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8-09-10孙玲商敏红陆渊章
孙玲 商敏红 陆渊章
摘 要: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提出校企双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全程介入,建立寓赛于教等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政行企校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打通专业群内相近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研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接电子信息行业和技术标准,培养满足新技术发展要求的卓越技能型人才,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176-03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 double subjects, through the demand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 newl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competition and diversified education combine by the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promot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participation, interac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operation. Within the group of similar subjects and the basis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established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mechanism i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departments disciplines and the major cross training. In the "Internet +" era background, according the standard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technical, cultivated excellent skilled talents which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 of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adapt the high talents demand of "made in China 2025".
Keywords: internet +; alternation of working and studying; school enterprise dual subjects;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是校企深度合作,要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就必须探索出一个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视为重点,如何制定“互联网+”战略和行动计划进行校企合作,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舉措。只有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校企业合作模式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在《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紧迫任务来抓,只有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下,才能真正意义做到“校企双主体”,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一、研究与实践“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双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及地区电子企业集群效应,加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与深度,深化与知名企业之间长期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培养稳定的、批量的、订单式的定向班培养。其次还需要积极引进更多的知名企业专家,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建设、科研课题开发等工作,选派专业教师前往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逐步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与百科融创科技有限公司、豪帮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无线传感系统设计、SMT生产基地的初步建设及教师培训,与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强强联合,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更加衔接配套,与企业互融互通执行“五进”机制,产业要求进专业,兼职教师进团队,典型项目进教材,先进设备进基地,优秀文化进校园等,企业直接参与到协同育人教育机制中,深入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通过完善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培养机制,随行业发展,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等,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贯通校企,全面体现于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研究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政行企校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打通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选修课、学分互换等形式让学生学习跨专业课程,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如在我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专业中对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学生开展跨专业课程学习,起到取长补短,由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研究与实践“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开展对电子信息行业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构建了以企业电子产品、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主要载体的“能力主线、项目递进、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并以企业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规范和标准,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根据项目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特点,与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编写有特色的项目化教材,推进企业工程项目引领的课程体系改革。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背景,多信息多渠道多方式地接触到企业最先进的技术,打造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通过翻转课堂,手机APP互动,现场直播企业解决工程难题等,体现与时俱进的全方位身临其境,让学生能在课堂里就能与企业工程师学艺,真正体现现代学徒制的优越性。
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平台进行数字化、远程化建设,打造满足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项信息化平台,推进专业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课等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性学习,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方式和风格,教师则协作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完成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运用、传播知识与总结知识的兴趣,建成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专业核心课程全覆盖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拓展“互联网+”的课堂空间,努力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三、研究与实践“互联网+”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体系建设
专业将以“电子信息创新创业中心”为平台,构建高水平集“教学、生产、职业培养、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构建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实验班、电子制作社团、项目工作室,创新实验室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资源,考虑后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构建平台-子平台模式,建设1个平台“电子信息技术实训综合服务平台”,包括“基础技能实训子平台”、“智能产品开发实训子平台”、“无线传感实训子平台”、“嵌入式系统实训子平台”、“创新创业中心”5个子平台。
通过引企入校,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合作平台,并将企业工程项目、行业标准嵌入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对接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校企合作平台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校企三方共赢。
四、內培外引,打造“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创新型双师混编教学团队
本专业通过境外培训、学历教育、国内外学术交流、工程实践,与企业紧密合作等途径,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工作过程知识水平和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知识水平。每年安排教师下企业专业实践,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同时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建设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教师企业备课制度”、“专兼教师‘一对一结对制度”等,由校企双带头人引领,双师为主体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工学实践能力大大提升,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助推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获评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
五、“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之处
1. 该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卓越型、创新型、技师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中以企业工程项目课程引领,将企业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并整合校内不同专业资源,运用“互联网+”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在理论、操作水平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成才率。
2. 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项目教学整合。同时,抓住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这个关键,强化课程及信息资源的软件建设,建设了多种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满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远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数字模块设计来整合教育优势,创建高技能人才、高创意人才脱颖而出的孵化基地。
3. 在理论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中厂、厂中校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即零距离接触行业产品和标准,通过专业团队成员在企业工程开发的项目积累,通过资深导师引领,学生积极融入项目开发,提升学生在某个特定学科方向上的发展深度和广度,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即能无缝对接行业企业。
4. 将技能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方位互融互补,构建寓赛于教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倒逼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研能力,以适应技能竞赛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六、创新培养模式下的阶段性成果
自十二五以来,已进行了为期多年的“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电子信息及通信企业合作共建中兴学院、华润微电子学院,校企合作共建“中兴订单班”,同时电子工艺实训室、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室、SMT生产性实训室等多个校中厂、同时在中兴通信、华润微电子、海力士-意法半导体、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等10多家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建立了“校中厂”和实习基地,近年来在专业师资培育、学生培养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专业团队教师近五年以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包括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完成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多项,出版省级、国家级精品和规划教材和校企合作教材11部,其中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本,建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实结合教学资源库4项,校企共建了4门省市级开放性精品课程。同时专业团队利用自身较强的项目开发能力,五年来完成了纵横向课题及企业课题8项,到帐金额达100余万元。
本专业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获得2018年、2017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芯片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二等奖。获得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第一名,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江苏一等奖,全国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华东赛区一等奖,全国电子设备装接工技能竞赛三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比赛三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7项,省市级奖项15项。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6项,发表论文3篇。
七、结束语
通过麦可思(Mycos)第三方公司对近三届毕业生进行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以及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麦可思第三方公司近年来调查数据显示,本专业学生就业率、就业薪资明显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就业竞争力逐年提升。本专业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前沿技术、整合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嵌入企业认证项目课程,在教师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技能竞赛、订单/定向培养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同类院校产生辐射作用,并为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及创新意识、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基于企业工程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创新班)专业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21-24.
[2]林琨智,姜洪文,陈立波,等.“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2):26-31.
[3]张宁新,张荣胜,崔琪,等.“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2):26-31.
[4]曹礼静.政行企校协同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人才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39-43.
[5]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60.
[6]殷利華,刘志兵.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成人教育,2011(06):126-128.
[7]汪先锋.浅谈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广科杜壹外贸实战中心”教学企业建设为例[J].高教学刊,2016(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