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语法对比和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研究

2018-09-10王丹丹

高教学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摘 要:文章对甘肃省三所普通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语法误译种类进行了研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真题的汉英翻译试题考察了甘肃三所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中的典型性语法误译,按照典型性语法误译由高到低的出现频率进行了排序并应用英汉对比理论成果讨论了产生这些误译的原因,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及翻译教学的理论成果探讨了消除这些误译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汉语法对比;认知语言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法误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4-0072-03

Abstract: This study probes into varieties of C-E grammar mistranslation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from three colleges in Gansu Province. Through C-E translation tests of CET-4, it investigates typical grammar mis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frequency of the mistranslation and theory of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asons of grammar mistranslation. It discusses teaching methods of eliminating mis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words: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mmar;cognitive linguistics;non-English major; grammatical mistranslation

一、概述

中國大学生在进行汉英翻译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译现象,其中比较普遍的语法错误的重复几率很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因而对学生汉英翻译中的典型性语法误译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汉英翻译典型性语法误译现象的产生和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从汉英语法特征比较的角度对典型性语法误译进行研究能从根源上找到误译出现的原因。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种类研究

本文从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真题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汉英翻译句子25句,涵盖了英语语法中词法和句法的基本内容,测试了甘肃三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三个学校的受试学生均是来自随机选择的人数达到30人以上的非英语专业的大二的班级。批阅后根据上述英汉语法对比的条目将学生所犯的语法误译的种类归类,按照语法误译数量确立典型性汉英翻译语法误译条目,再按照典型性误译的出现频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最终确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典型性语法误译的种类。

在所有汉英翻译误译条目中,居于首位的是主谓不一致,其次依次为动词误用、定语从句结构错误、英词汉序(英语单词按照汉语句子结构排列成句子)、名词误用(单复数及所有格误用)、英语句子结构混乱、句子无谓语、主语从句结构错误、连接词错误、定语顺序错误、名词做谓语,表语、形容词做介词宾语、未用被动语态或被动语态误用、there be 和have 误用、介词使用不当、表语从句误用、宾语从句误译、时态误用、最后为状语从句误译。

三、英汉语法对比视野下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理据性探析

(一)英汉词法差异造成的汉英翻译语法误译

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前者为印欧语系的分支,是由屈折语走向孤立型的语言,具有通过词形的屈折变化来说明意义、表示语法功能关系的特征。而后者属于汉藏语系,为孤立型语言,也称为分析型语言,是词形不变,语法功能由词序和功能词表示的一种语言。所以,中国学生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在英语实词的屈折变化方面会犯很多错误。这种错误的出现更多的时候是无意识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以及掌握两种语言的异质特征,也说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对他们而言几乎是无法抗拒的。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分类差异比较明显。传统英语语法将英语的词类分为10类。《现代汉语》划分汉语词类为14 类。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学生在英汉差异性比较大的词类上面会无意识地犯错误。犯错误的形式一方面反映了英汉词类充当的句子成分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特性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在句法功能方面差常明显。具体差异如下图1所示: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英汉词类的句法功能差异中充当谓语的词类差异最大,因而在汉英翻译句子中,谓语翻译错误的数量也是相对较多的。其次是在汉语中名词可以做谓语,在汉译英的句子中,有些学生也会把名词用作谓语、表语;形容词用作介词宾语。这些错误根源在于学生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词类句法功能差异认识不足,因而未能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无误的语码转换。

(二)英汉句法差异造成的汉英翻译语法误译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方面的差异更大。具体而言,英语简单句有5种句型:主谓,主系表,主谓宾,主谓双宾,主谓宾补。汉语单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谓语句;非主谓句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非主谓句。英汉两种语言的这种句法差异为中国学生进行正确的汉英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英语句子的成分之间还存在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和毗邻一致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学生最易忽略而又最易犯的句法错误。英汉两种语言定语的位置也有很大差异。英语的定语位置可放中心语之前或之后,而汉语定语总是在中心语之前。中国学生在进行汉译英时,常常会按照汉语定语的位置将英语修饰词心放在中心语的前面,造成了句子结构混乱。这些错误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学生所写的句子具有汉语化的特征,同时也可以说是汉英简单句差异的外化体现。

英汉两种语言的复合句差异清晰地展示了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首先是概念差异。英语的复合句是指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几个从句构成的句子,其中从句作为主句的句法成分,并由从属关联词引出。汉语的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局的句调构成的。其次,英语为树状型语言,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完全显性化,而汉语是竹节型的语言,句与句之间关系是隐性化的,不需要有连接词。中国学生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如果没有上述知识的话,在复合句的汉英翻译中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四、消除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的教学策略探析

(一)理论教学内容探析

1. 汉英语法差异突出讲解

在认知语言学的焦点、背景理论中, Langacker 把焦点和背景归结为人类认知构建活动,把它们放在“视角”这个大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他认为一个情景中的“焦点”在被感知时,相对于情景的其余部分(背景)更“突出”,被给予特殊的显著性,成为中心实体,情景围绕“焦点”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

我们将此理论应用到汉英语法误译研究中,英汉语法体系较为突出的差异可以被看作是“焦点”,其他较为相似的语法知识将作为“背景”。教师如果对于“焦点”知识重点详细地讲解,会使“焦点”知识成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会使学生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对这些“焦点”知识更为敏感,会极大的减少这方面的错误。另一方面,突出“焦点”知识的讲解对“背景”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也会有较好的帮助,因为消除了“焦点”知识学习的障碍,其余英汉语法中较为相似的语法点的学习难度就会下降,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得他们对英汉两种语法体系的整体理解和掌握更为容易。

2. 汉英语法知识系统对比讲解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合成理论展示了人类普遍认知活动的模式。理论的提出者将心理空间定义为“人们思维或交际中为局部理解或行为而构建的小的概念组合。心理空间在工作记忆模块中运行,但也可通过激活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结构而构建。”心理空间可分为输入空间I, 输入空间II, 合成空间及类属空间。四个空间通过映射链互相连接,构成一个概念合成网络。该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分析外语学习或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Fauconnier&Turner(2002:48)将这四个空间的关系用下面图示加以描述:

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现象的解释中,输入空间I 可以看作是源语言,输入空间II 可以看作是目标语,类属空间可以看作是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英汉两种语言法语法系统,合成空间则是翻译的工作间,即从类属空间提取的源语言相关信息与目标语相关信息完成匹配过程的地方。如果在类属空间内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信息不够健全,则匹配过程会出现不对称,匹配过程很可能会失败,造成的结果就是汉译英译文存在语法错误。

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用对比的方式将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系统性展示给学生,会帮助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特性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翻译过程中的汉英两种语言突出性的差异也会形成部分和整体,微观与宏观的系统性的认识,对自己在汉英翻译中所犯的错误也会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汉英语法误译数量。

(二)实践操练內容探析

1. 针对典型性语法误译项强化训练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知识是在对具体形式和意义配对项的习得和反复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者抽象、概况而获得的。这里所强调的“反复”是指构式出现的频率。在语言使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构式容易得到共性特征的强化,成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不管是具体的还是高度抽象的,所有语言知识都来自于语言的反复使用。

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汉英翻译的实践训练中,针对典型性语法误译项目进行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体验中习得汉英两种语言的突出的语法差异项目。一方面,学生可以加深对英汉两种语法知识的理解,形成比理论性学习更为深刻的体验式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对减少乃至消除汉英翻译中的语法误译的出现会有极大的帮助。

2.听、说、读、写、译结合起来训练

I.M. Tiedt 提出了语言习得的整合模式(the Integrated Model,1989),这个模式呈金字塔型,金字塔的底部就是基本功:

刘宓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翻译教学的整体观,如下所示:

刘宓庆认为在五会整合的前提条件下,“译”可以成为合力达致外语教学基本目标的非常有效的手段,这个手段的启用和“参合力度”视情况而定。所以,在汉英翻译训练的教学活动中未必一定采用单一的形式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围绕典型性语法误译的项目,进行听-译,说-译,读-译,写-译的操练模式。一方面能够通过增强汉英翻译训练的多样性而避免翻译训练活动的单一枯燥,进而减少甚至消除汉英翻译中的语法误译,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英汉两种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真题的汉英翻译试题考察了甘肃三所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中的典型性语法误译,并按照典型性语法误译由高到低的出现频率进行了排序;从英汉词法和句法的差异两个角度分析了造成的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的原因,并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及翻译教学的理论成果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操练两个角度探讨了消除这些误译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汉英语法差异突出讲解,汉英语法知识系统对比讲解,针对典型性语法误译项强化训练,听、说、读、写、译结合起来训练。本文可以为消除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为系统深入研究汉英翻译误译提供实践依据,但是因为数据的数量及测试卷范围所限,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未来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F.Ungerer,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10月.

[2]Boers,F.&Lindstromberg,S.(Eds.).(2008a). How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n foster effective vocabulary teaching. In Boers, F.&Lindstromberg, S.(Eds.).Cognitive Linguistics Approaches to Teaching Vocabulary and Phraseology (pp.1-61).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3]Broccias, C.(2008).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 of grammar and grammar teaching. In de knop, S. & de Rycker, T (Eds.).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Pedagogical Grammar-A Volume in Honor of Rene Dirven (pp.67-90).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4]Littlemore,J.(2009).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5]Langacher, Romald W.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 II.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6]刘小梅.英汉语法特征:传统与形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9]刘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研究[J].高教学刊,2017(19).

[10]王丹丹.基于英汉对比研究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内容研究——以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19).

[11]潘文国,杨自检.共性.个性.视角:英汉对比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

[12]李俊峰,汪家扬.大学英语语法讲座和练习[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5,05.

[13]邵志洪.结构·语义·关系-英汉微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

[1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1.

[15]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7.

[16]文秋芳,等.認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2.

[17]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3.

[1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
隐喻认知的双维理论整合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特征和发展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