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治理视阈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机制研究

2018-09-12沈铁松

继续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诊改职业院校

沈铁松

摘 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是推进院校治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开展教学诊改要从目标管理、组织行为、绩效管理、循数治理、业务流程再造、文化养成等方面,精准把握教学诊改与院校治理的内在关系,工作中以质量为核心推进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转变,完善组织绩效等激励制度,开展循数治理,实现学校行政管理向质量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共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办公厅、國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和办学水平。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重在围绕教育质量落实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院校治理相关方的主体责任,关键在落实学校作为内部治理主体的责任。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构建“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形成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其根本就是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学校内部“管理”向“治理”转变,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提升院校内部治理能力 。

一、教学诊改工作的逻辑起点

(一)教学诊改工作的缘由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又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件精神开展的一项工作,其根本目的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大国工匠”。

“诊改”要求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

“诊改”是教育“管办评”分离下政府推进教育治理的一种创新手段。“诊改”是要建立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诊断与改进的工作制度,是质量保证的一种新方式。职业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从规模扩张(1995-2005年扩建职业院校)到项目驱动(2005-2015年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再到质量特色阶段(2015年开始的教学诊改工作)。“诊改”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二)教学诊改工作的定位

“诊改”是现代全面质量管理和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知识螺旋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实践,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一项重大综合改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当前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推行以来的真实写照。该怎么做?有些院校依然在观望,即使学校层面制定了诊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总体思路、工作任务以及实现路径,校内各院系和职能部门也依然不知该如何切入落实,总觉得又多了一项工作,甚至把“诊改”等同于评估工作,开始要模板做材料。毫无疑问这是对“诊改”的曲解。“诊改”并非“管办评”分离中的“评”,而是“办”,是学校办学治校的抓手,体现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因此,“诊改”已经超越了人们平常所理解的就质量本身谈质量管理的范畴,上升为一种工作理念,深深地嵌入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当中,折射到学校内部治理体制改革,最终形成“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为此,必须从院校内部治理的视角,深刻领悟并把握“诊改”所蕴含的现代管理学内涵。

二、准确把握教学诊改工作与院校治理的内在关系

(一)诊改”要落实目标管理

“诊改”坚持目标导向,要有目标、有标准,让每一个质量生成主体对标诊断,找到差距,持续改进,形成质量改进螺旋。目标确立是诊改工作的第一步,每一个质量生成主体只有确定了未来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不断对标诊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学校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来呈现,具有权威性、指导性。运用目标管理手段,让院(系)、专业、师生等质量生成主体遵从学校发展目标,构建“诊改”目标体系。学校职能部门主动为质量生成主体完成目标提供承担起资源保障、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之责,并承担连带责任。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一域与全局的关系,要避免过分强调目标的明确性所带来的个人短期行为,避免过于强调目标的规划性所造成执行僵化,避免过分强调目标到人而削弱集体协作。

(二)“诊改”要关注组织行为

“诊改”是师生对教与学的行为的质量管理,而非生产线上的物理产品,行为状态表象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很难用数据准确全面刻画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

以人为中心是“诊改”的核心,教育活动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如果一个学校教师素质不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那么,这个学校办学条件再好,经费再充足,信息化水平再高,也都无法提升教学质量。

“诊改”强调自治,“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最清楚”,为此要加强对师生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通过做好制度设计,引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确保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自我诊改。

(三)“诊改”需要绩效管理

“诊改”工作同时坚持目标问题导向,通过绩效管理,引导质量生成主体不断对“诊改”实绩进行自我测评,检验目标达成度,并将测评结果作为再“诊改”的起点。考核性诊改制度设计,要保持学校发展目标与质量生成主体需要同心同向,将绩效考核的外部压力转化为质量生成主体的内生动力。

(四)“诊改”要坚持循数治理

“互联网+”时代,循数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循数治理的关键在数据,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数据是“诊”的依据,“改”的基础,数据体现“诊改”成败。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教育教学过程性数据。实现无感知采集教育教学过程性数据,构筑大数据中心,是循数治理的第一步。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根据教学诊改各级主体的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与趋势研判,向各级诊改主体实时呈现目标达成度,并进行预警。

(五)“诊改”离不开业务流程再造

要实现循数治理,必须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流程已不能适应智能校园建设,更无法为“诊改”提供所需的过程性数据。为此,要坚持工作流与信息流有机统一,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优化业务流程,推进线上业务办理和教学信息化改革,保证数据全面、客观、实时、准确,提升管理现代化能力。

(六)“诊改”最终是文化养成

学校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深深地桎梏了师生的思想与行为,在没有外部干预下,很难发生改变。行为惯性制约了“诊改”工作的推进,因此,“诊改”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思想认识,凝聚共识,打破現有运行与评价制度藩篱,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逐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

三、以教学诊改工作提升院校内部治理能力

当前,“诊改”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职业院校要适应“管办评”分离要求,系统、协调、稳步推进全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做好做实基础基层性工作,夯实“诊改”工作的基础,提升院校内部治理能力。

(一)固牢“诊改”工作理念

学习诊改文件,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树立正确的诊改工作理念,保证“诊改”工作方向不偏不倚。在此基础上,不断自我变革,努力改变当前不利于“诊改”或者不符合“诊改”理念的工作方式和模式。全校干部、管理人员、教师、学生都要懂“诊改”、会“诊改”、愿“诊改”,将教学诊改理念贯穿到现有日常工作中去,逐步建立以“诊改”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和流程。

(二)处理好质量主体间的依存关系

“诊改”工作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内各单位工作之间存在质量依存关系。要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着重做好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构建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教研室上下衔接、左右联动的诊改目标、标准体系。在学校“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整体框架下,校内相关单位之间在制定各自的目标与标准时,要加强沟通协调,保证目标、标准的上下衔接、左右呼应,避免目标标准冲突、缺失或者孤立的情形发生。尤其是要建立起重大问题沟通协商机制,针对性研讨协商,提出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三)坚持问题目标导向的工作方式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转变工作方式,弱化行政指令,强化协同治理,重视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参与共治。一直以来我国职业院校都是采用行政管理方式,习惯于接受上级指令,唯教育主管部门是从,唯上级领导是从,工作缺乏目标。即使制定有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也只是墙上挂挂,难以落到实处。转变工作方式,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将十三五规划作为办学的行动纲领,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对因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案,化解矛盾,在持续诊断与改进中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

(四)以制度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完善学校章程,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内部治理体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行政管理走向共同治理。在此顶层设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在“三全”育人与全面质量保证中的权利与责任,突出院系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学生工作等方面的主体责任,赋予院系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人、财、物等资源调配权。学校各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行使治校权力,落实为院系办学提供资源保障与政策支持服务的主体责任。教研室作为基层教育教学组织,类似于工厂车间,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车间,是联接教师与学校的纽带,是质量诊改目标落实到教师个人的关键环节。从制度层面完善自我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机制,明确学校职能部门、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的质量主体责任,发挥各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想干事的活力。

(五)推行岗位职责标准化与工作流程规范化

细化量化岗位标准,理顺业务流程,明确质量控制点,夯实诊改基础。在明确部门职责与权限基础上,按照 SMART原则将岗位职责标准化、具体化,制定全员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工作要求等,形成可量化、可观测的岗位标准体系。在岗位标准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发展标准,确立质量标准维度及具体质量控制点,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以“诊改”理念,不断改进完善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业务制度。一是要根据线上业务办理的特点,改进部门业务制度,保证过程性数据的实时性采集与集中仓储。二是要转变观念,坚持“小机关大服务”,落实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落实“放管服”改革,从管理转向服务,从被动转向主动,从直接控制转向机制调控,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服务效能。

(六)以诊断式考核集聚“诊改”外部动力

“诊改”工作推进初期,质量文化尚未形成,质量主体意识不强,只有借助诊断式考核,以外力推进,形成“8字”质量改进的下螺旋,最终内化为质量生成主体的自我诊改的内生动力,形成“8字”质量持续改进的上螺旋。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并将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其诊断性考核的依据。加强过程性考核,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各单位内部每周自查一次,学校每月组织一次抽查复核,掌握本周期工作的诊断与改进情况,以此作为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依据。逐步建立教师个人考核性诊改机制,形成每一位教师个人的目标——标准——诊断——改进小循环,学院层面的专业教师团队发展目标——标准——诊断——改进中循环,学校层面的师资队伍发展目标——标准——诊断——改进大循环,环环相扣,激发主观能动性,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七)以智能校园建设推进循数治理

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切实提升网上业务办理水平,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格式化、过程性数据的实时采集,重视数据状态呈现与预警,服务教学诊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要建设校本数据中心。打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中心的交换通道,破解现有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之间业务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形成校本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二要大力推进网上业务办理和教学信息化。以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状态为主,建立基于工作流的数据采集制度,增加过程性数据采集,实现以事件为核心的人、财、物动态数据采集与仓储,切实从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学生发展、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全面实时反映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三要做好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工作。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要素的质量标准和评价维度,做好质控点的数据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

[2]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3]袁洪志.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N].中国教育报,2017-10-31.

[4]胡展飞.高职院校治理范式的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7-12-18.

猜你喜欢

教学诊改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学诊改”应力避“花拳绣腿”
关于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师教学诊改的浅析
基于中职学校的教学诊改式督导机制策略研究
基于“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实践思考
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探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关于西藏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