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课程的校本化实践研究

2018-09-10程天宇赵俊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项目课程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程天宇 赵俊

[摘 要]文章从“项目课程”内涵解读出发,以Z校特色课程改革为例,论述了项目课程的实践流程。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彰显了素质教育的实践价值,关注了“专家型”幼儿教师的塑造与养成,更凸显了卓越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应注重教师的“帮”和“带”以及学生卓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校园科研软环境的营造。

[关键词]卓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项目课程;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2-0064-04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强与深化,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针对教师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国家开始试点支持部分师范院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1]。课程与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载体和途径,构成了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进一步加强课程与教学创新性改革也随之成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题中之义。基于此,本研究以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试点高校Z校为例,对该校以项目课程为特色的课程改革实践情况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幼师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研究型”的现代幼儿教师。

一、项目课程的概念廓清与素质教育的实践诉求

“素质”一词理解有多种,它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2],对“素质”本身的研究是理解与阐释素质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3]。新时代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又以实践与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与科技竞争的关键要素。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与突破点[4]。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动作的内化,这意味着人若没有动作的发生,其思维将无法发育”[5]。可见,“做中学”才更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就应该以“做”为中心组织课程,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能力生长的路径,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促进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灵活适应新情境的实践能力。项目课程作为有别于传统课程模式、以“做中学”为特色的课程范式,它能够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合作创新的机会,较好地满足了實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诉求。

虽然如此,人们在提及“项目”或“项目课程”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职业教育领域,然而事实上项目课程并非职业教育的专利,在项目课程的话语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都有项目课程的存在与衍生,如高等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就表现为课题研究。而且在现实中,人们也很容易将“项目课程”与“项目教学”相混淆,经常将两者混同使用,但一个是课程形式,一个是教学法,表面相似但实质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可以简单概括为:“项目课程一定采用项目教学法,而项目教学法不一定采用项目课程形式”[6]。本文所指的“项目课程”属于课题研究,是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针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学前教育领域问题所进行的一种自主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二、基于课题研究的项目课程在校实验

Z校于2015年正式启动项目课程计划,课程面向全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修读,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经验及当前所处环境等联系密切。项目主题涵盖学习生活、校园建设、班级文化、生活健康、文献研究、人际关系、创业创新等诸多领域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和“卓越型”的幼教工作者,是该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施特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制度建设:设立项目课程职能部门

项目课程是Z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素质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管理,切实提高项目活动质量。Z校专门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项目课程领导机构,以学前教育系教务管理科为主要执行机构的项目课程工作小组(见图1),系主任负责全面管理与组织实施,各学科科研团队负责提供项目课程的过程性指导。同时,教务管理科下设成立以学生为主的课程服务中心,选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助手,协助教师管理项目课程的具体事宜,如项目课程的宣传、资料整理及问题咨询等。

(二)过程指导:专项培训与咨询指导

项目课程工作领导小组面向各班学习委员开展“特色素质教育——项目课程实施与管理”培训会,对项目课程的意义、内容、方法、实施程序、成果形式及成绩评定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项目课程的实施意义及明确各流程环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众多,课业任务繁重,尤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项目课程,还存在陌生感强的问题,课程服务中心应随时将学生的疑问与不解反馈给各学科科研团队,由科研团队导师从项目选题、资料查询、项目设计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实时在线指导或现场培训。同时,为加强项目申报书的管理与规范,特别要求学生的申报书须经由科研团队导师签字确认并上报教务管理科备案后方可实施,否则认定无效。在学生项目课程正式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均可通过课程服务中心予以解决,确实无法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将上报教务管理科,由相关部门集体商议后予以回复。

(三)项目验收:结题材料审定与评价

首届项目课程正式实施起,Z校共收到项目课程申报书413份,全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其中,项目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协同学生课程服务中心对所有的项目申报书进行认真审核。另外,课程服务中心根据科研团队的学科方向将导师专长与学生项目选题进行归类整理,方便学生联系相应导师,同时也利于导师进行研究指导。经过细致审核,除递交项目课程结题报告之外,还有手工成果79份,视频成果23份;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评出优秀项目课程49份,优秀率11.86%,其中选取13份优秀项目课程作为汇报项目进行现场答辩。作为Z校教师培养改革的新平台——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5个项目全部验收通过,获优秀项目课程1个,其中一项成果被实验实训中心采用,支持后续研发。

(四)成果推广:优秀项目课程答辩与展示

Z校非常重视项目成果的价值推广,首届项目成果展分为现场答辩和成果展示两个部分。优秀项目课程答辩受到校领导高度重视,校级领导、各部门中层领导干部、学前教育系教师及各班班长和学习委员悉数全程参加不仅是对首届项目课程的总结,也是下一届项目课程的起航;优秀项目成果展示则由课程服务中心通过媒体、画报、展览等方式面向全校进行广泛宣传,部分特别优秀成果将获得学校支持进行后续研发。首届优秀项目课程答辩评价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重视项目课程的研究过程、方法和能力,期冀学生通过项目研究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具体评价标准如下(见表1)。

三、基于课程实践的现场经验与价值省思

(一)“做中学”:彰显素质教育的实践价值

素质教育源起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后,“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与模式”[7],也由此成为深受教育界所瞩目的教育改革实践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实践之于教育的价值,毋庸讳言,纯粹的知识学习,虽然能够让学生迅速积累知识,但是只注重纯知识的讲授而忽略现场实践,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正如德国学者克劳瑟教授所认为的“传统的关于概念、原理、方法和策略等知识的学习,恰恰阻塞了迁移的通道,因为概念或原理的定义以及方法的描述越普适,学习者要在现实中寻找例证就越困难”[5]。Z校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强调以“做”为核心,以学生的自我兴趣为指针,在整个“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实地考察、实验观察、访谈调研、合作讨论、文献研究、专家引领等方法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实践,最终通过团队协作实现对预期目标任务的完成,体现了开放性、实践性、合作性与创新性的教育特點,契合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实施成效显著,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做中研”:关注“专家型”幼儿教师的塑造与养成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加深,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求愈显强烈,对有扎实学识、技能突出的高素质幼儿教师也更加倚重。教师素质决定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与发展前景,卓越的教师才能造就卓越的学生。何为“卓越幼儿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张俊、顾荣芳(2015)认为“卓越幼儿教师”一般拥有四项基本特征:拥有卓越的学识素养、卓越的从教精神、卓越的专业基础和卓越的实践能力[8]。“卓越幼儿教师的内涵特征显示:教师必须要学会研究幼儿,遵循其成长规律,坚持“实践—反思”的路径,不断促进其专业能力发展”[9]。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Z校项目课程的设计初衷希望学生用“研究”的视角审视和思考周围的生活与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塑造“专家型”幼儿教师。以往的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更多的强调对艺术技能与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忽略了培养学生对未来教育对象“幼儿”研究的能力,对“幼儿”的不熟悉甚至不了解就易于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低下。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提高幼师生的研究意识与科研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项目课程恰好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项目课程绝不是学生“漫无目标”的自我或团体探索,它需要专业教师的“帮”和“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究过程。所以,指导教师的选择须慎重,应着重遴选责任心强、科研素质高、指导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力求将项目课程打造成本校的特色精品课程。

(三)“做中悟”:凸显卓越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高等师范院校对卓越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将目光与重点落于教学技能和艺术技能的培养上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学生创新研究技能的培养,并将它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技能来打造。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所谓创新,就是通过对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或对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的引领与磨练,纯粹的知识说教不仅不会促进反而会制约创新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始终徘徊于“进入课程”之外,即对课程不感兴趣,阻碍获得建构知识的逻辑路径,无法形成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李兰芳(2016)认为“实践取向是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具有导向性和引领作用的价值定位,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中具有针对性的重要措施”[10]。归根结底,我们培养的是能思考会实践的“活人”,而不是纯粹的知识存储“器皿”。

如前所述,Z校的项目课程其实质是课题式研究课程,它没有教师的单纯说教,也没有理论的强制灌输,它所呈现出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系列诸如自主选题、分工搜集资料、合作设计方案、团队调查访谈、共同报告撰写等探究活动。学生既是观察者、实验者,更是研究者、发现者,学生感受到的是发现的乐趣和成就而不是枯燥与挫败。项目课程对于该校而言,是一次全新的课程改革尝试,它将学生的学习与求知延展到原定时空(教室)之外,帮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用研究的氛围感染学生,项目课程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2014-9-15.

[2]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18.htm,2005-05-25.

[4]汤佳乐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

[5]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原理与开发(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周文根.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7]杨叔子,余东升.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8]张俊、顾荣芳.培养卓越幼儿教师 打造学前教育专业品牌[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3).

[9]张金荣.培养卓越幼儿教师背景下对“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反思[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12).

[10]李兰芳.实践导向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作者简介]程天宇(1987—),男,河南商丘人,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浙江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赵俊(1982—),女,贵州贵阳人,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责任编辑 韦书令]

猜你喜欢

项目课程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下宠物美容课程的设计
翻转课堂模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日语会话课教学改革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