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酒店管理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2018-09-10闫静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能够解决酒店管理理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问题。建构主义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通过认知自行构建知识”要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贯穿建构主义理论才能实现。文章以《酒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为例,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中,探究了建构主义下的酒店管理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酒店管理;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2-0083-04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思想来源于J.Bruner的认知加工学说,是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1]。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市场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操性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要求理论课程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将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定为教学目标。建构主义为酒店管理理论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提供了理念支撑和方向,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理论课程的应用性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文章以《酒店服务质量管理》为例,探究如何运用建构主义进行酒店管理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体现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即建构必须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2]。由于突出了原有的教学认识,建构主义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汪正彬(2017)的建构主义研究综述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研究多集中在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进行应用性研究[3],关于建构主义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运用文章较少,并集中于酒店英语课程改革和酒店实践课程改革,仅有方堃(2014)综合阐述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可行性和应用,但仍以实践类课程设计为主要案例[4]。理论课程《酒店服务质量管理》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间的协作、提供学习资源并努力实现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具体的设计过程为:接受任务——提交成果——冷静思考——知识重构。
在接受任务阶段,教师仅仅推送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自主完成;在提交成果阶段,学生提交任务、完成成果,通过小组交互分享总结问题;在冷静思考阶段,教师将任务分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知识重构阶段,结合提交成果中的问题,讲解知识,进行纠错。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的体现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内容集中于“是什么”“为什么”等理论知识的阐述,对于“有何用”“怎么用”涉及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学完就忘,更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利用建构主义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为自身认知,实现建构知识的目的。课程内容的设计首先要说明不同教学内容间的关系问题,其次要解决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
首先,基于建构主义对《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的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清楚教学内容间的关系见表1。
这种教学内容设计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知识体系,例如:学生在探讨“酒店客人的类型”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不同性格特征”“以接受酒店服務的时间”“以和酒店的关系”等为划分依据的不同客人类型,教师进一步提问各种划分依据下“不同客人”的重要程度和服务策略,既能拓展学生思维,又为后续教学内容做了铺垫。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策略设计中的体现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师只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外部辅助者、支持者,给学生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在教学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熟谙多种教法,自主灵活地选择使用,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而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5]。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为推进“接受任务——提交成果——冷静思考——知识重构”的教学过程,《酒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任务的推进过程中,以整体的教学内容为架构,根据“接受任务”和“提交成果”两阶段学生的完成情况,实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生掌握良好的内容进行弱化,将学生相对薄弱的知识进行强化。
(二)合理采用教学技术和方法
1.启发式教学和讲授教学相结合,主要用于“冷静思考”和“知识重构”阶段,解决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例如:服务质量的概念、服务产品的性质等,以启发式教学开始,用讲授教学进行总结,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2.小组讨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法贯穿课堂。小组讨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法主要用于“接受任务”和“提交成果”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学生思维。小组接受任务后进行任务的分解和讨论,完成任务后,教师以某一小组的任务成果为案例引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思考成果中的不足,综合各组成果。
3.项目教学法贯穿于“接受任务”——“知识重构”阶段,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了解顾客的需求章节中以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学会顾客满意度调查方法的实施。
(三)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和资源
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准备的教学信息和资源包括教材、阅读材料和相关网站。教材选取知识体系符合教学目标、评价较好的教材;阅读材料包括辅助教材、相关书籍的相关章节、学术论文等;网站资源包括中国知网、国际品牌酒店网站、旅游信息网等。以拓展和延伸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评价设计中的体现
基于建构主义,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知识建构角度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评价侧重点在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引入学生互评,学生在完成共同项目的过程中,通过组内及组间的相互协作、相互竞争,实现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沟通和交流,促进学习[6]。鉴于此,《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50%)和学生互评(50%)。
教师评价分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两个方面,平时评价包括:课堂考勤(5%)、课堂表现(25%)和课后任务(20%),期末评价占50%,突出对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过程的评价。学生互评分小组互评(15%)和小组内成员互评(15%)根据教学安排,每次课均进行学生互评,最终记分按平均分记。小组互评主要用于激发各小组的团结协作,促近交流与学习;小组内成员互评用于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五、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认知与构建,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然而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中处处体现建构主义理念是改革的关键。通过《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施,总结出以下酒店管理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第一,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布置任务和任务纠错引导,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主动思考,通过任务纠错与修正构建准确的知识。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主体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師(引导)+学生(纠错)——学生(任务修正)”由此,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构建。
第二,教学内容设计中的重点由知识本身向知识间的关系与应用转变。教师要将章节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学生形成对课程学习目标的自主认识。章节教学内容设计中需明确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设计的意图,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可操作与运用的方法,学生清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会理论到运用的转变方法。
第三,教学策略设计中突出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并着重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知识的构建不可能仅仅通过教材和课堂,课下的自主学习极为重要,教师需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教学方法要采用讨论法、案例法、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
第四,教学评价设计中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用于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评价,结果评价主要用于对学生知识建构效果的评价。评价设计中给予学生自主评价权力,通过学生评价提升知识建构能力,优化知识建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峰,程圩.旅游新常态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建构主义的视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
[2]杨春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3(11).
[3]汪正彬.国内建构主义研究内容及特点综述[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2).
[4]方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教育市场,2014(7).
[5]吕姗,苑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7).
[6]陆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改革探索[EB/O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9000.G.20171215.0840.002.html,2017-12 -15.
[作者简介]闫静(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三亚学院国际酒店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旅游目的地管理。
[责任编辑 方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