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类双宾兼语句的句法分析
2018-09-17薛高领
薛高领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汉语中有一种非常有特色却鲜有学者关注的句式,它是由双宾句后加谓词杂糅构成。我们可以用“S+V1+N1+N2+V2”来描述这个句式,其中“S”是主语,“V1”与“V2”是动词,“N1”是近宾语,“N2”是远宾语。例如:
(1)我送他一本书看。
(2)张三给李四几块钱用。
(3)妈妈给小红一个皮娃娃玩。
学界对双宾句、兼语句、主谓谓语句这些典型句式研究较多,但是对这些处于边缘位置的句式关注较少。仅有少数几位学者曾经提到这种句式。如赵元任讲兼语句的时候提及了这种句式,他认为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都是兼语[1]72。邢福义认为“我给你一个馒头吃”中出现了一个指人的施事兼语和一个指物的受事兼语[2]180-185,按照他的分析,这种句式应当是“双兼语句”。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句式只有一个兼语,如龚千炎[3]241-249、司玉英[4]80-84等人。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学者们对这一特殊句式的句法语义结构认识不清。吕叔湘在谈到语言单位的时候说:“对语言进行语法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片段的结构。”[5]9本文拟使用生成语法的理论对双宾兼语句进行分析,详细展示其具体的句法生成过程,旨在加深人们对双宾兼语句的认识。周国光将这一句式分为4类[6]158-167。例如:
(4)a.我送他一本书看。
b.妈妈寄给我五元钱买书。
c.县委领导留给新到的同志一段时间熟悉工作。
d.上级拨给这个单位十万元作基建经费。
为了简单起见,本文只研究周国光所认为的标准型即a类,其他几种类型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下文所探讨的双宾兼语句如无特殊说明,皆指给予类的双宾兼语句。此外,本文的语料一部分来自学者的文献,另一部分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部分例句有删改。
一、双宾兼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双宾兼语句作为两个典型句式的“中间”句式,既有给予类双宾句的特征,也有兼语句的句法语义特点。文章将对双宾兼语句的构件进行描写,分析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动词的价属性与语义特征,讨论可以进入该结构的名词短语的指称性,并尝试分析补语V2的语义指向。
(一)双宾兼语句的句法结构特征
动词V1是一个典型三价动词,它要求必须要有3个名词与它相联系,即S、N1和N2。此外,它还必须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在种种条件限制之下,V1只能是一个封闭的类,能够充当V1的动词多为给、送、赏、赐、赠、租等单音节动词。例如:
(5)好心的老板于是便给了他一碗粥喝。
(6)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
动词“给”作为三价动词,联系着“好心的老板”“他”“一碗粥”3个体词性成分。动词“赏”联系着“老天爷”“我们家”“饭”3个体词性成分。“给”“赏”都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
N1总是以接受者的语义角色出现,这种语义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人]的语义特征。一般指人的代词如你、他、它们以及具体的人称名词能够充当N1。此外,一些能行使人的权利,具有明显人的特征的指称组织团体的名词也能够进入。例如:
(7)他见我瑟瑟发抖,便递了我一件寒衣穿。
(8)上级分配给每一个评上优秀的单位一台电脑用。
例(7)中“我”是人称代词,是“一件寒衣”的接收者。而例(8)中的“每一个评上优秀的单位”虽然不是具体的人称名词,但是它行使的是人的权利,依然具有[+人]的语义特征。主语S和N1类似,指人的代词和具有人的特征的指称组织团体的名词能够进入,如例(7)中的代词“他”以及例(8)中的表示组织团体的名词“上级”。
N2作为交接的对象,一定是有定的,特指的,这种特指要求N2具有较复杂的形式,或者在语义上具有明确的指称性。能够进入N2的名词一般是具体事物名词,有时抽象名词也能进入该结构,但是一般限制较大。例如:
(9)孔乙己刚刚给了小孩茴香豆吃。
(10)这事不假,是我故意给了他一个甜头尝尝。
例(9)中的茴香豆是具体的事物,也具有较强的指称性,而例(10)中的“一个甜头”是一个偏正短语,数量短语“一个”加强了“甜头”的有定性。此外,这里的“甜头”被比作一个具体的事物,可以看作它具有[+物]的一般特征。
动词V2本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动词短语,例如:“学校派给老先生一个年轻人做助手。”但是文章不讨论第二种情况,所以V2只能是动词,而能够充当V2的动词数量很少,我们发现只有少数与人联系的动作动词或者感官类动词如吃、喝、看、听、读、尝、住、用、花等能够充当V2。例如:
(11)王镯子知道他要来纠缠,又用好话假意抚慰:“你回家等着,我送你酒喝。”
(12)当地的居民对它感恩戴德,每天都送给它几筐蔬菜吃。
有的时候,动词V2还能够重叠,既可以增强语气,又能使韵律更加和谐。例如:
(13)因此,美国人决定给俄罗斯人一点颜色看看。
(14)你见他眼神流动异于平时,便可明白他是胸怀诡计,想给你一点苦头尝尝。
例(13)、例(14)中的动词“看”与“尝”重叠之后,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也使韵律更加和谐,读起来更加顺畅。
(二)双宾兼语句的语义特征
句子中各个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是语义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标准型的双宾兼语句中,S与V1有语义关系,与V2没有语义关系。在S与V1的关系中,S是施事,V1是动作,V1与N1和N2的关系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而V2与N1和N2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十分明确,N1是动作的发出者,V2是动作,N2是动作的承受者。动词V2作为句子的补语,语义永远指向名词短语N1和N2。
二、双宾兼语句与把字句
我们发现双宾兼语句有致使义,通过变换,可以转换为对应的把字句,这为判断它的句法归属提供可能。此外,双宾兼语句与把字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反映双兼语句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段晶认为从主要动词来看,给予类动词的词汇意义没有使令义或致使义,但进入“S+V1+N1+N2+V2”结构后,整个句子的语义赋予它使令义或致使义[7]15-18。其实段晶所认为的致使义,在生成语法中反映为一种事态结构,这种事态结构决定着句子会表现出致使的意义。为此Huang[8]45-89和 Li[9]20-22设置了轻动词cause和become来表示这种事态结构。双宾兼语句确实具有致使关系,因此可以用cause和become来扩展。轻动词cause有时候可以变为“把”。例如:
(15)a.我送给他一本书看。(我把那本书送给他看了。)
b.妈妈给小红一个皮娃娃玩。(妈妈把那个皮娃娃给小红玩了。)
c.公司分了老张一套新房住。(公司把那套新房分老张住了。)
d.老师递我一张试卷做。(老师把那张试卷递给我做了。)
从例(15)可以看出,双宾兼语句与相应的把字句有着天然的转换联系,双宾兼语句可以转换成对应的把字句,这说明两者的句法结构是相似的,双宾兼语句和对应的把字句在语义上都表达了致使—达成的意义。如例(15)a的双宾兼语句和把字句反映了同一个事件,即“我”通过动作“送”使那本书达成了“他看”的状态或者目的。
除了具有相似的句法意义之外,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异。双宾兼语句变换为把字句后,原来无定的成分“一本书”“一个皮娃娃”“一套新房”“一张试卷”需要变成有定的、特指的“那本书”“那个皮娃娃”“那套新房”“那张试卷”,这是因为把字句中,“把”后的成分,即处置的对象,一定是明确的,具有强调的意义,这可以从提问的方式可以看出,例如:
(16)问:你把什么送给他看了?
答:我把那本书送给他看了。
双宾兼语句这种处置强调意味不是很强,它想表现的是一个事件、一种目的,即“我送给他一本书,目的是为了让他看看”。例如:
(17)问:你送他什么看了?
答:我送他一本书看了。
问:你送他一本书干嘛?
答:给他看。
说话者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在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之下,在双宾语的后面接了一个谓词来表达这种目的,如“我送给他一本书”后加上动词“看”,最后形成“我送他一本书看”这样一种杂糅句式。这种句式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更多的意义。但是这种表达并不非常严谨,这也导致了这种句式多出现在口头语言中,而在书面语中很少出现。
综上所述,双宾兼语句和对应的把字句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有共同的句法基础。生成语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说明任何语言都是在原则和参数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它希望制约的规则不能太多,限制的条件也越少越好。双宾兼语句与其对应的把字句有联系也有区别,这可以从两者的结构中窥探一二。通过这两个句式结构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双宾兼语句确实具有独特的句式特征。
三、双宾兼语句的结构指派
为了强调双宾兼语句N1和N2存在的领有关系,我们设置了领有范畴poss,激发领有者进行移位。此外,下文还将探讨“给”在双宾兼语句与对应的把字句中的位置以及隐现问题。
(一)双宾兼语句的结构设置
沈家煊认为汉语中给予类双宾句与其对应的与格句也存在语义上的差异,为此他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语义上存在领有关系,另一类不存在领有关系[10]94-102。我们发现双宾兼语句中的N1和N2也存在一种领有关系。例如:
(18)我送他一本书看。
(19)我把那本书送他看了。
例(18)和例(19)中,“一本书”原来属于“我”,经过“送”这个动作转移到“他”的手上,最终这本书属于“他”。例(18)强调的是N1和N2蕴含着一种领有关系,即“一本书”属于“他”。而对应的把字句例(19)强调的是一种路径,即“那本书”从“我”的手上转移到“他”的手上。熊仲儒为此设置了功能范畴poss,用来表示这种领有关系[11]234。与双宾兼语句相关的把字句则没有这种关系。
熊仲儒提出了功能范畴假设以及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12]15-21。功能范畴假设认为功能范畴不仅激发移位,而且决定合并,包括论元的选择与题元的指派;与此同时,为了限定移位的方向,他还提出了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即移位成分向左侧移位就嫁接于目标成分的左侧,移位成分向右侧移位就嫁接于目标成分的右侧。按照熊仲儒的理论,我们给双宾兼语句指派如下结构:
(20)a.我送给他一本书看。
b.[CauseP[我][Cause’[Cause][Poss’[Poss][BecP[一本书i][Bec’[Bec][PurpP[给他看OPi]][送]]]]]]
例(20)b中,达成范畴become为主动词“送”选择了两个论元,分别是役事“一本书”和结果论元“给他看”。致使范畴cause引进了致事,设置功能范畴poss是为了表示N1与N2之间具有领有关系,但是这个功能范畴Phi特征集不完整,不能为最近基础位置DP赋格,只具有激发领有者进行移位的功能。另外,become之所以选择状态“给他看”而不是选择“给一本书看”参加合并的原因有二:一是语义上的要求,即“我送那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看”,“让他看”是目的补语;二是为了满足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因为双宾兼语句中存在动介融合,例如(20)a。为了满足双音节的需求,要求动词首先与N1进行合并,介词“给”通过移位嫁接在动词“送”的右边,最后融合成“送给”。例如:
(21)a.我送一本书[PP[给他看][送]]。
b.我送一本书[PP[t1他看][送给1]]。
例(21)b中,介词短语“给他看”与动词“送”进行合并,为了生成动介融合词“送给”,介词“给”需要进行移位,根据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给”向右进行移位,嫁接在动词“送”的右边,最后形成动词融合词“送给”。
双宾兼语句具体的生成过程如下:
如例(22)b所示,根据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介词“给”首先移位至动词“送”的右边,留下语迹t1,融合成动介融合词“送给”。接着“送给”移向become的位置,留下语迹tk,最后移位到cause的位置。领有范畴poss激发领有者即“他”移位至PossP的指示语位置,“他”移位之后,在原位置留下一个语迹tj,受“他”的控制,最后生成句子“我送给他一本书看”。补语中零形式的宾语OP为了获得解释,移位至左边界,OP受到“一本书”的控制,最后补语获得解释,即“给他看一本书”。双宾兼语句的主动词还可以是单音节的给予类动词如“送”,这类句子的生成和动介融合词作主动词的句子的生成过程类似,只是没有介词向动词移位融合的过程而已。例如:
(23)a.我送他一本书看。
(二)双宾兼语句与把字句的联系与差异
上文提到双宾兼语句具有领有关系,而与之对应的把字句则没有这种关系,它强调传递的路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两个句式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具有相似意义的句类。转换后的双宾兼语句可以是把字句,也可以不是把字句。例如:
(24)a.我送他一本书看。
b.我把那本书送他看了。
c.我送那本书给他看了。
d.我把那本书送给他看了。
例(24)a是典型的双宾兼语句,而例(24)b、例(24)c、例(24)d是经过变换的把字句,这类句子强调的是传递的路径,没有相应的领属关系。我们给这类把字句指派如下结构:
(25)a.我把那本书送给他看了。
b.[CauseP[我][Cause[把][BecP[那本书i][Bec[送给k][PurpP[OPi[t1他看]]][tk]]]]]
c.我把那本书送他看了。
d.[CauseP[我][Cause[把][BecP[那本书i][Bec[送k][PurpP[OPi[他看]]][tk]]]]]
如例(25)b所示,介词“给”首先移位至动词的右边,融合成“送给”,然后受达成范畴bec的吸引,继续移位至bec的位置。但是此时致使范畴的核心位置已经有语音实现“把”,这就阻止“送给”继续移位,最后生成“我把那本书送给他看了”。根据控制理论,OP受到“那本书”的控制,补语获得解释——“他看那本书”。例(25)d的生成过程与例(25)b的类似,只是没有介词移位至动词右边融合的过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cause没有语音实现的时候,动词核心能不能移位至cause的位置?经格理论的核查,我们发现,当“送给”“送”移位至cause的位置,近宾语N1没有办法得到格,所以移位不会得到允许。同时,继续向cause移位也会生成错误的句子。例如:
(26)a.我把那本书送/送给他看了。
*b.我送/送给那本书他看了。
介词“给”与动词“送”还可以不发生融合,“送”直接进行核心移位,先移位至become的位置,再移向cause的位置。“送”之所以可以移向cause的位置,是因为补语中介词“给”可以赋予“他”内在格,如果没有介词共现,则会生成错误的句子。例如:
(27)a.我送那本书给他看了。
*b.我送那本书他看了。
达成范畴为动词核心选择了两个论元,一个DP,一个目的补语。目的补语由目的范畴Purp进行扩展,当Purp有语音实现的时候,句子也能成立,但Purp扩展的必须是介词短语PP。例如:
(28)a.我送那本书i[PurpP[去][PP[给他看OPi]]]了。
b.我把那本书i送[PurpP[去][PP[给他看OPi]]]了。
*c.我把那本书i送[PurpP[去][XP[他看OPi]]]了。
例(28)c之所以不成立,可能是“他”受到目的范畴Purp的阻隔,动词“送”不能赋予其内在格。而例(28)a、例(28)b则采用添加介词“给”的方式来赋予“他”内在格。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双宾兼语句和对应的把字句有较大的差异,双宾兼语句中N1和N2存在一种领有关系,而对应的把字句没有这种关系。把字句更多地强调处置的对象和传递的路径,这种差异造成两者的应用环境有较大的不同。但是这两个句式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句法聚合。
四、结语
上文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对给予类双宾兼语句的标准式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双宾兼语句与对应的把字句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句法聚合。但是它们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性,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文章根据熊仲儒的句法生成理论,对双宾兼语句与其对应的把字句进行了结构指派,详细地展示了它们的具体生成过程,这样做有利于我们了解它们深层次的语义与句法联系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