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引领消费升级的新发展①

2018-09-10王凤双

中国商论 2018年19期
关键词:消费升级

摘 要:本文通过解读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后置业时代的深层意蕴,把握新时代提供的历史机遇,通过发展精美服务业、完善社会保障业、打造绿色环保业和创新教育科技行业,全方位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消费升级 建构产业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7(a)-001-02

1 深刻解读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1 “变”与“不变”

伴随中国社会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充分表明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的诉求已经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生产已经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历史转变基于中国社会36年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现实,更不能改变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这表明中国社会在走向富强的过程中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生活消费结构的低品质、人文道德建设的低水平,社会秩序的不规范,精神文明建设等面临挑战。缓解种种社会矛盾,要依赖于党对我国所处社会阶段的清醒认识,通过正确的判断和制度设计摆脱人们对物的依赖性、提升人们的精神品格;更应该通过经济政策、福利制度的综合设计,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认识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完成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带动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展开。

1.2 新矛盾的本质

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仍然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数量和结构都保持平衡,社会经济才能保证良性循环。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实际增长7.3%,高于经济增长速度6.9%。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6%。由于人们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多样性需求将拉动消费结构升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大多数居民处于国际标准中的贫困状态。历经40年的长足发展,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区间。这就预示未来居民需求将由低层次的生存需要转向高层次的享受需求,人们的消费结构将不断转型升级,居民将不断扩大服务消费占比。2017年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1.4%和7.9%,比上年提高0.2个和0.3个百分点。消费升级类商品的销售增长较快,如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和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1.7%、15.6%和13.5%。

2 消费升级的深层意蕴

2.1 主要内涵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经历了大规模的置业时期。即老百姓的大部分收入主要用于购置住房,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就是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人们大量购置住房,既有居住的意义,也是一种财富的积累。官方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家庭户均拥有住房已接近1.1套。据2015年一项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为91.2%。近两成城乡居民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中国百姓的财富60%以房产形式存在。大规模的置业时代让众多人拥有一个完整的“家”,让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为过去20年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对中国GDP贡献率不可小视。

可见过去20多年,大到国民经济,小到个人生活,房子是整个社会的中心。20年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与房地产发展是密切相关。随着住房刚需转向改善型需求,人们日益感受到房子的基本功能就是居住,如果房产已不再是积累财富的首选。

2.2 主要特点

第一,后置业时代是提高生活品质的时代。随着中国人民由站起、富起来,如今已经强起来,强大的中国人民在新时代饱含着世界情怀与国际担当,首先要让自己活得有尊严,追求生活的高品质。后置业时代是一个消费由以往的“以购房消费向多种耐用品和服务型商品转向的时代”。人们从传统的耐用消费品阶段向提高生活品质的健康、医疗、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消费阶段转向。消费者行为最终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而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是多样化需求的合理组合。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释放出大量需求,突破置业时代造成的大量需求锁闭。

第二,后置业时代是居民多种需求释放的时代。后置业时代应该是一个多种需求逐步释放的时代。尽管少部分消费群体还背负着房贷负担,但市场仍然会突破置业时代的需求锁闭,释放巨量的多元化需求。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更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需求是消费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在大规模置业时代,较低的收入水平都要为购房让路。当父辈千辛万苦为子女积淀好他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当新一代在没有任何生存压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享受,让父辈深感生活不仅仅是奋斗和积累,还要有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和期盼,于是父辈消费观和价值观开始转变,既要奋斗,同时也要享受美好生活。美好生活需要消费外观精美、品质优良的生活用品,需要享受周到细腻的医疗服务,需要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需要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更需要享有优秀的教育资源。

第三,后置业时代是一个居民消费升级的时代。我们的经济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经济充分发展让成功实现由供给短缺到需求拉动的经济转型。今天正在面临消费结构由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向享受层消费的提升和转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用需求层次说解读了当人们较低层次的生理、安全、尊重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收入水平较低阶段只能追求吃饱穿暖、居有定所;而进入入后置业时代,消费的目标是提高生活品质,增加多样化消费带给我们的愉悦和满足感。过去20年老百姓为房子奋斗,住房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都有所缓解。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解释:一种商品连续消费,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会递减,进而总效用水平会以递减的速度上升。与其耗费半生积蓄再积累一套住房,不如轻轻松松地去享受优质商品、休闲旅游等高品质生活服务。未来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亮点将是信息消费和绿色消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在各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日益广泛,无疑突破传统消费的增长瓶颈。绿色消费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践行。在人们不断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过程中,绿色产品市场不断壮大,2017年高效节能空调、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热水器5类产品国内销售近1.5亿台,有机产品产值近1400亿元,新能源汽车销售77.7万辆,共享单车投放超过2500万辆。

3 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契机,建构消费升级新格局

3.1 发展精美制造业,提升新时代的满足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享誉全球。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已然成为主旋律。大多数制造行业能适应市场的战略变化,将工艺创新、完善服务和提升品质作为新时期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这不仅开拓了新的市场,也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心理剩余和满足感。消费者剩余是衡量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范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勞务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如何提高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感:一是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降低商品价格;二是要提高商品内在品质和外观精美程度,提高人们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总之发展精美制造业,让中国的制造业在历练中不断完善,产品逐步达到并超越国际标准,提升消费者剩余和新时代的满足感。

3.2 完善高品质服务业,增加新时代的安全感

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作为保障,这个服务体系应包括养老、健康、医疗、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行业的充分发展。目前,无论是按照60岁人口占比超过10%还是65岁人口占比超过7%,中国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是人心所向。妥善安置老年人口,既能减轻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同时也为当代人释放一个乐观的信号,当我们对未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时,便能轻松面对眼前场景,尽情享受美好生活之乐趣。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提出20条重点任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照顾服务。养老消费产业进入快车道,居家社区养来服务不断提质升级,养老服务机构和床位数量不断增加,养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提升幸福感贵在健康前提下,丰富精神生活。当人们在紧张忙碌了一天之后充分享受健身的快感,当人们忙里偷闲享受旅游休闲的愉悦时,这种心理满足感是物质消费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完善高品质的服务业,无疑会增强新时代人们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3.3 打造绿色环保业,提高新时代的尊严感

2018年4月2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市通州区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指出:植树转化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既是履行义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建设改进民生的具体行动。既要全力以赴美化环境,又要让人们舒服的生活其中。人民群众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从今天做起,造福子孙后代。长期以来,中国GDP增长是以能源消耗和环境质量下降为代价的。当我们因为空气恶劣而使众多人为医院创收时,GDP的增长是没有意义的,它并没有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更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要坚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绿色环保行业,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和谐持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群众的需要发展绿色企业,以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和致富;国家要加强对绿色环保行业建设的服务和支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链配套服务,切实为绿色环保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让人们生活的更加有尊严和自豪感。

3.4 提高教育、科技等创新行业,实现人们的获得感

新时代要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契机,满足人们对于教育和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人们的获得感。科教不仅兴国,还能富民,这种“富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充盈,而且是从精神领域让人们变得充实而富有。让人们能充分感受社会进步带给我们的高品质生活,美好生活来源于内心的感受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受教育机会决定一个人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这对于和谐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实现至关重要。发展教育事业、立足科技创新、以大数据智能技术为各行业提供助力。科技创新不仅让人们耳目一新,而且还让我们感受到与众不同的生活品质和全新的生活体验。科教兴国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通过教育和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无疑将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谢志强,姜云飞.谁为“置业时代”的安全感买单[J].人民论坛,2010(12).

[2] 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①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研究”(16kSE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凤双(1976-),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消费升级
叮叮超级车:出行领域的“消费升级”新尝试
消费升级背景下主题酒店发展策略研究
消费升级背景下电子商务从C2C到C2B2C的发展探索
新型渠道模式“引导型渠道”形成原因探究
我国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
我国跨境电商高速发展下的国际物流问题
消费升级给营销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