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子弟书对“水浒”故事的艺术改造

2018-09-17马骁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总目水浒著录

马骁骏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作为清代北方曲艺的一种,“水浒”子弟书是《水浒传》成书以后参与重述、再现故事的一种重要的说唱艺术形式。从素材来源看,大部分“水浒”子弟书改编自百回本小说《水浒传》,还有一些脱胎于水浒戏(以昆曲、京剧为主),可以说,“水浒”子弟书是清代充分借鉴小说、戏曲艺术经验的“水浒”说唱的典型。从题材内容来看,“水浒”子弟书多撷取故事中反映世态人情的部分,围绕几个主要人物进行敷演,而笔墨着重落在描写人物心理、服饰,绘景状物上,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对于改编自名著的子弟书作品,研究者①多将目光聚焦在“红楼”子弟书、“聊斋”子弟书、“三国”子弟书、“西游”子弟书几种上,对“水浒”子弟书则不甚关注,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考察子弟书对“水浒”故事的艺术改造。

据笔者所见,“水浒”子弟书现存23篇,其中5篇同书异名,集中保存在清车王府曲本中,现将其名目及著录情况列举于下:

1.《水浒全人名》(全1回),作者无考。此书即《全水浒》,简称《水浒》。精抄本,傅惜华藏。百本张《子弟书目录》(以下简称百本张目)、别野堂《子弟书目录》(以下简称别野堂目)、乐善堂《子弟书目录》(以下简称乐善堂目)、傅惜华《子弟书总目》(以下简称傅惜华目)著录。

2.《水浒》(全1回),作者无考,此书即《全水浒》,又题《水浒全人名》。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傅惜华目著录。

3.《全水浒》(全1回),作者无考。此书简称《水浒》,又题《水浒全人名》。百本张目、别野堂目、傅惜华目著录。

4.《醉打山门》(全1回),作者春树斋,述百回本小说第3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傅惜华目著录。

5.《山门》(全1回),作者无考。此书即《醉打山门》,述百回本小说第4回事,精抄本,傅惜华藏,傅惜华目著录。

6.《夜奔》(全1回),作者无考。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傅惜华目著录。

7.《卖刀试刀》(全2回),作者韩小窗,述百回本小说第11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乐善堂目、别野堂目、傅惜华目著录。

8.《杨志卖刀》(全2回),作者韩小窗,此书即《卖刀试刀》,述百回本小说第21回事。百本张目、傅惜华目著录。

9.《烟花楼》(全4回),作者张松圃,述百回本小说第20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傅惜华目著录。

10.《坐楼杀惜》(全4回),作者无考,述百回本小说第21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傅惜华目著录。

11.《活捉》(全1回),作者无考,事不见于百回本小说中,本事出自《水浒记》传奇第32出《冥感》,昆曲《水浒记·活捉》。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别野堂目、傅惜华目著录。

12.《武松打虎》(快书),作者无考,又题《景阳冈》,述百回本小说第23回事。北京传统曲艺总录著录。

13.《义侠记》(存第2回),作者无考,又题《武松杀嫂》,述百回本小说第26回事。民初辑本《子弟书目录》著录。

14.《走岭子》(全1回),作者无考,述百回本小说第31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傅惜华目著录。

15.《蜈蚣岭》(全4回),作者无考,述百回本小说第30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乐善堂目、傅惜华目著录。

16.《削道冠》(全2回),作者无考,述百回本小说第31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傅惜华目著录。

17.《蜈蚣岭》(快书),作者无考,述百回本小说第30回事。百本张目、快书目录、中国俗曲总目稿、北京传统曲艺总录著录。

18.《李逵接母》(全3回),作者无考,述百回本小说第42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傅惜华目著录。

19.《翠屏山》(全20回),作者罗松窗,述百回本小说第43回至第45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别野堂目、傅惜华目著录。

20.《盗甲》(全3回),作者无考,述百回本小说第55回事,传奇《雁翎甲》第15出,昆曲折子戏《盗甲》、京剧《时迁盗甲》亦演此事。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乐善堂目、傅惜华目著录。

21.《挑帘定计》(全1回),作者无考,述百回本小说第24回事。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别野堂目、傅惜华目著录。

22.《王婆说计》(全1回),鹤侣作,此书未见著录,述百回本小说第24回,精抄本,傅惜华藏,傅惜华目著录。

23.《骨牌名》(全1回),作者无考。《集锦书目》曰:“把那骨牌名儿全水浒人名儿活捉短长。”中国俗曲总目稿、百本张目、别野堂目、傅惜华目著录。

这些篇目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描摹世态人情的作品,正如郭晓婷所指出的,“作者多选择那些能够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生活矛盾的段落,而很少选择厮杀的场景”②。从所选描写的对象来看,作者主要围绕宋江、李逵、武松、林冲、杨志而敷演,这些角色在小说中就是核心人物,在戏曲舞台上也是焦点所在,作为深受小说、戏曲影响的艺术形式,子弟书自然仍以他们为主要人物。

傅惜华先生曾指出,作为晚兴的说唱艺术形式之一,“子弟书的内容,比较其他曲艺所衍述的故事,来源是极其丰富的”③,有明清通俗小说、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与传奇、当时北京剧场中流行的京剧等。子弟书不仅在素材上大量因袭小说、戏曲,在艺术手法和描写对象上也多对其有所借鉴。“水浒”子弟书在创作时多采取戏曲的场景叙事方式,运用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同时,它对小说的叙事经验也多有借鉴。

(一)人物选择

子弟书篇幅较短,容量有限,不能像小说那样在深广的文本世界内串联众多人物,也无法像戏曲那样在舞台空间中展现诸多角色,而只能将笔墨聚焦于几个核心人物上。“水浒”子弟书中的核心人物有武松、宋江、李逵、林冲、杨志、时迁等英雄好汉,还有一些女性人物,如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等。之所以围绕这些人物进行创作,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子弟书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百回本小说《水浒传》的影响。在小说中,作者便已经将创作重心放在武松、宋江、李逵、林冲等人身上。从小说回目的设置便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描写宋江的篇目有25回,描写武松的有10回,描写李逵的有9回,描写鲁智深的有8回,作为女性的潘金莲、潘巧云和阎婆惜,作者也均用2回来叙述。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相关情节的敷演,为子弟书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其次,“水浒”子弟书与“水浒”戏也有较深渊源。如《活捉》一篇,其情节出自戏曲,具体说来,是对《水浒记》传奇第31出《冥感》和昆曲《水浒记·活捉》艺术经验的继承。陶君起在《京剧剧目初探》一书中著录“水浒”戏69部,但有一些“水浒”戏的文本现已不见。根据傅惜华先生主编的《水浒戏曲集》,我们可以看到现存的“水浒”戏共21部,其中,有关宋江、武松、李逵、林冲的篇目最多,在核心人物的选择上“水浒”戏与“水浒”子弟书是基本一致的。

最后,核心人物的选择又与八旗子弟的文化习尚和审美趣味有关。旗人尚武,一直以来都对通俗文艺中金戈铁马、朴刀杆棒类的故事更感兴趣。因此,子弟书作者更多关注武松、宋江、李逵这些豪侠英雄。同时,作为清代有钱有闲的群体,八旗子弟长期受通俗文艺的影响,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而对市井风情更加着迷,故以潘金莲等为主要人物的风情故事自然成为叙述的焦点。

(二)情节改编

通过文本对比,笔者发现子弟书对水浒故事的改编方式主要有3种:增、减、改。详见表1。

表1 子弟书对“水浒”故事的改编

表1(续)

进一步考察会发现:子弟书主要增加了人物的心理描写、情感抒写以及景物描绘,主要删了小说的一些细节,一些情节的前因后果,对一些情节进行了改动,有些是微调,有些则是比较大的调整,另外,对人物语言也进行了改编。

(三)重心转移

赵毓龙、胡胜在《重人情而轻神魔:论“西游”子弟书的叙事倾向》一文中指出,“西游”子弟书的叙事重心不在神魔斗法,而是人情叙写。笔者发现,“水浒”子弟书的叙事重心也不在打斗上,同样重在人情叙写。这里的人情叙写既指人的内心情感和情绪的抒发,也指社会风情和世情的呈现。

百回本小说《水浒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表达与展示人情,小说中所描写的英雄人物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性情和境遇,但他们的思想、行为、语言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相互联系、影响及作用,是世间百态的缩影。然而,从总体的叙事倾向来看,人情并不是《水浒传》的叙事重心。“水浒”故事堪称游民英雄以武犯禁的代表,从分散独立的单篇故事到系统连贯的《大宋宣和遗事》,再到百回本小说《水浒传》,打斗情节始终是最主要的叙事兴奋点。如小说第23回“武松打虎”这一情节,40%的篇幅都在写武松与老虎的搏斗。

而“水浒”子弟书颠倒了人情与打斗的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子弟书作者将人情尽可能放大,删减了很多打斗描写。如武松打虎,小说中用了1 242个字来描写武松打虎的情节,而子弟书仅用200字左右。这种现象与子弟书的体式有关,虽然子弟书属于叙事文学范畴,并且是说唱本子,但它与宝卷、鼓词不同,更接近叙事诗。具体来说,“子弟书一般只截取原故事中的某一段或某一处细节来敷演,通过描绘景物、描画情态、抒写心理来实现叙事,而其在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尤为细腻,不惜笔墨,反复皴染,层层深入。故其所谓‘叙事’,并不以情节的离奇曲折取胜,而是以‘情’的丰沛和细腻来打动人”④。子弟书的作者很擅长制造并渲染动情处,尤其是以“心语化”手段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崔蕴华认为:“心语化是指叙述者将人物瞬间的情感信息扩展为全面而丰富的语汇,从而达到心语话语皆情语的地步,即使是一种情感,也会用立体的心理语言或神态语汇渲染出来。”⑤“水浒”子弟书就存在大量“心语化”的段落。如《坐楼杀惜》中,原著仅用寥寥数语交代宋江的心理活动:

可奈这贱人全不睬我些个,他自睡了。我今日吃这婆子言来语去,央了几杯酒,打熬不得。⑥

子弟书则敷演为:

你本是路柳墙花娼妓辈,不识抬举混撇清。我本是顶天立地奇男子,怎肯在你的跟前落下风。埋怨自己当初错,从前不该任意行。自此打破风月谜,章台滋味我总明。方才若是糟糠妇,纵然反目他也留情。罢罢罢,明早给他一张纸,趁此开交两西东。⑦

比较而言,小说中心理活动描写似更为真实,但子弟书通过渲染,强化了宋江性格中果决的一面。当然,如果这种“心语化”的渲染方式被过分使用,可能会导致对人物的部分人格特质的歪曲。如《走岭子》中有大段的关于武松心理活动的描写:

想老天既产武松这般男子,大料俺也值作个人间的万户侯。……但只愿鲁达杨志能容物,才可以安身立命别作良谋。异日里身受招安为个将佐,俺武松敢将血汗把君酬。但挣得一条玉带横腰系,万古英明史册留。⑧

子弟书作者把主人公心中的不平进行放大,抒情效果增强,但让人觉得武松似乎是一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这与小说中武松的人物形象不符。

又如《醉打山门》中关于鲁智深的心理描写:

鲁智深散步山前思往事,一番惆怅一番嗟呀。说:“原想在名利场中挣些事业,又谁知一时忿怒把人杀。无奈何暂入空门逃出性命,居然是头陀行者弃舍繁华。真可厌拜忏唪经求正果,没来由参禅入定想作菩萨。不过是些口头禅欺人耳目,有谁见黄金铺地波罗开花?”⑨

这段心理描写中,“惆怅”和“嗟呀”与小说中鲁智深的性格不合,鲁智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爽粗汉子,从未见其自叹自哀。至于想在名利场中挣事业,不想远离繁华城市,更是与小说中的形象不符。

傅惜华先生曾说:“子弟书之价值,不在其歌曲音节,而在其文章。词句虽有时近于俚俗,妇孺易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至。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⑩子弟书是一种寓雅于俗的文艺样式。“水浒”子弟书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往往还会同人物当时的境遇和情感相呼应,用词既典雅又通俗,能够达到情景交融、气韵浑融的状态。

一方面是景语的雅化。崔蕴华认为:“景语化叙述是指叙述主体抓住所叙人物每一次看景、赏景的瞬间,将眼前的景物充分渲染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转移和释放。”“水浒”子弟书中的英雄人物只要走在山林或街道中,书中就会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以衬托英雄好汉当时的心理状态。“水浒”子弟书将一些情节片段改成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韵文,如《醉打山门》只是用寥寥数笔交代了鲁智深出家的前因后果,而对抒情写景部分着墨较多:

到山前,纵目遥观,一声长啸,说:“果是洞天福地,不比世界浮华。”但则见爽气迎人,别有天地,红尘远隔,满目烟霞。……涧底流泉声细细,林间野雀语喳喳。猛回头,古刹巍峨云端里,隐隐的钟声遥传梵语哗。鲁智深散步山前思往事,一番惆怅一嗟呀。

鲁智深在颠沛流离中只得栖身于古刹之中,但这里也容不下他,子弟书的叙述重点不像小说一样聚焦于他在山中吃酒大闹山门,而是将笔墨延宕开来,通过山林景色的描写来渲染烘托此时鲁智深的内心情感。

再如《夜奔》中写林冲拜访柴进,因为早听说柴进是个“虚心下士的侠烈儿郎”,所以林冲内心是比较兴奋的,眼前所见的景物便是清新明亮的:

不多时见水碧沙明,林深村远,飞花啼鸟绿草白杨。绿丛丛百尺凌霜松柏茂,袅娜娜千丝浥露柳枝长……遥望见绿阴深处石桥北,高簇簇一道朱门,两道围墙。

这段韵文有田园诗的味道,也与林冲当时的心情相呼应,当时林冲遭遇不幸,好在鲁智深仗义相救,马上要见到柴进的好心情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是人物语言的进一步俗化。子弟书作者对一些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处理得较为恰当,不像小说那么啰嗦,显得干脆利落。从小说第31回武松与恶道开打前的独白,以及与恶道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武松有幽默感,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一定补充,但不免有啰嗦之嫌。而子弟书中对这段情节的描述更简练、干脆,更符合武松的性格。

《盗甲》的情节也比小说丰富了许多,其间插入了两个丫鬟的嬉笑打闹和徐宁夫妻生活中的“磕打牙”,这在小说中作者只是简单地作了交代,子弟书的改编和扩充使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情节更生动有趣,徐宁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其中作者使用的语言,如“哗啦”“啛喳”“贪顽”“磕牙”等都是俗语,丫鬟之间的玩笑和夫妻之间的“磕打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

综上所述,子弟书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借鉴了戏曲和小说的艺术手法,同时结合民间文艺形式,却又打破了传统说唱文学的叙事抒情限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水浒”子弟书虽然受到了小说文本的束缚,但它并不以厮杀打斗为主要叙述内容,其关注点主要是心理描写、情感抒发、景物描绘、场景叙事等。善于抒写情感是子弟书最大的特点,子弟书作者更加热衷于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的情绪、境遇来展现世态人情。同时,“水浒”子弟书中大量的景物描写,使主人公的情感得到了转移和宣泄,从而达到“一切景语皆心语”的艺术境界。从叙事学角度来说,子弟书作者通常过度依赖小说的叙事方式,由于小说原本叙述的不完整从而导致一些故事有“缺略”。但成功的是,子弟书的作者在改动情节的同时作了大量“扩充”,丰富了文本和人物形象,使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完整。从百回本小说《水浒传》到“水浒”子弟书的艺术改造,可以看出说唱艺术对小说及戏曲的吸收及子弟书的演化轨迹。

注释:

①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2期,第141-149页;崔蕴华:《〈红楼梦〉子弟书:经典的诗化重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21-128页;贾静波:《〈聊斋志异〉子弟书初探》,《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4期,第85-96页;赵毓龙、胡胜:《重人情而轻神魔:论“西游”子弟书的叙事倾向》,《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47-152页;赵毓龙:《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聂秋雨:《子弟书与〈三国演义〉中的女英雄形象探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12-115页。

②郭晓婷:《子弟书与清代旗人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85页。

③傅惜华:《子弟书总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4页。

④赵毓龙、胡胜:《重人情而轻神魔:论“西游”子弟书的叙事倾向》,《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51页。

⑥施耐庵、罗贯中:《李卓吾评本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94页。

⑩傅惜华:《曲艺论丛》,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3年,第98页。

猜你喜欢

总目水浒著录
梦回水浒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总目次
第36 卷总目次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水浒》求疵录二则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