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8-09-10杨骁瑾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应对策略高职院校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更新培训理念,制定合理的培训目标和选定科学的培训内容,采用多样化培训手段,同时进一步完善培训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2-0068-03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我国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提高高职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推动和提升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有效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理念、目的、内容、对象、形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

(一)培训定位不明确

培训定位需要明确“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是什么?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是为了什么?”两个最关键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说,理想的教师培训不仅要有益于教师的职业发展,也要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战略。而当前,为了培训而培训的现象仍然存在于高职院校。对某些高职院校来说,培训变成了一种变相为学校创造福利的机会;对某些教师来说,培训变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当培训在学校内被当成福利或義务的时候,不仅培训质量堪忧,培训在教师队伍中受重视的程度也会明显下降。因此,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明确培训定位是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

(二)培训规划欠缺合理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规划的设计应立足于学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将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与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有机结合。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没有把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对教师培训消极对待,对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没有制定长期、合理的目标,对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没有充分谋划的情况。这种缺乏系统性的考虑使得培训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很大,影响培训的有效性,也忽视了对教师参训主动性的引导。长期规划混乱的教师培训显然达不到其预期成果。

(三)培训内容不够科学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内容存在与教师的实际工作和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管理者忽视了“需求分析”,没有考虑到教师真正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一般从管理者的角度来判断或选取,从而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培训内容盲目。没有从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以及可利用的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培训内容,而是盲目地跟随社会上的培训潮流,此类情况即使培训搞得有声有色,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事倍功半。二是对高职教师培训特色认识不足。高职教师培训特色不仅是指从理论知识上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而且需要更注重对实践技能的培训,这样才能培训出“双师素质”的教师[3]。三是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内容呈现统一化、形式化的趋势。 管理者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缺乏研究,以致不同学科、职称的教师参加同样的培训,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四)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培训形式是培训内容的载体。知识的传输方式直接影响知识的转化吸收率。当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都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如讲座、论坛等讲究培训规模和直接效益的形式。这些形式的培训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工作看起来红红火火,实则为虚假繁荣,无益于培训内容的传输。这样所获得的知识:吸收率有限——只记得其一不记得其二;转化吸收率有限——囿于理论层面的知识无法充分被教师吸收利用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培训对象考虑不周全

一是偏重于院校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普通教师不受重视,不易获取优质的培训资源。二是注重专职教师,轻视兼职教师。来自行业单位的兼职教师也是高职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高职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很少对这些兼职教师开放。三是重视青年教师,忽视老年教师。高职院校普遍认为青年教师能给院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往往忽视老年教师,这不符合教师职业培训的整体要求。

(六)培训评价体系不到位

在培训过程中往往缺少合理的培训评价,此类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培训的整体管控。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到位,培训的评价只是从书面上对其进行判断,没有从更深的层面进行剖析,对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认识不准确。评价仅仅局限于书面报告进行自我的片面性评价;没有采用长期的评价机制。培训效果的收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进行阶段性和全过程的评价。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质量的策略

(一)培训认识要到位

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棒。教师培训也是这样,培训工作开始前,应首先明确培训是为了什么?其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师德;其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三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牢牢树立“教师培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发掘的重要手段”的思想,根据教师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目标,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偏离高职教师培训的本质[5]。另一方面,对于高职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培训是增强职责使命感,促使自身专业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从而提高参加培训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培训规划要科学合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规划是高职院校培训的前提,决定整个培训的成败。要从合理的战略思考和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对培训目的的随意性、主观臆断性、无经验或随流行性等错误做法要彻底剔除。另外,在制定培训规划时,不仅要结合学校的整体情况也要从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培训周期来统筹考虑,这样才可以确保培训规划性的合理性、明确性、和有效性。

(三)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要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首先要重视“需求分析”。培训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学校整体培训规划、个人培训需求和工作实际等客观事实。培训内容强调解决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满足学校发展诉求,确保培训内容精准、到位。同时,与其他层次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相比,高职教师培训的内容除了要具有教师培训的一般性外,更要能体现出当代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尤其是要从职业道德培训、自身教学态度、行业知识更新、实践实操水平、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培训,使教师培训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四)培训方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方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行动研究者认为学习者获得对事物理解和知识意义的途径不是传递而是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5]。因此从教学方式上看,除了讲座和课堂讲授等传统模式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研讨会、情景模拟、实际操作、网络教育等方式。从培训类型类来说,可充分融合政府培训、校内培训、企业培训、国(境)外培训等多种途径。

(五)培训对象的广泛性

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全员的培训,不落下任何一位有培训需求的教师。不以教师的年龄、职称、岗位、身份归属作为分配培训资源的标准,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享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唯有如此,所有的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知识素养才能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亦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培训评价的准确性

实事求是地评价是保证高职教师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要做到对整个培训工作的全面监控、管理。无论是在培训工作前期还是在进行过程中或是到结束阶段及延伸追踪阶段,评价体系都有其存在必要性。及时掌握培训前期和培训中期教师的动态,以便对培训做出及时调整,可以使培训结果达到预期的效果;延伸评价中对教师的收获及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是对教师及培训本身的双重考核。

[参考文献]

[1]郑柏松.基于有效性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5(11).

[2]汤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3]张薇,徐景贤,孙兰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效培养途径研究[J].北方文学,2016(2).

[4]苏晓丽,吴红,祝木伟,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及提高途径[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5]沈佳丽.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途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25).

[6]李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22).

[7]李伟.行动研究对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作者简介]杨骁瑾(1990—),女,浙江衢州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師资研究。

[责任编辑 时锦雯]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应对策略高职院校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及监测方法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