,我们一起去潜龙渠。”这是学生在练习时写下的诗句,身边的小细节在他们的笔下鲜活生动,这样敏锐的触角是他们今后道路的“明灯”。
让“说”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自我的表达,还是文章的抒情,会说就会写,学生听到的话,接收到的信息,都将是一座座漂移的孤岛,最后慢慢形成一片新大陆,语文课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参考文献:
[1]李文杰.让有效“沉浸”激活语文课堂的生命力[J].教育革新,2012(9).
[2]席亚仑.把握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几项策略[J].青海教育,2004(12).
[3]张晓勋.四轮驱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5).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