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人出彩”视域下的高校贫困生能力构建探析

2018-09-10冉育彭王爱祥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梦

冉育彭 王爱祥

摘 要:大学贫困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群体,是实现中国梦有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实现要以个人梦的实现为表征,要人人出彩,最终要归结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构建上。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思想道德能力、培育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增强和提升心理适应能力等四个方面来培育和加强贫困生的能力素质是帮助其实现人生出彩的中国梦的根本和保证。

关键词:中国梦;个人梦;大学贫困生;能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66-03

Abstract: Impoverished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and special subgroup in universities because they are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s' dream, ultimately coming dow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s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ensur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to cultivate moral ability; nurturing good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improving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nhancing psychological abilities so as to help them realize their Chinese dream.

Keywords: chinese dream; individuals' dream;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construction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中国梦”已然成了一个热词,不但是国人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更是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不仅是对中国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自信表达,对民族复兴的一种深情期盼,更是归集众望、汇聚人心、凝聚共识的一种号召,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梦由理想变为现实。

一、人人出彩——中国梦的本质意蕴

梦想犹如指路明灯,它能给人以无形的巨大精神力量,鞭策着人们奋力前行。那么,中国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想,有着怎样的内涵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并进一步阐释说,中国梦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p.39-40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可以知道,中国梦蕴涵三个层面,即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人民)。其实质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组合和统一,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小河涨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国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兴为个人梦想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机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人人出彩的个人梦想的实现,也为国家梦和民族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汇聚了宏大的力量。但作为一个梦想的有机统一体,中国梦的实现最终要依靠亿万中华儿女为追求各自的一个一个的小梦想汇聚而成,要靠人人出彩来体现和表征。因此,中国梦最本质的意蕴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这也契合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精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故此,人人要出彩,梦想要成真,就要着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人人出彩的中国梦与大学贫困生之关系映照

梦想如果不能照进现实,那么其最终就是空想,就是空中楼阁。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也就是说,中国梦的实现最终是要落实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的,要人人都有机会出彩,都能够出彩。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佼佼者,是最具竞争性和创新性的人力资源,在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近代学人梁启超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曾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少年中国说》。他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之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更是如此。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责任担当和理想追求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责任担当和理想追求。回首历史,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追寻者、寄托者和实现者,在中华民族追寻国富民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是一直与梦想同在,与梦想共存的。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从一二九运动到一二一运动等,无不映射出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学生对理想的不断探索和勇敢追求,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担当和责任。

然而,在青年大学生中,这样的事实不容回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伴随而产生了一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即贫困大学生。虽然他们中不乏佼佼者,但就一个特殊群体而言,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发展的不利因素。他们既是社会精英群体的一部分,同时又属于校园中的弱势群体。[2]在人人出彩的中国梦的语境下,如何让他们也能和非贫困大学生一样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能力和素质,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他们同样是我们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资源和组成部分,是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过程中重要的开发对象和依靠力量。没有这部分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宏伟的中国梦的实现、民族的振兴和人人出彩的个人梦的实现都将变为不可能的空想。而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就必须要着力提升和构建大学贫困生实现人人出彩的梦想的素质、能力和本领,这样,梦想的实现才有稳固的基础、坚实的现实和达到的可能。因此,人人出彩的中国梦的实现不能有贫困大学生的缺席和缺位。相反,而必须有他们的积极参与、追求、奋斗和奉献。

三、人人出彩视域下贫困生能力的培养和构建

(一)大学贫困生的能力现状分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提升和构建大学贫困生的能力和素质,就必须对其能力现状做出理性的分析和评估,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劳工部根据现代职业特征,提出了关于个体能力的结构标准,即个体应具备三种基础能力(指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人品质)和五项基本能力(即资源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系统管理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1996年提出了在21世纪学生必须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等“四个学会”。我们可以把这“四个学会”化解为四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郑晓芳在她关于贫困生能力的调查研究中,贫困生认为应该提升的能力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实践能力(48.4%)、人际交往能力(45%)、创新能力(44.7%)、学习能力(36%)和适应能力(22.2%)。[3]这些数据反映出了贫困生的能力构成现状,也是我们提升和构建贫困生能力的着力点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大学贫困生能力的培养和建构路径

鉴于以上理论应用的广泛性和实证研究数据,在贫困生能力发展上,以上理论可以作为我们提升和建构贫困生能力的理论前提和依据。并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发展,在“人人出彩”的中国梦视阈下,我们认为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建构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思想道德能力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

贫困大学生虽然是一个復杂而特殊的群体,但其有一个共性,就是经济困难。所以,他们都迫于改变贫困的现状,其所作所为可能就比较实用而功利。研究发现,一些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或自我意识不健全,思想偏激;或对正面的教育持怀疑态度,并以此心态看待其周围的人和事物;或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功利色彩较强;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易于悲观消沉,心理脆弱,走极端,等等。鉴于此,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注重“扣扣子”的引领教育,要把经济资助与党和政府的关心结合起来,旨意高远,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资助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第一课堂,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另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使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中通过贫困生的价值认知、价值体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他们的一种理想追求、行动自觉和价值实现。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激励贫困生们不断奋发和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成为他们改变自身及家庭贫困状态的推进器和持久力。

2. 搭建平台,培育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学习和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对于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大国、强国,都注重学习、改革和创新,从而引领了人类文明的走向。大学贫困生是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同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践行者和传承者。鉴于贫困生的特殊性和实际的调查研究,贫困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其较强的学习能力是不容置疑的。研究表明[3],贫困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他们急于在这方面有大的提升。因此,高校要针对贫困生的这两项能力需求大力加强培育和建设。为此,一是教育者要“牢固树立起创新教育的思想、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及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4]。二是要积极探索贫困生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搭建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实践育人平台,如组织贫困生参加相关的社会调查、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学习和学术沙龙、志愿者和公益活动及勤工助学活动等,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增才干、强能力。三是要注重实践育人活动的隐性教育的开发和拓展,注重贫困生的群体特征和个别化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催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夯实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及人力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贫困大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经济环境,更是急于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从而更快地改变其家庭经济贫困的状况。为此,高校要对贫困大学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帮助低年级贫困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清楚定位,明确方向,合理规划,适时调整,树立起科学的学习观。二是要紧紧围绕贫困生学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制定有个性的学习生涯规划路径,并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习沙龙等促进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掌握,以专业成才。三是在做好学业规划的同时,积极引导高年级贫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是关键。就业能力是一种包含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诸多能力素养的综合。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否衡量着资助育人工作绩效和成效的效度,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贫困生改变其命运的机会,关乎其出彩实现其梦想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其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指出: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5]因此,要针对贫困生搭建不同的能力提升和训练平台和载体,通过不同的内容、形式、载体、途径等,提升综合素质和改变其经济贫困的“可行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观,从而提升职场竞争力,以能力成人。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和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所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一个人的社会适应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只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健康标准,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进而为社会、为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也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6]针对于贫困生的调查研究也显示,由于长期承受着家庭经济的压力,有20%以上的贫困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7]这些研究数据及近年来在高校频繁发生的伤亡事件清楚地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贫困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的特殊环境,其心理问题较之非贫困生而言,更为敏感,更加突出,更需关注。

为此,一方面,要针对贫困生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等课程、讲座、报告和团体辅导,加强心理和行为训练等,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增强贫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另一方面,要畅通沟通和救助渠道,如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年级或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开通电话、信箱、微信、微博等平面和网络咨询和沟通服务平台和渠道,给心理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要把对贫困生心理的显性关怀和隐性跟踪结合起来,要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疏导心理问题。加强人文关怀,强化“人”的教育,即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境育人,以情导人,以爱感人,以精神树人。为贫困生构建起一个充盈的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为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和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Z].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吕莹璐.增权:高校贫困生的能力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55-57.

[3]郑晓芳.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論坛,2009(12):93-95.

[4]冉育彭.创新教育背景下辅导员作为之探讨[J].大学教育,2012(9):29-30.

[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EB/OL].http://news.dayoo.com/china/201009/01/53868_13759661.html,2016-3-6.

[7]黄海峙.论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资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36-237.

猜你喜欢

中国梦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家政女王的“中国梦”
为什么“中国梦”无意挑战美国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
英国公司发布“中国梦”调查报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