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
2018-09-10韦武超
[摘 要]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实施,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享受到了国家很多实惠,不少群众摆脱了贫困,但是由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精准扶贫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实践困境。文章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精准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2-0093-04
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现状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部,全区现有总人口5500多万人,区内生活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左右。国家对广西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多年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收入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根据广西扶贫信息系统网(http://www.gxfp.gov.cn)的统计数据,至2017年年底,全区还有246万贫困人口(2016年有5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贫困人口都是生活在山区;按贫困户属性分,一般贫困户占42.8%,低保贫困户占37.4%,五保贫困户占1.9%;按劳动能力分,普通劳动力占31.9%,技能劳动力占0.2%,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占27.6%。近年来,广西根据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目标要求,将扶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自2016年以来广西已实现25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但是由于广西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剩下的240多万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难度大。
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复杂
广西大部分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都生活在山区,村屯之间很分散,相隔很远,有些10多户一个屯,并且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多路不通,与外界联系不便,加上干旱缺水、自然资源匮乏,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耕地少,土地貧瘠,作物产量低,收成的作物仅能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加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产出的农产品难以运出进行销售,导致贫困人口很难单靠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摆脱贫困。
(二)贫困农户的思想保守
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广西少数民族群众被一座座大山和河流隔离在外界联系之外,形成了自然封闭的原生态状态,贫困人口的思想也变得守旧。一是存在封闭保守的思想,“万事不求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不愿意外出务工或者去外地寻找工作机会;二是小富即安,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饭吃、有衣穿就是生活中最大的满足,缺乏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三是消费观念方面,有的贫苦户累积观念不强,不注重扩大再生产,容易把扶贫款项花光。
(三)贫困农户生产方式落后
在广西边远的山区,由于耕地少,加上耕作方式原始粗放,农业生产长期处于“烧荒垦地状态”;另外,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就以单一的玉米或者水稻种植为主,除了粮食外,几乎没有种植别的经济作物,也缺少养殖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孩子上学、吃穿住行等支出主要靠卖粮食,但是粮食产量有限,还有些山区虽然有土地,但是以低价(每亩15元/年)承包给老板种植桉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贫困加剧。
(四)贫困农户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
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代人因为贫困,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在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中,大部分是文盲或者半文盲;20~40岁之间的中青年群众,大部分也仅仅是接受了初中教育,教育程度稍微高点的青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因此,在留守的人群中,普遍对新事物、新的生产种植技术和发家致富的方法接受程度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已经成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最主要原因。
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现状
1.至2017年,全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11416个村实施扶贫项目21319个,覆盖贫困户32.3万户、贫困人口116.2万人。其中,种养加项目8690个,光伏项目2406个,旅游项目849个,电商项目746个,其他项目2128个。
2.在贫困地区重点实施了“五大增收脱贫工程”
第一、特色种养加增收工程,集中培植菠萝、柑橘、荔枝、香蕉、食用菌、牛羊业等特色农牧主导产业,已开工特色种养加项目2690个,带动8453户贫困户,225426人增收。
第二、转移就业增收工程,打造农村“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就业模式,在贫困地区建立“扶贫车间”3232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73599人就业,精准培训农村贫困人口21205人,转移就业26677人。
第三、光伏增收工程,国家能源局批复的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规模10000兆瓦,带动贫困户43977户;322个村级电站,建设规模171.7兆瓦,带动贫困户8340户。
第四、电商增收工程,培育3220个电商扶贫示范村(企业),建设287个镇级电商服务站,2720余个村开展电商业务。
第五、全域乡村旅游增收工程,着力实施旅游扶贫八大计划,依托景区景点、大企业、大项目、合作社等,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21682户,263028人(以上数据均来自广西扶贫信息系统网,http://www.gxfp.gov.cn/)。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
1.贫困底数不精准。在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过程中,贫困户中仍存在“该进的人没进,不该进的人却进了”的现象,贫困户识别中存在漏户漏人现象,虽然每年开展了动态识别,但还是没有完全做到应纳尽纳的实际情况。贫困对象退出不及时,一些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仍然想着继续享受扶贫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
2.扶贫措施不强,有些扶贫项目调查论证不充分,没有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市场前景等进行精准选择,导致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收益不稳定。有的项目管理不够规范,没有与贫困户签订合同、协议等,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有的项目带动能力弱,实际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
3.内生动力激发不足,有的项目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存在代办包办现象,有些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过度依赖帮扶政策,有些贫困户对“脱贫不脱政策”信心不足,担心脱贫后不再享受扶持而不愿脱贫。
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
(一)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治贫先治愚,文化水平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首要制约因素。对此,一是抓好基层教育,通过“希望工程”等,让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全覆盖,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家庭特别贫困的孩子,一定要实行特殊通道,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得起学。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对于上职业学校和普通高职的学生,大力推行免学费、免书本费、补基本生活费的政策,教学内容要切合当地实际,让他们毕业就能就业。三是抓好各种技术的培训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群众,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新技术的培训力度,让这些新技术、新方法能够在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夯实摆脱贫困的技术基础。
(二)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无论借助何方外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充分发挥文化扶贫作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想办法解决贫困群众的心气问题,让其心里痒痒、有冲动,把发展的主动权、选择权交给他们,变“获得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决不能养懒汉、搞福利主义,坚决杜绝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注重提升群众真正需要的技能培训,提升项目吸引力和带动力。有些集体扶贫项目带来的收益,可通过设置劳动岗位、公益岗位,让贫困户通过劳动参与获得报酬,切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三)重点加强产业扶贫
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是骨架、资金是血液,骨骼强壮、血液畅通,脱贫才有依托。在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人口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切实为贫困户量身打造适合的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经验做法,大力发展产業,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增收脱贫。
1.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交通。“要想富、先修路”,通过政府投入、企业融资、群众捐助等形式,让每一个贫困的山寨都通上水泥路,与外界交通更加便利。
2.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思路,支持扶贫重点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林果、蔬菜、特色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形式,成方连片发展特色产业,把单家独户的小经营变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大生产,切实让贫困农民抱起团来脱贫致富。
3.发展电商扶贫。加强电商产业园区等平台载体建设和仓储物流服务配套,充分发挥电商、网商、网店、微店的带动作用。加大电商培训和示范推广力度,扩大覆盖面,真正把“互联网+”落实到脱贫攻坚上。
4.发展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是典型的富民产业,也是扶贫脱贫的生力军。充分挖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引导贫困农户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注重搞好房屋整治、垃圾处理、道路硬化、改厨改厕、供水供电和停车场等,重点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扶贫村,切实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四)加大政策保障兜底力度
1.聚焦重点群体,广西少数民族地区60岁以上贫困老年人占扶贫总数的50%左右,残疾贫困人口占17.7%,患长期慢性病的占33.9%(数据来自广西民政信息系统),这是扶贫重点群体。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致贫的突出问题,帮助这些重点群体尽快摆脱贫困。比如,对贫困老年人,可以采取一些实物化的供给办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2.聚焦难点问题,脱贫不容易,巩固成果更难。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一些脱贫的成果不稳定,已经脱贫的可能返贫,一些非贫困人口也有可能出现贫困。对新增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贫困人口,应进一步分类查明贫困原因,因户因人施策,落实好“三保障”和结对帮扶措施,精准帮助主动脱贫。出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暂行办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暂行办法》,解决好“三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最大限度降低贫困人员自付医疗费用。
(五)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在做好脱贫攻坚的同时,把建立健全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摆上重要位置,使贫困人口在稳定脱贫基础上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1.统筹发展机制。要发挥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把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产权改革、新型城镇化、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结合起来,一起谋划、统筹推进。尤其要突出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千方百计促进产业发展,以扶贫促发展,以发展带脱贫。
2.共建共享机制。在积极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贫困群众和广大农民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分享发展成果。
3.内外联动机制。要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搞好各个层面的扶贫协作和结对帮扶,把内源发展与外力帮扶结合起来,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4.市场引导机制。在发挥政府主导、统筹政策资源作用的同时,让市场参与扶贫、引导生产、推动发展,用市场机制调节扶贫脱贫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5.组织保障机制。把脱贫攻坚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村级班子、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作用,形成脱贫攻坚的坚强保障。另外,各级投入了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形成了大量扶贫资产,要围绕如何将其滚动使用、长期发挥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扶贫资金持续积累、持续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较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产业扶持困难多,需要精准定位、精准管理、精准扶持、精准施策,突出针对性、精准性,建立科学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扶贫项目,精准帮扶,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通过一系列科学、可行的政策和制度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全面奔向小康。
[参考文献]
[1]雷璨,王璐,张兆含.浅谈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现状及影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为例[J].才智,2014(21).
[2]杜聪聪.广西贫困人口现状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7).
[3]叶开杏.广西农村贫困测度及扶贫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4]潘欣.广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经济,2017(6).
[5]武付华.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分析——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福建农业, 2015(6).
[作者简介]韦武超(1977—),男,广西桂平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信息教育。
[责任编辑 吾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