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群建设视域下我国两次大规模“院系调整”的比较与启示

2018-09-10关红辉

高教学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专业群比较研究高等学校

关红辉

摘 要:专业群是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3个及以上关联专业进行统筹管理、整体建设,旨在使高校能主动适应地方产业需求,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落实到实处。从专业群建设的视角审视我国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90年代两次大规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可以史为鉴。前一次院系调整基于计划经济、苏联模式、自上而下,推动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后一次院系基于市场经济、欧美模式、上下结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综合化发展。两次大规模院系调整从目的、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均有关联与差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国家目标与大学价值通盘考虑、专业化与综合化均衡发展、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充分结合、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同等重要。

关键词: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专业群;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5-0018-03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group is to carry out overall management and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3 or more related specialties of the same industrial chain. The aim is to make the universities adapt to the local industry needs actively and carry out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ervice to the real pl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we can examine the two large-sca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justment in 1950s and 1990s. The previous adjustment of the Department was based on the planned economy, the Soviet model and top-down, which promot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latter department, based on the market economy,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l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levels, promote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wo large-scale adjustment of the college and department from the purpose, the process and the results and other aspects are related and different.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ells u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we need to do it: the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ional goal and the university valu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full integration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special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run education and private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arrangement of Colleges and Department; Majors-Group; Comparative study

一、兩次大规模院系调整概述

(一)20世纪50年代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此次院系调整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底到1951年11月,该阶段是试点性调整阶段,主要以局部的、个别的院校为主。[1]第二阶段是1952年的大范围调整,1951年11月国家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出台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正式开启了此次院系调整的大幕。1952年秋季,在全国范围的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在国家教育部的主导下展开,遵循的是整顿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的方针。至1952年底,东北、华北、华东三个地区进行了较为彻底的调整,全国将近3/4的院校完成了该项工作。经过该轮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在211所的基础上减少了10所,综合大学得到了整顿,工科院校得到了发展,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立,使得高等学校在院系设置上基本符合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2]第三阶段可以从1953年算起,调整的重点是中南地区,而其他地区只是局部调整。此次调整依然遵循“加强与增设高等工业学校和适当增设高等师范学校”的原则;同时,适当合并集中财经院系。经过这一年的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在201所的基础上减少了19所。至此,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基本完成。[3]第四阶段是从1955年到1957年进行的高等学校布局调整,1955年上半年,当时的高教部颁布了1955-1957年的院系调整方案,提出将沿海地区一些学校的全部或部分迁到内地建设,或者将一些高等学校的同类专业、系迁到内地新建校或加强内地原有学校。[4]

(二)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此次院系调整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2年5月扬州大学成立开始,到1997年李岚清副总理提出"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综合性大学合并方针为止。在这6年中,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多处于一种尝试或观望状态,每年合并组建的新高等学校大体在20所左右。[5]但是规模都不大,名牌大学参与得较少。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新浙江大学的组建到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的成立,这一阶段掀起了此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高潮,有更多的名牌高等学校开始着手进行合并,并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大学。1999年6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的高等学校合并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提出了人、财、物、教学、科研“五个统一”的高等学校合并的统一要求,强调要实质性合并、不能搞松散联合,要做到一个班子、一套机构、一套制度、一个财务、一个发展规划。据统计分析,从1992年到2000年底,此次院系调整涉及近400所普通高等学校,使我国已有的556所普通高等学校与成人高等学校先后合并组建成232所。[6]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成立,至此,此轮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基本结束。

二、两次大规模院系调整的比较分析

(一)目的对比

50年代的院系调整,目的是为了重建高等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体系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相一致,使其性质、方向明确,结构合理,从而形成和具备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具体而言,就是为了促进国家整体建设计划,尤其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计划的需要,集中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保证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的供应。

90年代的院系调整,主要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通过改善资源配置,为新机制的形成创造制度条件,加速高等教育的自我发展。整体来看,此次院系调整重点强调通过体制改革形成新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相对而言对于目标的要求则笼统得多。

(二)过程对比

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全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建,所要解决的是整体性、全局性、体制性的问题。此次高等教育改革依靠的是国家的权力和权威,而且外部的需求也很迫切。因此,此次院系调整是以国家政令的方式下达的,有明确的方案和时间表,各个高等学校不得随意违反和变更。此次主体性的调整在全国大规模展开,前后历时三个多月,是在国家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快速改革。

90年代的院系调整则是尝试通过局部调整解决整体问题。此阶段的联合办学主要是在一定區域范围内展开,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不多。尤其是在合并问题上,除了未将地方院校并入国家部门所属院校外,也避免了将层次相差很大和距离很远的学校合并。这次改革重视高等学校及其相关部门的利益,给高校及其相关管理部门相应的自主权,强调高等学校办学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在此次院系调整的过程中,大的环境较为宽松,只是出台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而并没有硬性的时间和形式要求。此次院系调整应该说是属于在国家的总体领导下,由高等学校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合作实施的上下结合的渐进式的改革。

(三)结果对比

50年代的院系调整在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整体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增加了单科性学院,工科学校比例提高,师范院校规模扩大,建立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师范大学,高效率地培养了很大一批专业人才,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部委和地方条块分割管理所属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满足了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同时,高等学校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均的局面得到了有效地调整,从而为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此次院系调整,打破了在沿海和大城市高等学院过于集中的不均衡局面,使得西南、中南、西北地区的高等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西部的大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

90年代的院系调整使得专业划分过细、人才适应面过窄、大量重复建设的局面得以改善,调整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结束了之前条块分割时期行业高等学校封闭僵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小而全、自成系统的局面,改为了国家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管理为主的条块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而增强了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使得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逐步增强。此次调整极大地增强了一些高校的办学实力,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得一批名牌大学的学科专业通过合并得到了补充,学科覆盖面拓宽,层次提升,为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创设了条件。同时,高等学校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同学科门类交叉综合提供了可能,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不同学科门类的优势互补和相互渗透,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从而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三、经验与启示

(一)国家目标与大学价值通盘考虑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高等学校有其特定的办学规律,在强调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必须遵循高等学校办学的规律。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完全“象牙塔”式的大学已经不合时宜,必须适时进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要避免矫枉过正而造成对大学自身发展机理的破坏,严格遵循适度性的原则。大学自身发展的机理决定了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而不是培训机构,其机理主要包括文理科的统合,理工科的综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等。大学的改革应该将服务社会和推崇大学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以牺牲大学的精神来迎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二)专业化与综合化均衡发展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只顾眼前的利益,缺乏对远景的考量,必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必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即处理好专业化与综合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直接将综合性大学生硬地拆散成单科性的学院,从眼前看似乎是满足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是违背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其实是缺乏战略眼光的体现。另一方面,在高等学校之间展开合并的过程中,在考虑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科与专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准确把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关系,同时在其二者之间保持均衡,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充分结合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场所,只有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充分结合,才能实现大学的这一目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虽各有侧重,但不能顾此失彼。通才教育侧重知识之博、侧重陶冶心智、侧重培养儒雅之士;而专才教育则侧重知识之深、侧重训练技能、侧重培养劳动人才。在某一时期强调专才教育模式,确实是特定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然而,若因此而将通才教育模式全盘否定,则是不合适的。毕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相反,他们二者之间应该是有机融合的统一关系,应该共同存在于同一时期高等教育系统中。

(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同等重要

保证办学主体多元化,在发展公办教育的基础上,重视民办院校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繁荣的必由之路。从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情况看,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领域,民办教育基本上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民办教育已经成为其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支柱。甚至可以说,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离不开民办高等教育的高度发达。当前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尤为凸显,教育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此时,若完全单独依靠通过增加国家投入的渠道来发展高等教育,而不充分利用民办高等教育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显然不够现实也有失明智。为此,进一步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确立并巩固民办高等教育的应有地位,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将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46.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三卷本,1949-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10,281.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三卷本,1949-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51,282.

[4]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47.

[5]周琼英.高等学校合并现象审视[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05-107.

[6]陈冰.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其哲学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5(11):26.

猜你喜欢

专业群比较研究高等学校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