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8-09-10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陈美玲

学苑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家国史料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陈美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文章围绕如何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个人的做法。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课堂讲授逐渐走向合作探究,通过精选材料、思维导图、创设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精筛材料,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初中生生活阅历较少、知识储备有限,要理解理论性较强的唯物史观难度很大,教师可以将唯物史观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以典型事件为载体,有机渗透。例如,笔者用中外历史上改革的材料来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材料一:《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了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人民也忍受了五年计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我们将会看到,近几十年来,苏联的计划经济渐渐地落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后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通过材料一得出:改革要有创新精神,要根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材料二列出人民忍受五年计划带来的负面影响,说明苏联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从而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以上材料反映不同改革的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在教学中坚持精选材料,为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做好积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唯物史观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借思维导图,建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思维导图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有效的思维训练工具,它能帮助学生利用图表等方法实现思维,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理解力和记忆力。以下作品是初二年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甲午中日战争。思维导图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时空的构架中有机地串联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甄选试题,实现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所获得的史料进行辨析,并利用可信的史料尽量再现真实的历史的方法与态度。有效试题是学生学习历史史料,进行史料实证的另一种有效的途径。近年来中考的考试试题很注重史料实证的考查,下面是一道中考题:

2017年福建省中考(闭卷)试卷第33题第3小题:(节选)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市建设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除了图表资料外,还可以通过哪些类型资料呈现这一时段的历史变迁?(类型:文献、实物、口述、现代音像、数字资源)(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这道题利用真实图片,还原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我国城市建设的变化,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学科素养在考试评价中的体现,这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一种趋势,不仅要掌握基本史实,更应该要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做支撑。因此,甄选试题要去伪存真,确保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初步培养学生用史料实证的精神来处理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

四、巧设情境,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是指以历史史料作为依据,以历史的理解作为基础,对历史的事物进行客观评价与理性分析。依据初中生的发展特性,情境创设应该从独白式转向复合式情境,积极营造课堂活跃的氛围。如为了解决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难点: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大量新式的货物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家庭有了这样的对话:

子:爸爸,现在街上到处都在卖好看的洋布呢。

父:光好看有什么用?要耐用才好。

子:据说洋布是又好看又耐用。

父:耐用有什么用,要便宜才行。

子:洋布很便宜。

母:再便宜也是要花钱,妈妈织给你,一文钱都不用的。

再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假设你是家庭中的一员,有买洋货的必要吗?

教师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的壁垒作用,不利于英国商品在中国的畅销。

师:英商会如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呢?

生:需要找到一种特殊商品来牟利。

师:特殊商品是什么?

生:鸦片。

师生自然推导出结论:向中国输入鸦片。这是不正常的贸易手段。

笔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发展,在问答中通过历史解释化解本课的难点:为什么英商向中国输入鸦片是不正常的贸易手段。课堂中经常这样使用,能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五、合作探究,激发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所以,学生们在合作探究中更容易激发家国情怀。

在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的讲授中,我将主题定为考察近代家乡的历史遗迹,每个小组以记录、访谈、拍照、录像等方式了解建筑的历史及其背后发生的故事。全班按六人小组进行活动,小组长要合理安排每个成员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成果:手抄报同安钟楼历史简介等;PPT介绍陈化成故居、卢戅章故居、胡里山炮台、厦门大学的群贤楼群、鼓浪屿的八卦楼、菽庄花园等;访谈启悟中学校史等。学生们既能了解家乡近代的相关建筑物又能了解相关人物事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乡爱国的情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

通过在这堂课使用合作探究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

总之,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把史实放在特定的时空观念中,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才能形成远大的家国情怀。[4]通过多方面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利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解决问题的人,有个性生长能力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有活动力的人。本文为了更好地说明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采用例说的方法进行论证,希望教师们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家国史料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家国两相依
史料二则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