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源于今文《尚书》典故词语的语义特点及发展变化

2018-09-10王砚文

关键词:尚书语义变化

王砚文

[摘要]在《中国典故大辞典》中,以今文《尚书》为典故来源的典故词语共98个。考察这些典故词语的语义情况,发现其意义与典源之间存在着紧密型和无关型两种关系。经过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有部分典故词语的意义会发生扩大、缩小、转移和色彩意义的变化。研究古籍典故词语的意义变化,有助于补充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针对典故词语在当今社会语言使用方式和语言教学方面也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今文《尚书》;典故词语;语义;变化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志码]A

一、基本情况

典故词语,即用典形成的词语(1)30。典故词语的来历和出处称为“典源”,一般为历代诗文和传说故事,从先秦的经书到明清的史书,其内容和形式都相当广泛。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是学者公认的先秦古书,它记录了夏商周三朝统治者发布或举行的政治公文、军事行动和祭祀活动等。由于今文《尚书》成书年代久远、内容丰富,且对后世影响深刻,自然形成了以其为典源的典故词语。通过对《中国典故大辞典》穷尽性的查找,我们共得到了98个来源于今文《尚书》的典故词语。其中,双音节词语最多,共63个,例如“亮工”“禹迹”“邦伯”“偏颇”“凭几”“中听”等;三音节词语4个,分别为“鲧死羽”“金滕功”“揆门相”和“随阳雁”;四音节词语30个,例如“八音遏密”“凤凰来仪”“和衷共济”“文子文孙”“作威作福”等;六音节词语仅1个,为“风马牛不相及”。其他音节数的典故词语未见于研究语料中。

来源于今文《尚书》的典故词语没有单纯词,全部为合成词和熟语。在本研究语料中,以联合式合成词的数量最多,这些典故词一般通过直接提取典源中的字词结合形成,如“遏密”“包贡”“步伐”“熊罴”“毕雨箕风”“都俞吁咈”等,共有29个。其次,是偏正式和支配式,分别有23和22个,双音节词仍占多数,偏正式如“三千”“金滕功”“桑雉之戒”;支配式如“贡篚”“教胄”“建家”等。主谓式有19个,其中四音节的就占了一半以上的数量,如“凤凰来仪”“八音遏密”等。最少的是补充式,仅5个,如“誓牧”和“作洛”,中间都省略了介词“于”。附加式的典故词未见于今文《尚书》中。

典故词语来源于文献典籍,其意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回顾以往研究,皆对专书中的典故词语关照较少。下面将对今文《尚书》典故词语的词语意义与典源的联系程度和意义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二、意义与典源的关系

典故词语的形式脱胎于典源,其意义也由典源中提取而来。但是,词语不同,情况不同,其间的联系程度也略有差异。唐子恒在《汉语典故词语散论》中,根据“紧密程度”的大小将典源与词语意义的关系大致分为“联系密切”,“有一定的距离”以及“基本无关”三类(1)。而今文《尚书》中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其语料的经典性和文本的确定性,其中的典故词语意义与典源的联系程度比较紧密。也就是说,典故词语的意义就是典源中提取概括出来的意义,与典源的脱离性较小,这种情况占95%以上。而剩下的个别词语基本脱离典源,后人凭借字面理解,形成了与典源完全无关的意义。这种情况的典故词语有三個,分别是“明若观火”“卿月”“都俞吁咈”。

(一)紧密型

【邦伯】 出自《召诰》:“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

“邦伯”,本指臣属于殷王朝的、占有领土与人民的奴隶主,后引申为一方诸侯之长,如刺史、知州等地方长官。见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

【金滕功】 出自《金滕》:“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

“金滕”,本指用金质的材料把箱子捆扎缄封,用来存放秘密文件。在此篇中,周公旦把请求先王让自身代替周武王死的祝册放在其中,后避居东方。这封祝册被周成王发现后,成王感动于周公旦的行为,将其接回故土。后以此为忠心事君之典。见三国魏曹植《怨歌行》:“周公佐成王,金滕功不刊。”

【复子明辟】 出自《洛诰》:“周公拜手稽手曰:‘朕复子明辟。”

后以此指还政或者让位。《后汉书·桓帝纪》:“远揽复子明辟之义,近慕先姑归授之法,及今令辰,皇帝称制。”见唐刘肃《大唐新语·匡赞》:“今圣躬不康,神器无主,陛下宜复子明辟,以顺亿兆神祇之心。”

【诘戎治兵】 出自《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

“诘”,治也。后以此谓整治军事。见明张居正《与操江宋阳山书》:“天下之事,以为无足虑,则必有大可虑者,故古人诘戎治兵,当太平之世,尤兢兢然。”

(二)无关型

【明若观火】 出自《盘庚》:“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

“观”,读如《周礼》“司爟”之“爟”。郑注云:“燕俗名汤熟为爟。”据此,“观火”即“爟火”,也就是热火(江声、王鸣盛、段玉裁、孙星衍等主此说)。此句大意为:“我本来有着有炽热的火一样的威严,但还处在烟雾弥漫的情况下,没有照射出来,哪里想到因此酿成了你们的放纵。”(2)938后用来形容观察事物十分清楚明白。见唐陆贽《奉天前所答奏未施行状》:“善恶从类,端如贯珠;成败象行,明若观火。”这一后世人们使用的意义与典源中的意义已经没有关联了。

【卿月】 出自《洪范》:“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

“卿士”,在《左传》中也出现了,如“郑武功庄公为平王卿士”。杜预注为“王卿之执政者”,这里指为周王朝执掌国政的最高级的官员。这句话意为:“君王、卿士、师尹相统率的关系,正像岁、月、日的相隶属关系一样”。“卿士惟月”指“卿士的职位好比月份”,“王”、“师尹”的职位好比年和日,三者自然有序不发生错乱。但是,后代以“卿月”指称美丽的月亮,如唐岑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惟馀卿月在,留向杜陵悬。”这里全部依据字面理解了,与原来典源中表示的意义无关。

三、语义发展变化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自然也要随之而变化,典故词语更不例外。其中,语义的变化不仅包括表示客观事物、现象和关系的词汇意义的发展变化,也包括表示某种倾向和情调的色彩意义的变化。

(一)词汇意义的变化

社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这些因素会造成词汇意义的变化。典故词语意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

扩大是指典故词语意义所表示的范围变大了,由原来表示的种概念扩展成为表示类的概念。

【伻图】 出自《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

此谓遣人绘图。后意义扩大变为“规划”。如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建康创建府治,石林委府僚伻图再三,不叶意。”

【三千】 出自《吕刑》:“五刑之属三千。”

本义是指当时的刑罚条目繁琐复杂,多达三千条。后用“三千”指代古代所有的刑罚。见《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最,三千所不过。”

【步伐】 出自《牧誓》:“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最初以此指军队操练时脚步的大小和快慢,后泛指行走的样子。如曹禺《雷雨》:“鲁贵很老练地走着,自以为是阔步当差的步伐,进了书房门。”

【鸟火】 出自《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鸟”,指南方朱鸟七宿;“火”,指东方苍龙七宿,后以“鸟火”泛指时序变迁的日月星辰。如清顾炎武《尧庙》:“鸟火频推革,山龙竟弃捐。”

2.缩小

缩小是指典故词语意义所表示的范围缩小了,其内涵也变得更加具体了。本文研究的语料中仅有一例。

【随阳雁】 出自《禹贡》:“彭蠡既潴,阳鸟攸居。”

最初指一类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天飞往北方,后来单独指称大雁。见唐李治《送闫伯均罔江州》诗:“唯有随阳雁,年年来去飞。”也可以称“阳鸟”“阳雁”。见宋梅尧臣《寄送谢师厚馀姚宰》诗:“君南我赴北,日见阳雁渡。”这是词汇意义发生了从类概念具体到种概念的变化。

3.轉移

转移是指典故词语的意义范围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其表示的概念变更了。

【卿月】 出自《洪范》:“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

前文在分析“典源义与典故词语意义的关系”一节中已有提及,“卿士惟月”最初是指“卿士的职位好比月份”,然而后代以“卿月”指称美丽的月亮。如唐岑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惟馀卿月在,留向杜陵悬。”其表示的概念完全变了,与最初的意义没有关联。

同理以推,意义与典源无关的“明若观火”“都俞吁咈”也发生了意义的转移。

【都俞吁咈】 出自《皋陶谟》:“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见《尧典》:“帝曰:‘吁,咈哉!”

此四字均为叹词,以为可,则曰“都”“俞”;以为否,则曰“吁”“咈”。最初时,形容君臣论政问答,融洽无间;引申为君王的旨意,又表示不以为然。见唐李商隐《井泥四十韵》:“禹竟代舜立,其父吁咈哉!”这是根据字面上部分字词的意思断章取义,理解成了与典源相反的意义。

(二)色彩意义的变化

今文《尚书》中主要记录的是上古时期的诰语、誓词、君臣之间的谈话记录等,因此以其为典源的大部分典故词语是褒义词,并带有庄重、正式的色彩意义,如“光表”“凤凰来仪”“和衷共济”“明目达聪”“辟四门聪”等,其中也有少部分词语从典源中脱胎,当固定了形式和意义后,在使用中增加了贬斥的色彩意义。

【称戈】 出自《牧誓》:“称尔戈,比尔干,予其誓。”

“称戈”即“举其戈”,意思是“举起‘戈这个兵器”,后用以指动用武力,发动战争。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燕王称戈篡位,屠戮忠良。”“称戈”在典源中是中性词,只是描述武王的指令,让手下的战士举起手中的戈矛听他训话。然而,在纪昀的引用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燕王篡位一事是带有贬义态度的,因此“称戈”在使用中增加了贬义色彩。又如,清赵慎畛《榆巢杂识》:“三桂独称宿将,列重镇于西南,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称戈抗命,进薄衡湘,与官军相拒于常德。”后世文献中引用“称戈”,不仅单纯指发动战争,而且带有与当朝政权对抗的含义,这个含义也是从典源中“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历史事件中引申出来的。

【鲧死羽】 出自《皋陶谟》:“亟鲧于羽山。”

本指将鲧流放到羽山,后以此喻指罪臣被处死。如唐韩愈《永贞行》:“膺图受禅登明堂,共流幽州鲧死羽。”鲧是帝尧时期的大臣,他脾气忿戾,常常逆天行事,伤害自己的同族,且治水九年也没有收到成效,因此被流放至羽山直到死去。后来也用其变式“羽渊魄”指罪人或者罪臣,含有贬义的色彩。如宋苏轼《用旧韵送音元翰》:“初囚羽渊魄,尽返湘江魂。”

【牝鸡司晨】 出自《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这句话意思是“母鸡不应该在早上打鸣,如果母鸡在早上打鸣,这个家就要破败了”。其实暗指殷王纣听信女人的话。孔传:“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权则国亡。”旧时贬喻女性掌权。有“牝鸡晨鸣”“牝鸡牡鸣”“牝鸡司旦”“牝朝”“牝晨”等变体形式。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助祸也。”又如,《隋书·高劢传》:“数年以来,荒悖滋甚,牝鸡司旦,昵近奸回。”由于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女性掌权通常被视为违反常规的现象,所以此典故词语在使用中的贬义色彩增强了。

【顽父嚚母】 出自《尧典》:“父顽,母嚚,象傲。”

后以此为愚顽暴虐的家长之典,也简称“顽嚚”,泛指虚妄奸诈的人。如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奸心兴桀黠,凶丑比顽嚚。”又见《宋书》:“学生多顽嚚,因风放火,焚房百余间。”《左传》:“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不难看出,上述句子中所描述的人皆凶丑、奸邪,因此“顽嚚”也带上了“使人厌恶”的贬义色彩。

【作威作福】 出自《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威作福玉食。”

此本指国君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指握有生杀予夺大权。见于三国魏曹丕《与夏侯尚诏》:“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亦指滥用权威、独断专横。又见《汉书·王商传》:“窃见丞相商作威作福,从外制中,取必于上”。“作威作福”最初指国君一人享有赏罚的权力,任何人不得僭越,然而在后世的使用中卻引申出了独断专行、权力滥用的意义,且不单单指国君的行为,也可指称处在重要地位的大臣等。由此,该典故词语由中性义变为贬义。

“称戈”“鲧死羽”“作威作福”等词语的色彩意义变化,是由于不同时代人的观念意识、叙事角度的变化。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当朝史官记录的笔下自然不会带有贬义色彩,反而有伸张正义、替天行道的意味。然而,其典源毕竟带有反抗政权的含义,因此后代人们尤其是被反抗方在使用“称戈”时,行文中就带上了贬义的色彩。“作威作福”由中性的色彩意义变为贬义,则是由于人们对典故词语理解的偏误,造成其意义变化,而引起色彩意义和使用语境的变化。

四、结语

典故词语广泛存在于汉语语言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的典故词语来源于今文《尚书》,从其使用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在现代社会中大多已经消亡,只保留在古籍文献里的,如“卜食”“绍衣”“天工人代”等。由于这些词语所指称的客观现象比较古老,在当今社会中不复存在,因此难以保留在现代语言中。(二)现代社会中仍然较为常用有的,如“偏颇”“股肱”“凤凰来仪”“牝鸡司晨”“日理万机”等。大概是由于其构词理据相比其他典故词语来讲更加明显,比较容易从字面上领会词义,因此通用程度较高。(三)还有个别词语,虽然也活跃于现代语言中,却在使用中与典源的关联渐行渐远,甚至有脱离典源的倾向。如“和衷共济”,最初指君臣同心协力,但现在已经没有了君臣之别,讲求人人平等,因此施事对象可以是任何群体。老舍在《赵子曰》中写道:“遇到国家、社会、学校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的讨论救济的方法”。该典故词语用于此处,是国家社会制度改变引起的词义所表示的概念主体的扩大。类似情况的还有“作威作福”“风马牛不相及”,等。

语言是动态发展的。今文《尚书》成书于至少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以其为典源的典故词语能够流传到现在,有些词语必然在形式和意义上发生了改变。研究这些典故词语的来源、最初含义和意义变化过程,有助于了解组成典故词语的词素义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而补充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对一些现在仍然常用的典故词语的意义进行溯源,在工具书中规范其使用范围,必要时标明色彩意义,更有助于引导语言使用者正确理解和使用典故词语,避免过多“去典故化”的、仅从字面理解词语意义的现象出现,以便更好地传承古代典籍中的文化蕴味。

[注释]

(1)唐子恒.汉语典故词语散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8.

(2)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参考文献]

[1]唐子恒.汉语典故词语散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8:128-143.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65.

[3]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赵应铎.国典故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钱宗武.今文尚书词汇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186.

[责任编辑]李献英

The Semantic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s of

Allusion Words Derived from Jinwen Shangshu

WANG Yanwen

(School of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0,China)

Abstract:In 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Allusion word, A total of 98 allusion words are derived from Jinwen Shangshu.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s have close and irrelev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d sourc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allusion word meaning of Jinwen Shangshu in this text would expand, shrink, shift and change color meaning. It is helpful to stud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in the ancient books, to make up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use of ancient allusion words and language teaching today.

Keywords:Jinwen Shangshu;Allusion word;Meaning

猜你喜欢

尚书语义变化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北魏四部尚书释疑*
谦虚
自大的马谡
这五年的变化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蒲松龄戏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