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2018-09-10甘毛文
[摘 要]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开启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新动能——民族文化旅游。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将民族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潜力评级分类,划定开发和保护的重点区域,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工程,为民族地区贫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坚持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倾力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乡村建设、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的各方面,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全域推进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建设。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2-0071-06
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国发〔2016〕64号)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要“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依托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与体验活动等乡村文化旅游①”的重大安排,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开启了未来可持续发展发展新动能——民族文化旅游。广西的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民居建筑、生活习俗、节庆、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烹调技术等方面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展现了独具个性魅力的民族风情画卷,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资源。进一步发掘和利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丰富广西特色旅游产品市场,促进广西全域旅游业发展,实现广西旅游强区建设的目标。
一、广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及特色
(一)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1. 原生态民族文化
广西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指保持原貌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体现在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广西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1)生产方式独特。有代表性的是京族传统的渔猎方式和龙胜壮、瑶族“耕山”种稻的方式。京族人面海而居,以浅海拉网和杂渔业为主要生存方式,不仅有拉网、塞网、渔箔、 刺网等,还有针对性很强的鲨鱼渔捞、南虾捞、海蜇捞、鲎捞、墨鱼渔捞等捕捞方式。其使用的捕捞工具,制作之精巧、分工之精细突显京族捕捞民俗文化的个性魅力。适合浅海捕捞作业的京族踩高跷捕捞鱼虾的渔猎方式业已成为京族三岛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龙胜的壮、瑶族人民,居住在大山深处,面临可耕土地少的生存压力,强烈生存的欲望以及稻作的魅力驱使他们向高山要粮,开山筑梗,沿山修筑梯田,耕山种稻。历经600多年的开垦,形成了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的梯田文化景观,展现了山地民族向大山求生存的意志和智慧。(2)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体现了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审美意识, 既是生活劳作的日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如“黑衣壮”妇女的服饰,分上、中、下三层,上衣较短,向右斜直开襟,中层为黑叠裙,下边为长裤子。“白裤瑶”妇女夏天穿的上衣仅仅是一前一后两块布很随意的搭在肩上,有“两片瑶”之称。京族服饰的轻柔飘逸、流畅奔放,是以海水、海浪的动感和流畅的美感物化而成。(3)饮食养生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都积累了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并生产、开发出了一大批系列的养生食品、保健品和药品:一是富有东兰、巴马、凤山地区特色的绿色养生食品:火麻油、香猪、龙骨花、墨米等;二是名贵中药材:金银花、两面针、板蓝根;三是当地百姓喜爱的食品和饮食习俗,如壮族的五色糯米饭和艾叶糍粑、瑶族的打油茶、侗族的百家宴、京族的鲶汁(鱼露)等。(4)生活习俗原生态。广西少数民族有各自特色鲜明的迎宾、婚恋、祭祀等生活习俗,如大瑶山的瑶族鸣枪迎宾送客、侗族打油茶迎客、苗族和侗族“拦路酒”迎宾、壮族的红糖定聘和头更哭嫁、巴马瑶族的补粮延寿等。
2. 民族民居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适应广西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注重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保留至今有代表性的民居模式有:(1)壮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科学性突显。壮族先民在青山绿水之间建起一栋栋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存放农具,这种建筑结构适合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以及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坡地。(2)苗族的传统民居吊脚楼,生态性明显。苗族人家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楼上住人, 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3)侗族风雨桥和鼓楼,突显传统建筑美学。三江的程阳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典型代表,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已成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4)京族的哈亭,唯美壮丽,既是京族人供奉神祗的地方,也是京族哈节的活动场所。
3. 民族节庆文化
广西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保留至今的少数民族旅游节庆活动就有35个。较出名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节、侗族的花炮节、仡佬族的吃新节、毛南族的分龙节、京族的哈节等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壮族歌圩节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还有广西京族的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最能体现京族风情,包含京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民族心理等。
4.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芦笙踩堂、抢花炮、打陀螺、赛龙舟、打竹球、跳竹杠、斗马、多耶、抛绣球、打铜鼓、舞狮子、板鞋舞、上刀山、下火海②等。这些体育活动有直接表现生产劳动的,有反映军事武技的,有纪念祖先的,有庆贺丰收的,有宗教祭祀的,有娱乐健身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已成为很多旅游景区景点游客参与的互动性项目,是民族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
5. 民族工藝品
广西的民族工艺品种类繁多,很多已经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如壮族的壮锦色彩斑斓、手工精细、图案丰富、立体感强,明代万历年间曾被列为贡品。铜鼓是广西多民族的文化符号,鼓面饰以太阳纹、雷纹、青蛙、飞鹭,鼓身的羽人舞姿、龙舟竞渡等,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广西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也是广西的典型民族符号。另外还有壮族的绣球、毛南族的花竹帽、侗族和瑶族的刺绣等,各具特色,工艺精湛。
(二)分布广阔,相对集中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相对应。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区各地,在广西109个县(市、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县就有48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阔,呈“大分散,小聚集”的状况(如下页表1 所示)。值得大力开发的相对集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红水河流域、左右江地区和中越边境一带。
表1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简表③
(三)品质高尚、内涵丰富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品味高、内涵丰富。广西有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代表性和唯一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如下。1.花山壁画。反映壮族骆越先民生产生活、精神追求、审美表达的花山壁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的典型代表,其艺术价值之高、历史价值之突出世所罕见,是中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遗产,2016年7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1],提升了广西民族文化的层次。2.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1982年被确定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3.被称为“挂在天边的风景”的世界奇观龙胜龙脊梯田是瑶族和壮族人民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历史符号。4.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的长寿民俗极具保健、疗养和长寿研究价值。5.流传于桂林市恭城县观音乡水滨村一带有千年历史的瑶族吹笙挞鼓舞,是瑶族人用于祭祀祖先一种仪式,以舞蹈表述瑶族祖先的功德与生平,2008年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④。此外,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特色浓郁,可归纳为“唱、跳、吹、斗、踩”五大特色。
二、广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不足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力度不够
民族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盲目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目前,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存在如下问题。1.古朴的民族村寨由于没有统一的保护与开发规划,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断损毁甚至湮灭局面。一些已经开发的民族村寨商业化过度,游客无不感叹“看得见山、看得见水、就是记不住乡愁”。2.民族自信心不强。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习俗、民族文化不甚了解,除了重大节日或游客的要求外,广西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基本上不穿民族服装。3.民族文化传承者后继乏人。由于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不力,加上少数民族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习传承民族文化,致使从事民族文化产业的人才缺乏。如被誉为“天籁之音”和“来自天堂的和声”的侗族大歌,面临着后继乏人、歌手断层的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此外,桂林恭城瑶族吹笙挞鼓舞也同样面临失传的境况。4.民族手工业技艺面临失传。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瑰宝——壮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宾市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忻城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2]。由于壮锦实用价值不高、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手工的壮锦产品很难当作日用消费品,其意义只能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来为人所接受,这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大都靠口传身授,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3]。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不足
廣西少数民族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资源的整体开发还不够,很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养在深闺”。像仫佬族、毛南族这些广西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京族、黑衣壮、白裤瑶等独特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也只是处于简单的初级阶段。已开发的民族文化还是一些简单的表演、参观等形式,民族文化旅游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不高,结构比较单一,还不能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精品不多
目前,广西的A级景区中以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景区数量还比较少,在全区353家A级景区中,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只有15家左右,包括广西民族博物馆、三江程阳侗族八寨景区、桂林刘三姐大观园景区、宜州刘三姐故里旅游区等。广西5家5A级景区都不是民族文化旅游景区[4]。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大幅提升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道路级别低,交通可进入性不强,宾馆酒店等接待设施档次不高。由于远离中心城市,这些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交通主干道进入景区道路较差的现状,如金秀圣堂山等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开发也有一定时间,但从县内二级公路进入景区的公路和景区内的游道都非常差,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宾馆饭店也是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数量少,二是档次低,三是服务不够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同样严重不足,交通导向系统、景区标识牌、停车场、厕所、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不但数量少,也不够规范,急需完善和全面提升。
三、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路径
(一)顶层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一是编制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强化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主导作用,制定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着力解决事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最关键、最迫切的全局性问题,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全区各地市发展各有侧重点,避免资源浪费,形成发展合力。三是搭建民族文化旅游信息平台,构建民族文化旅游的数据工程,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的“智慧景区”、实施智慧管理,实现民族文化旅游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
(二)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相结合
一是正确对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必须树立民族文化认同的观念,正确对待广西世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高全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是倾力打造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城镇建设。把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符号融入到城市、乡村建设、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要素的方方面面。首府南宁市建设定位既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又有亮丽的南亚热带自然风光;各级财政投入建设的新建楼堂馆所、公共汽车站点、地铁站点、公共报亭等公共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建造要有绣球、铜鼓、芦笙、吊角楼顶、鼓楼等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明确规定城市新区道路、街道命名要有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小区、楼盘的外观设计、建造也要有绣球、铜鼓、芦笙、吊角楼顶、鼓楼等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通过南宁市壮乡首府的打造,示范、引导和带动百色、河池、柳州、来宾等市、龙胜、金秀、融水、三江、罗城、环江等各自治县和靖西、天等、隆安、忻城、 上思、东兰、柳江等38个壮族人口超过50%的县(市、区)的民族城镇建设发展。
(三)民族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按国家和自治区“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以及广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坚持以共享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理念,把广西偏远贫困民族地区丰富而又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少、就业机会多、带动效应大、综合效益好等功能,并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相结合,由过去的“输血型”转向“造血型”扶贫模式。对贫困的民族地区实施民族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一是要开展广西民族村寨的调查,摸清广西民族村寨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潜力评级分类,划定民族村寨开发和保护的重点区域,分门别类地统计登记民族村寨目录、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目录。根据各个民族村寨的实际分别制定各个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二是对列入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目录的少数民族村寨,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工程,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发展少数民族村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城乡清洁一体化建设相融合,为广大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实现“在家门口挣钱、零距离就业”。
(四)加快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民族地区旅游景点景区接待能力相结合
一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加快改造县际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国家、发展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同时多部门整合资金,完善改造县城通往景区公路,实现县城通往所有民族文化旅游A级景区通二级公路。二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景区的接待能力。应当扶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重点市县谋划和兴建一批星级酒店、中档宾馆、汽车旅店和度假村,特别是应当整合扶贫、新农村建设、文化、旅游、住建、民委等部门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扶持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农家旅店建设,加强现有宾馆酒店农家旅店行业管理和技能培训,规范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接待能力。
(五)民族特色商品的开发与提升品牌价值相结合
一是大力开发和打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实施桂菜创造工程,规划建设民族传统美食一条街,打造旅游饮食文化村,发展独具民族特色的餐饮场所。针对游客需求,开发白切(鸡、鸭、鹅、猪、羊)等白切系列菜谱、野菜系列菜谱、壮(瑶、苗、侗)餐等系列菜谱,丰富桂菜系列内涵。开发米粉(桂林米粉、老友粉、螺蛳粉、生榨米粉、宾阳酸粉等)系列食谱。开发壮瑶苗医疗医药(药膳、养生、长寿)食谱。制定扶持政策,引导、支持企业从事民族服饰定做、演出服装设计制作,民族食品、民族饮食研究开发,民族工艺品、旅游产品生产经营和民族歌舞表演、民族生态农业开发⑤等生产经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二是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族等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品牌价值。如提升“刘三姐故乡”品牌的价值,以刘三姐文化为主线,以“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为主题特色,深入挖掘和集中展示广西流传最为广泛、最富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扶持提升、完善、规划建设金秀世界瑶都、宜州刘三姐故乡—下枧河景区、宁明花山景区、三江程阳桥景区、靖西旧州—龙邦口岸景区、田阳敢壮山壮族布洛陀始祖遗址景区、忻城莫土司衙署景区、融水元宝山景区等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成为5A级景区。
(六)开发设計民族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与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
在民族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沿交通线分区域、搭配景点来设计旅游精品路线。要注重自然风光与民族民俗文化联合开发,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与神奇的自然风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交相辉映, 展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风情画卷,丰富精品旅游线路的内涵,满足游客深度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高层次旅游需求[5]。重点开发桂北、红水河、中越边境三条旅游带,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中越边境探秘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桂北民族文化旅游带,包括龙胜、三江、融水、罗城、环江、南丹等县在内,打造以民族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桂北山地民族文化旅游带⑥。红水河民族文化旅游带,覆盖红水河流域,包括壮、瑶、苗、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在这里长期居住,创造了丰富独特的蚂拐文化、长寿文化、白裤瑶文化、铜鼓文化、土司文化等,还有世界级的岩溶地质奇观,重点在这里打造以长寿养生、铜鼓文化为特色的红水河流域民俗文化旅游⑦。中越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带,这里既有靖西旧州的绣球街、龙州的天琴、那坡的黑衣壮、防城的大板瑶等民族风情,也有宁明花山壁画、龙州小连城、凭祥友谊关等历史文化,更有大新德天跨国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崇左石林等自然山水奇观,被誉为“中越边境旅游画廊”,将这些景点连成一线打造以边境民族风情、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带⑧。
(七)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娱乐项目与提升民族文化魅力和影响力相结合
鼓励民族文化旅游重点市县和重点景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娱乐产业,依托旅游景区、旅游酒店和地方文艺团体发展大型民族歌舞表演。1.坚持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以《印象·刘三姐》、腾格尔、斯琴格日乐、凤凰传奇为标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娱乐产业精品和著名民族歌手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2.坚持民族节日庆典与旅游相结合,整合民族节庆活动,深入挖掘“三月三”歌节、牛魂节、盘王节、祝著节、苗年、坡会、冬节、端节、分龙节、唱哈节、依饭节、跳公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内涵,巧妙包装、强化宣传,推出一批活色生香、富含新意,当地群众和游客广泛参与的民族节庆活动精品。3.坚持民族文化创新与旅游相结合,鼓励扶持探索以动漫、网络、影视等新兴媒体手段打造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新发展。
(八)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挖掘、整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产业基地、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城镇或街区,搭建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意、文化聚集的重要载体,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做到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实现保护少数民文化资源和发展旅游共赢。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必须建立系统完备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制度体系,划定保护的红线,启动民族文化立法保护工作,出台并实施民族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二是保护和开发典型民族原生态村落,重点保护的特色民族村寨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做好民族村寨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寨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以民族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民族村寨旅游景区⑨创建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名县。四是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民族文化传人的培养。成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对民族语言文字、传统服饰、民间歌舞、特色餐饮等进行全面保护。
终上所述,发展广西民族文化旅游要以全域旅游为新理念、新模式,整合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实施扶贫攻坚,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全域推进的民族文化旅游强区建设。
[注释]
①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国发〔2016〕64号[EB/OL].中国政府网,http://money.163.com/16/1202/21/C7AF7AB6002580S6_all.html,2016-12-06.
②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3(3).
③广西区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区面积的比[EB/OL].http://wenwen.sogou.com/z/q701678603.htm,2008-11-25.
④瑤族吹笙挞鼓舞[EB/OL].http://www.gxfybhw.com/dir-97.html.
⑤罗宁代表: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刺绣面临“小土散”现状[EB/OL].http://news.163.com,中国经济网,2013-03-08.
⑥⑦⑧吴丽萍,唐晓宁.广西积极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EB/OL].http://www.gxnews.com.cn,广西新闻网,2014-02-16.
⑨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桂发改规划〔2011〕13号.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与启示[N].南宁日报,2016-10-16.
[2]王易萍,莫婉玉.广西壮锦及其文化价值与功能变迁[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3).
[3]刘琴.让民族技艺薪火相传[N].广西日报,2016-12-23.
[4]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获评今年首批国家5A级景区[N].南宁晚报,2017-02-26.
[5]孟秋莉,邓爱民.全域旅游视阈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6(10).
[作者简介]甘毛文(1966—),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 熈 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