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8-09-10王刚胡建东
王刚 胡建东
[摘要]通过对毛泽东关于人民概念的内涵及其理论内容和当代发展现状的梳理,从学理的高度上揭示了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现实意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对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都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当代意义;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志码]A
人民,在毛泽东一生中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概念。中共七大时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心中有个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众”。[1]110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毛泽东曾使用过很多相通的称谓来代指人民,如工农大众、群众、劳苦大众等。直至现今,人民一词仍是我国领导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可以这样说:毛泽东的人民思想已经真正内化为共产党领导人的精神土壤,外化为共产党领导人的实际行动。
一、毛泽东对“人民”的界定及其特点
(一)毛泽东关于人民概念的内涵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民指的是人类或者普通大众。前者是人民概念的自然性质,后者是人民的社会性质。自然属性使人民区别于动植物,社会属性使人民区别于统治者。马克思认为,人民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力量。毛泽东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人民概念的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在这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民概念。
从量的标准看,人民在任何时期都是在我国人口基数中占绝大多数的那一部分。他们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我们党宗旨所指向、所服务的对象。
从质的标准看,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社会矛盾和历史任务中人民所起到的作用,将民众分为人民和敌人。因此,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就属于人民范畴,也就是那些拥护、支持、参与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层;相反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则为敌人。
(二)毛泽东关于人民概念的特点
马克思认为,只有小农和贫民以及无产者才属于人民的范畴。恩格斯认为“无产者、小农和城市小资产者”占据西欧国家的“人民大多数”。列宁则认为“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词时,并没有用它来抹杀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概括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2]21毛泽东不拘泥于已有的历史结论,他结合着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继承,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对其人民观的辩证发展。
一是毛泽东淡化了工人这一领导阶级与社会普通群众的区别,突出强调了党群关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根据不同阶级对革命的态度,他对人民作用的分析又体现出强烈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二是在人民的主体中突出强调下层农民。毛泽东充分肯定并且始终相信农民的革命性、正当性。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批判发展,亦是其伟大之处。
三是对民族资产阶级作出了科学的分析。通过分析其具有的两面性从而把民族资产阶级归入人民的范畴,这又是毛泽东的一大独创性贡献。
二、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蕴含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含着四个基本范畴。历史动力论是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基础;人民价值论是毛泽东这一思想的理论归宿;群众路线论是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际体现;人民民主论则是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实现途径。四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构筑了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大厦。
(一)历史动力论体现的人民思想
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历史动力论。对于“是人民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个根本问题,毛泽东很坚定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认为:在和平建设时期,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变革时期,人民群众则是参加社会革命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一方面人民群众在改造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失去人民群众这一根本要素,社会则无从进步。封建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两个底层阶级。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越发觉得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对革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他说“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吃东西、住房子、穿衣服,都要靠老百姓帮助解决。”[3]49
另一层面,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人民群众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精神文化生产是从物质财富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进行精神文化生产的前提是劳动群众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还是任何科学艺术的来源。在谈及文化创造时,毛泽东突出强调了人民的积极作用。“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他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1]860
2.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
纵观中国历史,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苦大众始终是最积极和最先进的社会历史主体。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1]625农民革命不但促使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更迭,并且在更深的层次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仍然是底层劳动群众。毛泽东指出:“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它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们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但是这许多人中间,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1]562毛泽东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认为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等。从而解决了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二)人民价值论体现的人民思想
人民价值论是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思想的灵魂和终极价值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宗旨。习近平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4]1
1.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灵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个价值体系中,价值主体处于决定性、基础性的地位,解决主体价值评价标准这一问题是进行价值评价的前提。从形式上看,任何评价标准都是主观的;从内容上看,任何评价标准都具有客观的社会物质基础。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关键是看其价值判断是否站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一方,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的灵魂之所以说是为人民服务,是因为毛泽东一生政治实践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及其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指向,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主客体价值关系之间的哲学关系,毛泽东在理论上第一次将人民视为唯一的价值创造主体,因此享受权利和利益的主体自然也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在实践上真正将“颠倒的历史重新正过来”。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一个理论口号,同样也是他的政治理念。在真理观上,毛泽东认为:“只有千百万人民的检验实践,才是查验真理的尺度。”[1]663在价值观上,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的劳苦大众谋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实践才是科学的实践。毛泽东把真理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使之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评价标准。他认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后来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一個人不论能力大小,只要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通过共产党这一宗旨的制定与执行,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是可以而且是必须统一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实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是人民利益至上
一方面,毛泽东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作为党最终的价值目标。党的事业本质上是也只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事业。如果偏离了人民的利益这一价值前提,就违背了我们党的初衷。
另一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1925年,毛泽东在回答“为什么要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时,就提到了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得到经济上的幸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3]467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提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亦多次提到共同富裕这一课题,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当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无论是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始终继承毛泽东这一思想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三)群众路线论体现的人民思想
群众路线论是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实践层面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毛泽东都极其重视发动群众,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群众路线理论。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后形成的又一大独创性理论贡献。
1.群众路线论的发展过程
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具体的过程,它是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丰富发展的。党的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5]此时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党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意义。
1927年,当北伐军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毛泽东与蒋介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蒋选择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势力,最终发动反革命政变。而此时的毛泽东却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潜在力量,那就是在底层社会生活的工农大众。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进行了三湾改编,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以群众路线为指导建立了一支有理想、为人民服务且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当时红军的核心任务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因此毛泽东曾说,这支人民军队不仅是战斗队,更是宣传队和工作队。
党史记载,长征时期红军途径的省份约有两亿多人民,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召开群众大会,宣传“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把土地分给穷人,甚至留下干部游击队扎根于人民群众。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千百万的英雄烈士逝去,又有百千万底层劳苦大众的涌入。
抗战时期,有很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作用,于是毛泽东写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著作。他指出游击战争得以发明,并不是因为有树林,而是因为有人民。由此我们认识到战争之伟力在于人民之中!
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这一著作中全面的论述了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标志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已经走向系统化、科学化。1945年,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就群众路线问题作了详尽论述,并且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写入党章。自此,群众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
2.群众路线的理论形态与其它三个范畴之联系
毛泽东的历史观是群众史观,这种历史观转移到革命建设的现实政策中就是群众路线,转移到理念价值层面就是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政治实践中就是人民战争和人民民主专政,也就是毛主席所强调的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群众路线在理论层面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4]2
首先,群众路线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它实现了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辩证统一,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人民动力论。其次,群众路线解决了价值主体问题。群众路线能否一如既往地贯彻并实行之,不单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和立场层面的问题。“一切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价值主体,是群众路线这一理论的价值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人民价值论。再次,群众路线在实践层面上解决了党领导群众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党要实现正确的领导,制定正确的路线首先必须深入群众,做人民的“学生”。因此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和途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109最后,遵循着群众路线这一活的灵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从人民价值主体出发创立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也就是人民民主论。
(四)人民民主論体现的“人民中心”思想
人民民主论是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在政治层面的具体运用,或者说是其实现路径。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解决了最高权利归属问题,反映了毛泽东要建立一个平等社会的理想。在毛泽东看来,“民主”与“人民民主”虽然只有二字之差,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却有着天壤之别。西方也谈民主,但西方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毛泽东所要强调的则是人民民主,让人民当家做主,因此他认为在“民主”前面加上“人民”二字是十分必要的。
1.毛泽东人民民主论的形成
毛泽东早在1936年夏就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人民民主问题,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有明确记载。当时他和毛泽东谈到内战问题,毛泽东说要停止内战,与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政权。在谈到统一战线问题时又指出:苏维埃政府赞成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政府”。毛泽东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概念是1939年5月4日,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指出,中国“革命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创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同年年末,毛泽东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作中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系统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那就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要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科学系统的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理论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思想得到了法律的确认,毛泽东让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政治理想最终得到实现。
2.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内容
人民民主首先是让人民当家做主。毛泽东人民民主理论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民主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本质的要求。从“三三制”民主政权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是人民民主的倡导者,而且在实践上他也在努力探寻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毛泽东指出: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就要剥夺反动派的势力,让人民选举自己的政府和官员,最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发扬民主必须要让人民说话。毛泽东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了让人民发言的这一观点。1945年,他在延安枣园乡和当地农民座谈时说:批评我们就是帮助我们革命。群众只有批评我们,党才能纠正错误,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早日胜利。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领导我们的国家要采取‘放的政策,何谓‘放?就是要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讲话、提意见。”
发扬人民民主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人民监督的思想可追溯到马克思、列宁的人民监督思想,同时更得益于毛泽东将其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毛泽东特别强调人民监督这一权力制约机制。抗战即将结束时,毛泽东在与黄炎培讨论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毛泽东充分发挥人民监督作用这一思想的制度体现,并且以此为核心建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监督机制,制定并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因而解决了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国体和政体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又一理论创新。毛泽东不拘泥于已有结论,结合着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其中关于用民主的方法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有价值的观点之一”。[2]21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著作中提出的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论断,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也是其内在要求;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式,也是其政治优势。
遵循着这一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在各种场合的领导人讲话以及政府报告中,“人民”一词频繁出现,当前学界对这一理论的当代解读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习近平不仅在理论上继承了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而且在实践上将人民观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三、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对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发展
习近平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7]125毛泽东强调为人民服务,同样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也是为人民服务。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习近平先后提出“四个全面”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等重要战略举措来促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十九大报告尤为突出,这些新理论的核心指向无一不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1.“四个全面”重要战略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通篇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7]125这一战略布局最核心的落脚点和价值指向就是人民。人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主体,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主体,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权利享有和监督主体。同样,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也意在强调党性要始终与人民性相统一。本文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过多论述。
2.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的人民价值取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7]127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主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贯穿新发展理念的主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十九大报告体现的人民价值取向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带领下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措词足以彰显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的重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并且一以贯之的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8]可以看出,这种一脉相承的人民价值取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可以断定,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在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会如此,因为它已经真正融入到共产党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系列讲话中所体现的人民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既是对毛泽东人民思想的辩证发展,又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深刻继承。它既体现出了毛泽东人民思想的当代价值,又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发表讲话都体现着与毛主席的相通之处,和毛主席一样,他不仅是理论的提出者,更是理论的践行者。习近平的人民思想贯穿于其理论的各个方面,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的、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有助于正确理解当代中国人民范畴及人民作用
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甚至当国家消亡之后,人民概念也就会从历史消失。毛泽东的人民观从来就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模仿,而是根据社会矛盾和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他不拘泥于已有的历史结论,对前人的理论敢于批判质疑,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人民包含各社会阶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以及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毛泽东关于人民划分的理论,关于人民的历史作用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毛泽东在民主实践方面,为当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问题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三)有助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的建设一直是毛泽东和历届领导人都极其看重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一直都可以说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当今,少数党员干部失去了革命时代的理想信念。在作风上脱离群众,大搞官僚主义;在生活上骄奢淫逸,肆意享受;经济上贪污腐败,胆大妄为;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思想极其僵化;在政治上拉帮结派,毫无政治立场,这一系列行为不仅抹黑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更严重的是损害了人民的实际利益。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治理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因此历史绝不容许我们出现方向性的失误。坚持毛泽东人民观思想,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员干部的心中到底有没有人民是我们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党员干部任用方面一定要严格把关,决不能让“党员身份”成为个人人生事业的铺路石,致使人民利益陷入危险境地。十八大之后,国家在党建方面陆续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约束性的制度,在党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人的思想入手,从理想信仰抓起,让广大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想纯洁、想先进。应当借鉴毛泽东人民观思想最本质的东西,搞清楚我们党、我们党员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最根本的价值问题。只有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并行,才能对我们党存在的问题实现标本兼治。
(四)有助于以整体战略思维眼光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安排
战略思维不仅仅体现于宏观思维框架,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思维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毛泽东的人民观就是把人类作为整个历史的整体进行考察的,纵观中国历史进程,沧海桑田,从长城到都江堰到再到四大发明,无一例外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晶”。[9]因此,我们要以世界视野和历史眼光来看待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价值。
要想体现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永葆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我们必须真正做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革命年代,革命斗争要依靠人民;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样要依靠人民。无论是历史、现实还是未来,毛泽东的人民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失去了或者淡化了这一点,那中国共产党就会变质,与其建党初衷背道而驰,革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就会面临改旗易帜的危险。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实现途径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如何凝聚,最根本的就是深入于人民群众,运用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找到中国人民共同的根,联结起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
從建党至今我们可以看出,共产党的每一次重大决定、每一个大的政策和战略安排的出台,其最终目标都要落到人民这一基点上。毛泽东人民思想是全局性的指导,失去这一点,就失去了党的灵魂,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挫折。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人民观的继承发展,更是对毛泽东人民思想的坚持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就是在不同历史阶段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毛泽东人民思想是科学的战略思维,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坚持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当代领导人及学者对其发展和完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8]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不断修正错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戴立兴.毛泽东人民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9]楚国良.毛泽东人民观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J].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5):4 7.
[10]董朝霞,甄学涛.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经验及启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711.
[11]张丽,商霞.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及其新发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59.
[责任编辑]王立国
Research 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Mao Zedong's View of People
WANG Gang1, HU Jiandong2
(1.Marxism college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34,China,
2.Marxism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interpreting the connotation of Mao Zedong's view of people and its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statu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ner log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Mao Zedong's view of peopl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Finally, connecting the contemporary reality talked about the writer's opinion. Xi Jinping's view of the people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view of the people, and has a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value. Whether it is now, past or future, Mao Zedong's view of the people has strong theoret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and it is th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Mao Zedong; people as center;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Xi Ji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