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政策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2018-09-10高一华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高一华

摘 要:教研厅〔2016〕2号文明确界定、区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对于规范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在“相同标准”下差异化、有针对性得选拔优质生源、培养高层次人才,是每个研究生培養单位面临的课题。文章基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目标需求多元化、存在工学矛盾的特点,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总结出现存的诸多不符合其发展规律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新政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191-03

Abstract: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6] No. 2 document defines and distinguishes full-time graduate students from part-time postgraduates. It requires part-tim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full-tim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o adhere to the same standards and ensure the same qualit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aced with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how to specially select high quality students and train high-level talents under the same standard is a topic that each university is faced with. Based on the uniqu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student sources,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student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rk and study, this paper summarizes many existing problem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the law of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part-tim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new policy; training mode

为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规范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界定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主要从学习形式上将二者区分开,全日制研究生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研究生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根据新政策,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将纳入抽检范围。由此可见,新政策的出台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规范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推进依法办学、优化结构调整、促进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以及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在“相同标准”下差异化、有针对性得选拔优质生源、培养高层次人才,是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面临的课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尚存在诸多不符合其发展规律的问题,需要培养单位不断摸索创新。本文重点剖析三个问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现存问题、改进创新的建议。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

我国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宽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培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领域不同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目前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多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需要注重理论提升,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生源结构复杂

非全日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复杂主要体现在年龄跨度大、专业背景不同、社会阅历不同、存在异地学习4个方面。

1. 年龄跨度大。大部分非全日制考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类考生年龄较大且分布零散。新政策出台后,应届本科毕业生能够报考除工商管理(MBA)等七种类别以外的所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这类考生刚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年龄较小。

2. 专业背景不同。相比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中本科学历非本专业的比例更高。本科学历非本专业的考生中,有些正在从事相关工作,希望考取本专业研究生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指导实际工作;有些不从事相关工作,希望考取本专业研究生学习新的专业技能,为重新择业创造机会。

3. 社会阅历不同。非全日制考生有着复杂的工作背景,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单位,并在工作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同届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已经具有高级职称,在单位中独立负责项目;有的只是初入职场的基层员工,掌握初级专业技能。

4. 存在异地学习的情况。提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高校多集中在大城市,而非全日制考生是非脱产学习,培养单位不为其提供宿舍,因而存在许多考生工作地点和学习地点在不同城市的情况。

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为例,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结构在多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复杂性。

(三)学生目标需求多元化

生源结构复杂直接导致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目标需求的多元化。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社会阅历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指导实际工作;有的是为了获取新的专业技能为转换行业做准备;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多元更宽阔的视野,为自己的职级晋升储备能量;有的是为了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还有的只是单纯的追求学历学位证书。不同的目标需求要求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更加丰富和灵活,培养方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目标需求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四)存在工学矛盾

大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半工半读”,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非全日制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较为疲惫,并且时常发生单位加班或出差和课程时间冲突的情况。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

(一)招生环节缺乏针对性

新政策出台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并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工作全部纳入研究生全国统考,同一专业两种学习形式的研究生同一分数线进行复试录取。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一划线”的规定一方面是坚持统一标准、同等质量的表现,有利于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提升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信心;但另一方面,“统一划线”的规定大大增加了非全日制考试的难度,应届毕业生考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考试,而在职的考生因工作和家庭牵扯精力难以全身心准备考试,这使得应届毕业生考生相比在职考生在考试中更具有优势,这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设立初衷和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大大挫伤了在职考生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积极性。

此外,在复试环节中,很多培养单位虽然分别对全日制考生和非全日制考生进行复试,但是执行的都是同一套流程和标准,更多的是考核考生的专业基础,没有充分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服务于社会实践,泛化的复试环节不利于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优质生源。

如何将统一标准、同等质量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协调起来,是国家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二)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

1.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目前很多培养单位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依附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之上,沿袭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制度,使得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趋同、考核形式趋同、授课方式趋同,出现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课程内容单一化、选修课选择范围小、专业基础课开课顺序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多元化目标需求,阻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

2. 教学手段单一。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于实践教学的需求更大,目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往往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没有特别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于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实践教学的更高需求。此外,非全日制研究生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有时难以保证全勤到课,因而学生对网络教学有很大诉求,但很多培养单位在网络教学方面缺乏配套资源和经验。

(三)管理松散

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兼顾学业和工作,受限于时间和地域,用于学习的精力较少,在思想和态度上往往对自己放松要求,大大增加了培养单位对其教育管理的难度。大多培养单位对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管理办法,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但另一方面培养单位又不严格执行管理办法,出现一套制度不同实行标准的问题。比如,在课堂考勤方面,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大多在周末或晚上集中授课,培养单位疏于落实考勤工作;在成绩考核和论文答辩方面,培养单位往往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放松要求,得过且过,教学和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四)師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首先体现在师资数量不足。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规模日益增加,出现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其一,任课教师数量限制了开设课程的数量和多样性,这与我国不合理的教师考核机制相关,教师往往重科研、轻教学。其二,每名指导老师分配学生太多,导师精力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还体现在指导质量不高。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践中,导师往往忽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这一方面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时间偏少、学习主动性差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有关,导师更愿意指导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以共同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

(五)社会认知有待提高

尽管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研厅〔2016〕2号文,统筹管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但社会各界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同感很难短时间提高。据了解,大多数用人单位甚至人力资源行政单位对非全日制的概念存在误解,将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无派遣资格划等号,尚未对招聘政策作出调整,招聘简章中仍随处可见任职资格要求全日制研究生的字眼。这使得目前在校学习的第一批“新非全日制研究生”感到焦虑和苦恼。教育出口的局限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校生学习积极性降低、考生报考意愿低、导师指导意愿低,不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学生对学校缺少归属感

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是学校的优质校友资源,但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时间少、参与学校活动少、学校教育管理环节松散、学校缺乏人文关怀等原因,非全日制研究生往往对学校缺少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精细化管理

培养单位需要提高认识,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给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基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结构复杂、目标需求多元化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各培养环节为载体,以每学期学分数或在校学习时间为基础,实施精细化的学籍规范与培养过程管理。比如,在同一专业中细分不同方向班,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不同需求、对学习时间和形式的不同需求。

(二)创新适应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招生机制和培养模式

在招生环节,引入实务届专家、优秀校友或相关行业部门参与研究生招生复试选拔环节,在相同标准下差异化选拔优质生源。

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跨专业报考比例较大,培养单位应将专业基础课程前置,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和多样性,增加交叉学科课程的数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设立课程生成和退出机制,更好地服务于非全日制项目务实性的特点;改进授课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提升案例教学质量;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部分选修课以网上教学形式开展,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三)激励教师从事教学与学生指导工作

改革高校教师考核体系,改变教师目前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提高高校教师对于“学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身份认识;鼓励导师走出校门,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更好地指导非全日制研究生。

(四)多方共同努力提高社会认识

为提高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認识,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出口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培养单位应该主动对外宣传非全日制项目,使用人单位正确理解非全日制的概念、重新认识非全日制教育政策,引导社会消除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误解和偏见,为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的发展打开良性循环之路。

(五)重视非全日制学生意见,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意见和需求,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及教育管理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座谈会或者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需求,解答学生困惑,增强学生的归属感;邀请非全日制毕业生优秀校友返校交流,发挥校友的精神感染和文化传播作用,培养非全日制在校生的校友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六)建立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在宏观上,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抽离出来,单独构建评估制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对于增强对培养单位的监督力度、将建设改革等意见落到实处、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彦海,张旭,杨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

[2]王顶明,杨力苈.统一标准与规范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新阶段[J].中国研究生,2017(1):4-8.

[3]白丽新,江莹,赵仁铃.深入领悟顶层设计切实做好基层实践——基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并轨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10-14.

[4]周文松,朱爱红.关于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议[J].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社会科学版),2010:51-54.

[5]高明国.我国硕士研究生分类招生考试方式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6(18):20-23.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