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分析

2018-09-10王浩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

王浩

摘 要:近年来,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效果,使其更具有亲和力,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已成为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并进行关系建构、创造性转化,可以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思政课;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57-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ourse reform to improve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o as to make this course more compatible and meaningful for stud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ourse teaching as well as carry out relation construction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acceptability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word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cceptability

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具体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自己的师德、知识素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并由此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对思政课“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价值观教育、文化自信教育、政治认同教育具有直接影响。

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个人软实力的体现,具备一定的亲和力是思政课工作者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1]。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并对其话语体系进行转化,使学生明白并理解其中的要义,并在社会实践中成为自身价值观的引领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把思政课关注的道德建设、民本思想、民族复兴、和谐理念等主要内容讲深入讲透彻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方面, 本文拟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从而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方面进行分析。

一、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主要内容

思政课关照的对象是学生,其本质特征在于人文关怀。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更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拉近教师与学生间文化认同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思政课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提供“传统优秀文化路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早已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中,形成其特有的文化习惯与文化记忆,因而,传统文化经过演绎与扬弃,创新与发展,可以唤起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一)道德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对道德的解释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式和活动方式。指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并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调整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和活动。”为此,思政课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利用传统优秀文化并对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紧密结合。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在培养学生学会宽厚仁爱、坚持道义、礼让宽容、明辨是非、诚信守信以及人与自然和谐方面的见解等方面仍具有现代意义:成为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舆论热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考。要针对新形势、新情况,结合传统优秀文化道德要求设计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亲身体验的活动载体,不断提升道德的继承性和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

(二)民本思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等一系列论述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集中现代表达。思政课要结合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爱民”、“重民”、“尊民”、“亲民”的意识传授给学生并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等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三)民族复兴

民族文化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个性,更有赖于其亲和力,并最终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民族复兴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常常使学生感觉“高大上”,要通过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让学生了解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未间断的根本精神。《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唐代韩愈崇尚“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北宋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南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清代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不一而足,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我们的历史之中,成为我们民族发展至今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我们终于逐步接近中华民族的历史复兴这一伟大目标。而这一路以来的卓绝离不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种的内在支撑,成为实现民族复兴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四)和谐理念

张岱年先生認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种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精神、“刚健自强”的精神、“以和为贵”的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理念是传统文化中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思政课利用传统优秀文化的理念对新时期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解释,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心理,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实践与发展。

思政课教学单纯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法深刻认识中国的社会结构、民族品格、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包括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为人处世之道,还包含丰富的治国理政、兴德化民的智慧。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思政课教学赖以存在的思想文化土壤。

二、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注意事项

思政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和道德为根本。作为教的主体教师和作为学的主体学生,两者是在教学相长中互相提高。教师和学生均是影响亲和力的主要因素,两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强弱,均会影响到思政课的亲和力。

(一)学生层面

1. 价值观念。思政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政课是否具有亲和力关键是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能否被学生认可。教育者必须将抽象的理论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发展进步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大学生已具备的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已掌握的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等知识激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相联系,才能使大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因此,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升思政的亲和力,必须把内化和重构作为教育引导的重点。

2. 文化素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否则提升亲和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开发传统文化的通识课教材或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材,从青年学生接受实际出发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亲近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层面

1.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课堂外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尊重学生的人格、保障学生的话语权,教师要包容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2. 找准共鸣点。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要不断探索不同形式、不同角度,找准学生的情感共鸣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具有亲和力,让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变成“价值认同”。

3. 重视教育教学方法。在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性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把枯燥、呆板、空洞和概念化的教学生活化,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期待。拉近思政课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对思政课某些热点问题的疑问,可以从传统优秀文化的理念中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三)新媒体层面

新媒体发展已经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时,要深入分析互联网媒介语言的诙谐、逗乐的新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交往习惯、认知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以及信息接收习惯,善于运用新科技、新媒体等介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感、亲和力与关注度,建构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三、利用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做法

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增强思政课的认同感,思政课就必须接地气,就必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而转化为学生的信仰系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期待,关照学生的困惑,在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的日常活动、传统节日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穿起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切实提高思政的亲和力。

(一)释疑学生的困惑

思政课要有亲和力,必须从学生内心的需求出发,关照学生存在的困惑。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面对价值多元趋势中价值相对主义、价值怀疑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的昭彰等道德问题,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统摄与引导;面对多元价值取向与单维经济评判标尺的冲突,需要优秀传统加以扭转与清除,并最终使其朝向有利于解决学生内心困惑、社会和谐进步的良性方向发展。因此,思政课要通过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不同形式和视角领会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诚信、宽容的思想和正确的义利观,从而使传统优秀文化在面对种种不和谐现象时始终能发挥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

(二)利用好重要节日

思政课是具有明确价值导向性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对课程所传导的价值理念的认同。人们一切具有价值倾向性的意识皆是社会性的,价值认识也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政课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充分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体验民俗过节,满足他们了解中国民风民俗的需求;结合国庆、“国家公祭日”对学生进行富强、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不忘初心的真正含义。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我们民族心理最深层的一种东西,即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种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是靠节日等民俗维持下来的,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一种真正的文化的力量。

(三)重视网络教学

任何具体的特殊的传统文化,只要它能够使自己数字化,就可以转化为网络育人的重要载体。以数字化的形式把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自身为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所应该具有的意向性。任何有教育性、思想性的传统文化都将在网络时代找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栖身之地[2]。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思政课育人的空间和渠道。微信、易班等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及平等性等特点,对于思政课教师利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家国情怀、诚信特质、改革创新精神等包含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内容线上线下讨论,更易于使思政课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网络提供开放性、参与式的互动对话平台和途径,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认知问题、經济全球化与多元文化问题等进行线下讨论,更易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重视实践教学

当前思政课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贫困、实践无力的现象,要改变以知识传授和体系建构为中心的教学取向,确立问题导向。将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重点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对接,引导大学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思考,在锻炼理性思维的同时,理解和认同传统优秀文化一些基本观点、基本理论[3]。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资源相结合,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思政课内容的历史含量和文化含量,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用革命历史文化“素材”和“片段”,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激励大学生担负起历史担当,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

用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必须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民本意识和民族精神,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指导下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杨伟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53-55.

[2]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4-115.

[3]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解放日报,2017-04-05.

[4]周晓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15(15):169-170+173.

[5]何文婷,任一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22):226-27.

[6]黄青青,陈武耕.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06):165-166.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
意趣缤纷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治癣的体会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