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时反馈的中高职贯通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改革探索
——以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例
2018-09-17徐晶心王智礼
徐晶心,王智礼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上海 200237)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提出了连贯式培养、一体化课程设计的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能够符合实际岗位标准、能够紧贴行业发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新、培养时间长、学生基础差异大3方面。
1 中高职贯通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中高职贯通是一种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一学校体系内的中高职贯通,即高等院校与其附属中等学校贯通;另一种是不同学校间的中高职贯通,即学生在中等学校完成前3年的学习后,转校到高等院校继续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第一种贯通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管理、一体化课程设计以及师资队伍衔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的局限性,会延误教学评价的最佳时机。第二种贯通方式教学评价为中职与高职传统教学评价的叠加,不仅存在延迟现象,还可能出现明显的脱节问题,直接影响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才培养规格。
2 开展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及要求,对教与学的现状做出的实时反馈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通过调整、控制受评者的后继行为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一种有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评价手段,也是更具有时效性的评价方式。
2.1 特殊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贯通培养模式决定了特殊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就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而言,一体化课程设计不采用分段方式,而是采用分层递进方式,区别于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体现出一体化特质,同时专业核心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传统评价方式很难满足贯通培养的需要,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弥补传统评价的缺点,可以分阶段定期开展评价。实施一体化课程以及分层递进的贯通培养方式,关键在于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因此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符合贯通培养要求。
2.2 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
所谓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知识素养,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2)技能素养,包括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提升技能以及专业拓展技能;(3)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认同和身份认同;(4)现代人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批判精神和客观评价能力[1]。要培养有核心素养的专业人才,专业核心课程是重要抓手,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开展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以及职业困惑,适时进行针对性帮助,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2]。
2.3 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传统教学评价一般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效果主要通过期末考核来评价[3],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只关注成绩,而不注重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不利于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专家斯克里文最早提出形成性评价的概念,这是对教学评价方式的一次重要改革。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增加了评价频率和密度,每一次反馈的结果成为学生成长档案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关注教与学的全过程。
2.4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形成性评价注重教与学过程中的多次反馈。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运用信息化手段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加之碎片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形成性评价的内涵更为丰富,也使得实时反馈成为可能。评价主体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教学评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达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诊断、分析和改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实时反馈的形成性教学评价的实施
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以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在2012级中高职贯通口腔医学技术班推行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以专业课程为例,具体情况如下。
3.1 多方式推送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推送,主要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一是微信公众号。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开通微信公众号,由主讲教师负责,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都对学生免费开放,真正实现移动学习。同时,通过后台大数据统计,课程教师可以及时获取学生查阅、观看资源的数据信息,从而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以及感兴趣的知识点。二是自主开发的App。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3门专业核心课程拥有自主开发的App,已获批软件著作权,学生可以通过安装App实时查阅专业设备使用操作指南、典型临床病例、经典口腔修复体设计等教学资料。以上两个主要渠道能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使其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3.2 多手段跟踪学习进程
课堂时间极为有限,学生学习更多是在课下进行,传统教学评价手段很难跟踪课下学生学习情况及进程。因此,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开放式课程大平台,二是拥有自主版权的课程平台。两种手段的共同点在于要求教师把教学资源碎片化,分模块分章节上传到课程平台,后台自动记录学习过程,以进度条或百分比形式反馈到课程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将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从80%降低到50%,将小测验穿插到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在线小测验,后台立刻记录学生的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学生反馈这种评价方式使其真正重视课程教学过程,避免了“考核前突击复习、考核后全部遗忘”的现象。同时,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能够通过小测验直观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根据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回课,也可以作为学情分析的依据,为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提供数据支持。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技能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及时反馈技能操作过程中的疑问,一方面能够为授课教师提供有效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能力[4],以操作原则为依据,正确评价自身技能操作以及完成修复体情况,并且总结操作过程中的问题,锻炼综合能力。
3.3 多渠道反馈教学问题
传统教学反馈主要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单项传输,转手过多。一般是教务科通过座谈会等形式从学生处获取信息,分类汇总后反馈给教研室,再由教研室反馈给授课教师,且无反向反馈。二是固定节点。一般来说教学反馈期中、期末各一次,其他时间节点基本没有具体的教学反馈。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根据自身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消除了传统教学反馈的一些弊端,在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搭建便捷的沟通平台。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蓝墨云班课平台等直接提问和反馈,授课教师能够及时查看,并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帮助。同时,授课教师可以给予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一定比重的加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鼓励其思考,更重要的是为师生间的思想碰撞提供便利,有利于探讨的深入和创新思维的迸发。
3.4 多方位获取质控信息
对于教学管理而言,获取真实的、及时的教学质控信息至关重要。传统信息获取手段具有不及时、不全面且费时费力的缺陷,一次完成多份教学评价容易让学生厌烦,从而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教学质量监控要求。我们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借助问卷网平台,开放学生评价端口、教师评价端口和专家评价端口。学生通过扫二维码或输入网址进入评价平台,直接填写评价信息,系统自动完成反馈汇总及分析。管理者可以通过查看后台数据及时获取教学质控信息,第一时间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分析和研讨,提出解决方法与措施,真正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作用。
当然,专业人才培养是多方面的,除获取教学质控信息外,还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职业认同、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在就业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在中高职贯通教学中,通过实时反馈方式,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种困惑,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主题活动如模拟面试、老板漫谈等来及时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力,还有利于专业人才就业稳定性。
4 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效果及分析
我校2012级中高职贯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实施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与2011级中高职贯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业困惑、职业认同、发现问题的能力[5]、客观评价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的能力7个方面,评价结果见图1。
图1 中高职贯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评价比较
根据两级学生比较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优势。
4.1 建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成长档案
采用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通过整理汇总整个评价过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变化,也包括职业素养的积累和发展过程。这能够更为有效地监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2 学生就业困惑明显减少,职业认同度明显提高
就学生评价来看,相对于2011级学生,2012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就业困惑明显减少。通过与个别学生的访谈交流,我们发现学生的就业困惑需要疏导和解答,就通过专题讲座、个别交流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减轻就业压力。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反思,思考2011级学生同样参加了多种就业指导活动,效果却与2012级学生有差异的原因。通过访谈,学生给了我们答案,关键就是两个字——时机。在学生还没有产生就业困惑时开展各类指导活动,对于他们而言作用并不大。那么在什么时候开展就业相关指导和解惑较为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时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学生是否存在就业困惑、存在怎样的疑虑等,从而及时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解惑。就业困惑的减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认同度,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度有了明显提升。
4.3 学生客观评价能力有所提高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共有二十余家挂牌实习基地,每一年针对实习生、毕业生开展客观评价。通过两届中高职贯通评价可以看出,学生走上岗位后客观评价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认可。
5 实施后的困惑
在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效果非常明显,但存在两方面的困惑。
(1)运用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备课工作量增加,需要提炼重点知识,关注反馈结果,思考解决手段。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推敲,而不能流于形式。
(2)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数字鸿沟愈发明显,教师、学生的差异直接影响实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的开展。要正视个体信息素养的差异,不断探索恰当的解决途径。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现代教育模式,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培养目标不断清晰,教学评价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改革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6],因此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和完善,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