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8-09-10高凯
高凯
摘 要:针对《网站建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主动性不强、课堂教学中学生抬头率不高、师生互动少等问题,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将教学团队搭建的网上课程资源云平台网站和“雨课堂”软件融入该课程的传统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该课堂教学实践证实,该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雨课堂;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5-0097-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website that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is not strong; the students often don't look up;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less interaction, the paper propos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o integrate the online course resources cloud platform website and "rain" classroom software the teaching team set up into the courses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is model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rain classroom; website
引言
《網站建设》课程是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理论讲授学时32,实验学时16,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本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网页设计技术的起源和目前主流的开发技术,掌握网页中的文字设计、网页中的常见超链接设计、掌握HTML和HTML5语言的语法规则、网页的表格和布局、利用软件设计网页中的图像、多媒体开发、能设计出多窗口网页、简单的动态网页。在软件方面,能熟练运用Dreamweaver软件进行站点的建立、管理、发布等相关技术,运用Fireworks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网页中图形制作,运用Flash动画制作软件设计网页中动画的方法,能熟练掌握脚本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能实现网页的交互和特殊效果,能维护、管理和设计WEB应用程序,能独立设计小型站点。后续所开课程《C#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式设计》和《J2EE程序设计技术》打下基础,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重点培养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并为今后从事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开发和管理奠定基础。
近几年,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部分高校课程中,此种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整个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在课前教师做好课程中重点和难点的PPT、教学视频和慕课等教学资源,放在教学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在上课前观看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答疑,并布置完成作业,以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也可以这样理解翻转课堂,即“课前讲授学生自学”、“课堂互动教师答疑”。翻转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最早在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化学教师提出,通过教学环节的检验,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更好[3],随后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和全世界逐渐应用起来。目前,针对《网站建设》相关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有少量的成果,但大多数不太适合应用于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本文以网络工程专业《网站建设》课程为例,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的应用,将“雨课堂”混合式教学融入该课程的传统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实际上手操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加强,教学实践成效比以往传统教学有明显提升。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网站建设》课程选用教材为人民邮电出版社李毅、耿金秀和温谦主编教材《网页制作与开发教程(第2版)》,教材一共12章,教学中重点讲解前10章的内容,后两章作为引导和学生自学内容。下面具体介绍“三段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课前,教学团队为网络工程专业部分课程建立了网上课程资源云平台网站,如图1所示:
网上课程资源云平台包含首页、网络原理课程、网站开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云端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栏目。每周五下午老师都会在网站上发布下周上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方便学生提前预习下周要学习的内容。另外,代课老师提前在电脑上预装“雨课堂”软件,在每一节课前,将教学资源插入幻灯片,推送到学生微信端,学生需要在教师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可以配合语音和慕课资源进行课前讲解,学生预习中如有不懂,可以随时加上标记。
在课中,教师利用“雨课堂”软件教学,开始上课后软件会自动生成本堂课程的二维码,学生通过微信扫码加入班级。在上课过程中,教学的每一页课件都会即时发送到学生端,帮助学生保存课件及回顾课程。每页课件下方还有“收藏”和“不懂”按钮,学生可以整理收集不懂的知识点,教师也会收到匿名“不懂”数据的反馈,进而调整课程节奏及重点讲解。还可以进行实时答题、课堂红包、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及学生数据分析等功能。此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课堂抬头率明显提高,同时老师也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情况。
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软件发布主客观题、投票题和语音回复等,布置复习检测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师生交流。教师还可以发布下一课的预习内容和要求,方便开展下次教学活动。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模式摸索,学期末通过对两个班的学生调查显示,90%的学生反映提高了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91.2%的学生认为可以拿起手机学习,和往届学生对比期末考试成绩有了小幅度的提高。
二、结束语
在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采用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团队开发的网上课程资源云平台网站和“雨课堂”软件,对本校网络工程专业《网站建设》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明确了课程的能力目标,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有力地支撑了专业人才培养,为专业认证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网页制作与发布》课程教学大纲[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da700b03de80d4d8d15a4f24,html.
[2]郭文平,陈盈,赵小明.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工程实验教学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5):35-38.
[3]Bergmann J,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Washington D 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1-10.
[4]肖习江.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导向教学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6):89-90.
[5]张瑛,马跃,邱萍,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4):96-100+107.
[6]潘晓燕.《工程材料》基于理实一体化及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J].高教学刊,2018(06):111-113.
[7]郑燕娥,郑志明.基于“雨课堂”混合式《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福建电脑,2018(04):91-93.
[8]叶雨婷.思政课“混合教学”让手机变成“抬头利器”[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8-01/16/nw.D110000zgqnb_20180116_9-03,html.
[9]李鹏,易淑明,郑晓妮,等.“雨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导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8,32(04):560-563.
[10]李燕君.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20):18-22.
[11]佘亮.《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08):1493-1494.
[12]邵开丽,郑良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J].科技信息,2010(27):122+115.
[13]陈璐.清华一款“神器”让课堂这么玩[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7-09/12/nw.D110000zgqnb_20170912_1-12,html.
[14]褚凌云.基于“雨課堂”软件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探析[J].林区教学,2016(12):47-48.
[15]程玮玮.电子装调项目微课课例应用于常规课程教学探索[J].电子测试,2016(1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