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归因训练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2018-09-10黎雪琼

高教学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黎雪琼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歸因训练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从师范专科学校大一学生中随机抽取3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为实验1班(45名学生)、实验2班(43名学生)、参照班(44名学生),2个实验班分别采用学生自我归因模式、教师归因模式,参照班不应用任何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三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情况、学习成绩。结果:干预前,三个班级学生GSE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1班、实验2班GSES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班,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1班GSE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2班,对比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三个班级学生的成功归因倾向评分、失败归因倾向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1班、实验2班将成功归因为能力的倾向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班,将失败归因为努力的倾向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班,其中实验1班的归因倾向评分明显高于实验2班,(P均<0.05)。三个班级学生干预前、干预后语文、数学、外语总成绩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归因训练能够改善专科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状况,其中学生自我归因训练模式更为有效,更应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归因训练;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5-005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ttributional training modes on students' self-efficac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Methods: from normal junior college freshman randomly selected three classes of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set to experiment 1 class (45 students), students (43), 2 class (44), two experimental classes with students attribution, teachers' attribution of themselves, control class should not be used any intervention,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ree groups of students self-efficacy scores, to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attribution, academic performance.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SES scores between the three classes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GSES scores of class 1 and class 2 of the experi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class, and the comparison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The GSES score of class 1 of the experi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lass 2 of the experiment, and the comparison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ores of successful attributional tendencies and failure attributional tendencies of the three classes(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experiment class 1, class 2 will success attributed to the ability of propensity scor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class, will fail because efforts of propensity scor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class, including 1 experimental class attribution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2,(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scores of Chinese, maths and foreign languages between the three class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0.05). Conclusion: attributional train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attributional status, among which students' self-attribution training mode is more effective and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teaching.

Keywords: attribution training;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sense of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于1977年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是社会学习理论知识中的核心概念,该理论是特定情境中,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是否能成功克服某种困难情境的一种判断,是完成某种行为活动的信念。师范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师范生对教育工作及自身教育能力的认识、判断[1]。归因,是基于事件的结果寻找原因的过程。众多研究指出个体的归因情况会直接影响其后继的行为、动机、积极性。对专科师范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优化人格,提升学习成绩[2]。本次研究以师范专科学校三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归因训练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师范专科学校大一学生中随机抽取3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为实验1班、实验2班、参照班。其中实验1班:共45名学生,男2名,女43名;年龄17-20岁,平均(19.12±0.53)岁;实验2班:共43名学生,男2名,女41名;年龄17-21岁,平均(18.25±0.71)岁;参照班:共44名学生,男4名,女40名;年龄16-21岁,平均(18.09±0.54)岁。三组学生数、性别、年龄数据差异微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二)干预方法

1. 实验1班

实验1班采用学生自我归因训练模式,连续进行6个月。具体内容如下:(1)讲座:开展“因果关系”相关讲座,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因果关系普遍存在,明确归因训练的意义、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自我归因训练模式。(2)讨论:与同学就“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展开讨论。(3)积极归因:学生开展积极归因训练,对于成功案例要展开“能力”、“努力”的归因训练,对于失败案例要展开“努力”、“心态”的归因训练。(4)咨询:学生回忆典型成败案例,就案例情况与同学进行沟通,总结归因方式,质疑原有归因训练方式。(5)具体案例:学生以具体案例为依据,分析原有归因方式,总结不足,并总结经验,构建积极的自我归因模式。(6)联系生活实践:将构建的自我归因模式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并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7)自我反思:结合自我归因模式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积极的自我归因训练模式。(8)联谊及总结:同学间开展联谊活动,总结训练体会。

2. 实验2班

实验2班采用教师归因训练模式,连续进行6个月。具体如下:(1)讲座:在归因训练课程中,引导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状况进行归因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归因训练模式。(2)讨论: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讨论,确定在课程中积极渗透归因训练的方法。(3)积极归因:以积极归因训练教师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4)咨询:教师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状况、防御机制、应对方法,并利用课堂展开直接归因分析。(5)优点轰炸训练: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放松身心,教师以“优点轰炸”、“戴高帽”、“夸夸你”等方式提升学生自信心。(6)联系生活实践: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归因训练目标,并将目标形成的成功效果应用于实践生活当中。(7)教师引领:教师以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自身案例展开积极归因分析,在生活实践当中将不合理理念转化为合理理念。(8)联谊及总结:教师组织联谊活动,总结训练体会。

3. 参照班

参照组学生不采用任何归因训练模式,不予以干预。

(三)指标分析

干预前后以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3]评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该量表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予以4阶梯评分(1-4分),滿分10-40分,分数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好。其中1-1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很差,有些自卑;11-2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较差,信心不足;21-3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较好,自信心较高;31-4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很高,自信心很高。

干预前后以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4]学业成就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归因分析,共包括能力(2、6、10、14、18、22)、努力(1、5、9、13、17、21)、情景(3、7、11、15、19、23)、运气(4、8、12、16、20、24)四个维度、24个条目,按照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进行0-4分五级评分,计算每个维度条目平均分,分数越高,归因倾向越明显。

统计并计算三组学生干预前后的语文、数学、外语总成绩。

(四)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对比以x2、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二、结果

(一)干预前后自我效能得分对比

干预前,三个班级学生GSE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1班、实验2班GSES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班,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1班GSE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2班,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二)干预前后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分析对比

1. 成功归因倾向

干预前,三个班级学生的成功归因倾向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1班、实验2班将成功归因为能力的倾向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班,(P<0.05),其他成功归因倾向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2. 失败归因倾向

干预前,三个班级学生的失败归因倾向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1班、实验2班将失败归因为努力的倾向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班,(P<0.05),其他失败归因倾向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三)干预前后学生成绩对比

三个班级学生干预前、干预后语文、数学、外语总成绩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4。

三、结束语

归因训练是目前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模式。其主要是依据因果规律性来探索人们学习、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现象,通过正确积极的归因训练来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归因训练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出现的障碍进行干预,以期帮助学生改善消极的学习方式,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成绩。本文中,笔者采用不同的归因训练模式对专科师范生进行归因训练,对归因训练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进行研究。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经过归因训练,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归因情况有着明显的提升。

本次研究中,笔者还对不同归因模式的实验1、2两个班和参照班比较方式分析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干預前,三个班级学生自我效能对比差异较小(P>0.05);而在干预后,实验1班、实验2班在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1班GSE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2班(P<0.05)。本次研究同时发现,干预前,三组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分析对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而干预后,实验1班、实验2班将成功归因于能力的倾向、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的倾向明显高于参照班,且实验1班倾向性强于实验2班,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在成绩对比方面,三个班级学生干预前、干预后语文、数学、外语总成绩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是由于专科师范生学习成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仅仅受归因训练模式影响有关。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归因模式均对学生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但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学生自我归因训练模式更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成功和失败进行积极归因分析。这就与丁晓梅[5]研究一致,进一步证实例本次研究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归因训练能够改善幼儿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状况,其中学生自我归因训练模式更为有效,更应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振强.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1):102-104.

[2]钟歆.基于作文自动评分系统的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4):64-67.

[3]吕文庭,张蕾.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职新生思政工作中的应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1):44-46.

[4]王幼琨.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英语成绩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3):96-102.

[5]丁晓梅,马伟娜.元认知和自我效能感训练对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作用的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5):464-469.

[6]图雅,王惠彬.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高教学刊,2017(17):28-29+33.

[7]吴 .高职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现状的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15(21).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