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野下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8-09-10王浩宇任晓耕吴义民陈福祥
王浩宇 任晓耕 吴义民 陈福祥
摘 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找到“契合点”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建环专业的《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认识等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空调冷热源技术;教学改革;工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130-03
Abstract: Integrating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al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finding matching points is the most core, most critical and most difficult part to solve. Taking the Air Conditioning Cooling and Heat Source Technology cours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Keywords: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r conditioning cooling and heat source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engineering thinking
习近平总书记在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和集中阐述。
对于工科专业,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空调冷热源技术》 为例,如何确定课程的德育目标?怎样才能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融合?通过何种有效方法来实现?德育的教学成果如何体现?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改革,促进教学目标、教学要素与教学过程相互耦合,构建《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模式[2]。
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空调冷热源技术》作为建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进行建筑冷热源选择和热工计算的能力,以及建筑冷热源机房工艺的设计能力[3-6],培养的学生应掌握建筑环境调控与能源利用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方法。建筑能耗中暖通空调能耗约占其一半左右[7,8],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人 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能源及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报告中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第二个百年目标两个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9]。
在建筑节能与环境问题的助推下,建筑冷热源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0],《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也需要与之契合,将“绿色生态”与“节能环保”的核心思想贯穿整个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11]”,并以身作则“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12]”,并用所学知识“实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13]”。
二、建设“绿色+生态+人文+创新”为导向的工程思维模式
针对《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的设计,必须遵循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确定“契合点”,建立两者的“契合关系”。这需要在《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内容当中找准“契合点”,建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契合关系”。笔者认为对于工程类的专业课程,不适宜在所有授课章节中全部加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宜针对一些具体章节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其次,突出重点、深入教育。要在授課重点章节上下足功夫,通过列举一些工程实际案例,“深刻且深入”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注重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保证思政效果明显。基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课的特点,具体制定与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和规划[14]。
(一)结合“课程思政”的新教学目标
原来的《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立足于学生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以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15]。现在核心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将绿色思维、生态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的“工程思维”融入教学目标当中,建设成为具有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由单一的知识掌握与运用扩展到内生情感态度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新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思政”的工程思维框架图,如图1所示。
(二)结合“课程思政”的新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
《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并将工程思维融入其中,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二次开发。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举例,如表1所示。
三、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想”的认知
首先,作为专业教师,首先需要提升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如果对“课程思政”存有误解或理解的深度广度不够,则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很难讲好课。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在专业授课过程中加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和内容,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16]。其次,要激发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热情,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要通过开展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研讨会、思政专家听课及反馈意见、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等,帮助专业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对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17]。因为只有专业课教师全面认识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逐渐形成与课程结合的内在思政需求,将专业课程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18]。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并找到“契合点”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建环专业《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为例,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进行了思考,提出结合“课程思政”的《空调冷热源技术》的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并需要专业课教师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2]王永友.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科学思维教学模式的实践考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1):81-87.
[3]郑爱平,曹立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框架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52-54.
[4]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5]付祥钊,邓晓梅,孙婵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16-21.
[6]陆亚俊,马世君,王威.建筑冷热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吕东彦,龚光彩.太阳能与热泵技术应用在暖通空调中的进展[J].节能技术,2006,24(6):491-496.
[8]唐易达,唐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5(28):19-20.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課程思政的探讨[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8(3):64-69.
[11]秦国伟,李铁铮.绿色化引领“五化协同”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意蕴[J].甘肃社会科学,2016(4):65-69.
[12]沈晓悦,赵雪莱,刘文佳,等.推动我国消费绿色转型的政策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12-15.
[13]逯元堂,马春晖,赵云皓,等.以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助力绿色化:形势、思路与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15,41(5):60-66.
[14]屈陆,彭晓琳.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3):75-79.
[15]白逸仙,柳长安,艾欣,等.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基于十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53-62.
[16]张凤宝,夏淑倩,李寿生.问“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开展化工类专业新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4-17.
[17]葛红梅.反思和对话:唤醒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J].现代教育科学,2018(6):51-55.
[18]李玉林,彭亮,陈汉能.高校师德建设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及实现路径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