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构建:意义、困境与出路
2018-09-10袁赛男李丹青
袁赛男 李丹青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当前,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在立场、内容、方式、渠道等方面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从注重内容构建、锤炼翻译技巧、优化传播策略、加强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对外政治话语体系;价值;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D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8)03-008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如何提升对外宣传能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指明了方向。其中,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经验对外宣传的集中体现,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环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当前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深入剖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探索提出新时代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基本出路。
一、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围绕政治话语权展开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现象。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是顺应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独特魅力,更好掌握国际领域政治话语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有效化解由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意识形态偏见,需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中西方文明长期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层面根深蒂固的敌视和偏见。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充分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殊魅力,进而走进国际社会每一个受众内心深处,引发共鸣,这样才能逐步化解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意识形态偏见。其二,有效突破西方政治话语霸权和话语压制,需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当前,在国际传播中占据有利地位的西方媒体频频利用国际话语权抹黑中国,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恐怕也一时难有根本性改变,国际社会也一时难以真正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特别是政治发展所引发的巨大变化。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决不能听之任之。要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局面,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其三,有效牵引带动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作为整个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既是中国政治智慧的外在表征,又影响制约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承担着冲破意识形态藩篱、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光荣使命。因此,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可以为构建一个与西方自由民主话语体系有明显区别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提供有利条件,有效捍卫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二、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现实困境
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國的对外话语传播媒介不断发展、话语传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外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在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比如,在政治话语思想主体方面,我国政治话语体系已经搭建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毛泽东思想一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架构。又如,在政治话语概念方面,我国坚持与时俱进,在解释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时也使用了许多新的话语概念。再如,在政治话语传译方面,积极开展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及重要文献的翻译工作,为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提供了有效支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宣工作尤其是对外政治宣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比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对外翻译传播表现出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更多的国际受众所理解和认同,开创了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传播的全新局面。但是,更应清醒认识到,当前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进展与成效,与中央要求和现实需求相比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话语立场困境:“说了没人信”
从应然角度看,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传播应着眼于国内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大局,向国际社会展示积极有为的国家立场和丰满良好的国家形象。但是,从实然角度看,政治运行必然会涉及利益调整,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与民众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在对外话语传播中经常会被西方媒体揪住不放甚至无限放大,加深了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传播与西方受众感知之间的隔阂,并极易让西方受众对我国政治话语形成“不听不信”的刻板印象,甚至被误读为“假、大、空”的话语形式,进而导致“说了没人信”的话语困境。
(二)话语内容困境:“说了记不住”
从传统的角度看,中国政治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这既为我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资源,但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现实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过关期,国内各种因素复杂多变,难以把握。从主体的角度看,我国的话语实践大致可分为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术话语三种类型。三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又互不相容、互不买账。官方话语时代性较强,更新换代快;民间话语凌乱分散,难以集中;学术话语体系的系统性原创性针对性不强,这些因素极易导致向国际社会“说了记不住”的局面。
(三)话语表达困境:“说了听不懂”
中西方政治话语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语言层面差异明显。对外传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如何表达、如何翻译等技术性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政治性概念和党政文献资料的翻译方面,受翻译能力、翻译经历限制,不少带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在语言转化、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了本来面貌。在逻辑关系梳理不清,脱离中国实际土壤的情况下,外国受众自然无法准确理解我国政治话语。如果不能准确有效地表达和叙述中国概念和中国故事,就不太可能收到融通中外的效果,就很容易陷入即使“说了”,别人也“听不懂”的“自说自话”困境。
(四)话语渠道困境:“说了传不开”
对外传播的渠道,从主体角度看,既有官方渠道,又有民间渠道。当前,我国领导人个性外交比较引人注目,但民间外交的声音则相对微弱。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各领域、各行业专业化对外交流还不充分,对外宣传工作与国内工作衔接得还不够紧密,内外统筹服务大局的意识还不够强,充分利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改变国际传播格局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导致当前我国长期处在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国际舆论困境中。
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一方面,从内容生产层面看,对外政治话语传播的内容繁杂,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有思想价值的内容才是对外政治话语传播的核心,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形式主义包装,就很难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为对此进行科学的现代化转换增加了难度。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还比较欠缺,“理论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未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效向外传递。另一方面,从工作体制机制看,能够有效协调话语构建方与翻译传播方的顶层设计与工作机制还相对薄弱。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播本来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但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政治话语创建、翻译、传播全流程的协调机制,缺乏话语翻译标准的研究和发布机制,以及构建方、翻译方和发布机构和媒体机构的联动机制,因此有时话语内容做到了与时俱进,翻译技巧和翻译却较为滞后,二者无法有效衔接,不能第一时间形成传播力量,发挥应有的传播效应。
三、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基本出路
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既不能“定于一尊”,也不能“漫无目的”,而是必须坚持科学可行的构建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国家站位。这是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原则。每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都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家观点和国家形象,独具特色且强有力的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出发。二是必须坚持明确道义定位。“当今时代,谁的话语体系更具道义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誰的话语和叙事更能打动人,谁就拥有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谁就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2]三是必须善于事实说话。这意味着,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不讲大话空话,而是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既展现大国风采和现代化成就,又体现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四是必须融通中外。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时不仅会有交锋,更要有交流交融,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善于把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中国的发展模式同全球化进程相互打通,相互融合,尊重国外受众接受习惯,与其表达方式形成有效对接,让国际社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显然,仅有抽象的原则,离执行落地还有很长距离。必须在坚持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索提出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基本出路。特别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在剖析存在问题、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从注重内容构建、锤炼翻译技巧、优化传播策略和加强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
(一)思想引领、实践支撑,不断强化内容建构
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应与时俱进,充实内容。这意味着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以当今中国的新鲜实践为基础,以提炼标识性概念为抓手,以推进学术原创性为关键。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和国家领袖的成长之路讲清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内涵讲清楚,要让各国人民深刻理解中国实践的特殊意义正是在于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以实现发展,同时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中国智慧。同时,要从当今中国的生动实践出发,聚焦供给侧改革、脱贫攻坚、反腐败斗争、“一带一路”战略等影响中国发展的政策和战略,聚焦当今中国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也要聚焦境外涉华热点话题,聚焦中国主导或参与的国际重大事务等,向全世界宣传展示的最鲜活生动的事例和成就。需要注意的是,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必须要先形成一套简洁明快、浅显易懂、印象深刻、利传好记的主要概念体系。同时加强各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理论性、逻辑性,既不固步自封,又不照抄照搬所谓西方流行概念,要寓理论于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交往所接受的词“中国关键词”。
(二)抓住关键、增强认同,反复锤炼翻译技巧
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翻译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通过翻译使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述更加融通中外,是当前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所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话语体系的差异背后是文化的差异。因此,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翻译工作,翻译者需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积极拓宽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知识,保持和发扬中国的风格,化解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同时在坚持以我为主、顺畅简洁、标准化等原则的基础上,要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受众国的文化特点和语言形式,尽量把握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积极采取变通的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消除文化障碍,达到增强认同、推动传播的目的。要注重关键文本和词句的翻译。中国政治类术语在汉语中的含义精准明确,但在翻译成别国语言时,很可能涉及到大量的价值判断类词句、多义词词句和历时性语言等,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关键文本和词句的翻译,如果对有重要含义的词句翻译不准确,那么极有可能造成对外宣传的负面影响。要注重翻译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这意味着,在政治话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把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一个句子都要放在整体文本所提供的语境中去理解,弄清其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为准确翻译打下基础。
(三)四重维度、形成合力,完善优化传播策略
合适的传播策略对于构建新时代对外政治话语体系至关重要。要优化传播策略,就必须从主体、客体、方式、机制四个维度同时发力,加快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具体而言,从传播主体看,构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体系,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打造包括官方话语、智库话语和民间话语在内的多元化传播主体,推动形成各传播主体良性互动的局面。从传播对象看,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传播,受众不仅包括西方发到国家,也同样包括发展中国家,几乎涵盖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传播对象的构成纷繁复杂,特点缤纷交错,这就要求应加强科学性针对性,既努力做到全面覆盖,又要有的放矢,面向不同传播对象讲述不同故事。从传播方式看,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媒体可以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主动“走出去”,运用最新技术来支持对外政治话语传播,瞄准技术前沿,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扩大移动终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传播机制看,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需要跨部门协调配合。要探索建立从建构、翻译、传播三方沟通协作的全方位传播工作机制,建立专门负责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指导机制和协作机制,“要从国家层面上加强重大翻译项目的策划,建立话语翻译标准的研究和发布机制,召集翻译方、高校的专家和媒体机构,与文件起草部门一起研究核心概念、表述及对外翻译传播。”[3]
(四)突出重点、强化培养,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关键在人才培养。当前,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亟需打造“三支队伍”:一是要打造一支学贯中西的学术队伍。注重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可能成为“意见领袖”的领军人才,培养源源不断的中国话语“生产者”。以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要平台,加大国家层面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支持,着力培养能够掌握我国历史文化知识和一定的对外关系、政治学等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够了解受众国及其民众的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学术专家,为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提供坚强的学术支撑。二是要打造一支融通中外的翻译队伍。这是在为我国对外政治话语的传播搭建起牢固的桥梁和纽带。要以国内高校外语和相关专业为基础,拓宽传统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学习翻译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地翻译实践机会,加强其翻译应用能力;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引导翻译专业学生在坚持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同时提升自身翻译能力,使之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三是打造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只有较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新闻队伍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一手资料,并迅速形成基于本国实际的立场和观点更有效的将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时事新闻等传播出去。要选派外语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媒体人才赴中国驻外媒体机构工作,不仅能將中国声音迅速传向世界,而且要敢于在国际媒体交锋中坚决维护我国利益和国际地位,从而为新时代构建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占斌,董青,卢晓玲.从讲好中国故事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和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J].文化软实力,2016,(4).
[2]闫志民.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J].发展导报,2015,(4).
[3]陈亦琳,李艳玲. 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研讨会综述[J].红旗文稿,2014,(1).
(责任编辑:育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