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罗传播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18-09-10余越
余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大。作为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受到贝罗传播模式下四个因子的影响。文章从传播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基于贝罗传播模式分析了信源、信息、通道、信宿四个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子及其现状,并从四个维度探索建立“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为新时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贝罗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75-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s a specific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ctiv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four factors under Beiluo's mode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fou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cluding source, information, channel, and shelter.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four-in-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to build a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beiluo communication model
一、传播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它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与政治学、新闻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控制论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内向传播、公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等。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它与传播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信息传播、教育、达成共识和形成观念的过程,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另一方面体现在,传播学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传播学的理论成果有助于指导传播者按照传播规律,科学合理地运用传播媒介、符号、谋略和技巧,使传播活动更加有效。新型传播技术的出现特别是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内容形态更加碎片化、教育方式更加开放化。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传播活动, 应该遵循传播学的原理和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应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传播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根据社会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提出的各种要求,结合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实际特点,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和载体而实施有目的的传递和影响,以促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从传播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利用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时间就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能。
二、基于贝罗传播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子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传播活动。依托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来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优化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贝罗传播模式概述
传播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传播模式,贝罗传播模式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传播模式。在介绍贝罗传播模式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这两种模式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由美国学者C.香农和W.韦弗于1949年在《传播的数学理论》首次提出,又被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主要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这个模式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传播过程为:信源发出讯息-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信道传输-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传递给接受者。在这个过程中,发射器和接收器起编码和译码作用。这种传播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噪声概念,讯息可能因噪声干扰而产生衰减和失真。但是,这种传播模式也有一个极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将传播描述为一个单向直线的过程,缺少反馈环节,这就无法体现出社会传播的交互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贝罗(David K Berlo)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于1960年提出了贝罗传播模式。贝罗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分为信息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由数个基本元素构成,其中,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 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受播者(receiver),因此,该模式也叫S-M-C-R模式。贝罗传播模式对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特征进行了精准的描述,生动明确地说明了影响和决定信息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是仅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四个维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并且传播过程中每一维度又受其自身因素的限制。
(二)基于贝罗传播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子及其现状
贝罗传播模式以其全面系统的理论基础,从信息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四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解释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要素。基于贝罗传播模式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子,对于全面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堅持问题导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以上海市部分高校受教育者为对象开展“关于人际传播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5份。其中,对于“对于你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168人选择“信息”,占比33.3%;121人选择“信息源”,占比23.9%;112人选择“受播者”,占比22.2%;剩余104人选择“通道”,占比20.6%。
1. 信息源的因素。信息源就是信息的发出者。从图3可以看出,影响信息源的主要因素有传播技能、态度、知识水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源单一且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所发出的信息质量的高低和信息传播的效果,以至于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最终影响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水平和效果的提升。
2. 信息因素。信息主要表现为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3.3%的高校受教育者表示“信息”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的因素,“信息”是四个因素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的因素。然而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展现形式单一、枯燥,直接影响接收信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通道因素。通道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展示形式主要有视、听、触、嗅、味,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体验式教学、讲解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然而现实中,照本宣科、“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4. 受播者因素。受播者即信宿,就是指收信息的一方。同信息源一样,受播者同样受传播技能、态度、知识水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是最主要的受播者。但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程、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现象。
三、基于贝罗传播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一)“信源”是构建“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
“信源”即为信息的发出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关键的、而不是唯一的“信源”,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应成为高素质的信息“发出者”,也应成为全方位的信源“组织者”。
1. 转变应对态度,强调身份融入的特点优势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首先从转变自身态度开始,要充分认识自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深入受教育者、贴近受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消除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隔阂,与受教育者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思想交流,通过身份融入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教育内容的可理解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掌握传播学基本方法,借助信息优势,找准逻辑起点,灵活采用适宜的教学技能,保证信息真实性和趣味性,提升教育内容的可理解性。对于受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有针对性地为受教育者服务,运用清晰的逻辑、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技能,去伪存真,牢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3. 提高综合素养,增强教育主体的可信赖度
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其接受程度,只有当受教育者所接触到的事实与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时,教育才是最可信、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要注意将理论实践外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形象,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二)“信息”是构建“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核心
信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信息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信息的形式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际效果。
1. 联系教育实际,突显富有特色的信息内容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围绕受教育者、关照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从政治层面、思想层面和文化层面出发,结合时代、社会发展要求,选取富有特色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信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2. 关注传播特点,发挥两种模式的整合效应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直接传播和媒介传播两种模式的整合效应。一方面,在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时,找准两种模式的结合点,将两种传播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立体化、层次化、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教学运用中形成集中统一的冲击力。另一方面,两种模式的差异、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决定了受教育者对传播模式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针对受教育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和个性,有针对、有侧重地选择正确的传播模式,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在受教育者认同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双向沟通。
(三)“通道”是构建“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保障
1. 贯通多重感官维度
在贝罗传播模式中,“通道”这一维度下又分有视、听、触、嗅、味五个基本要素,“如果一种感觉刺激令人产生某一回忆,那么由其他感覺器官所感知和记忆的场景也会触发回忆”[3]。据调查,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的信息,约83%是通过视觉“通道”,约11%是通过听觉“通道”。如果能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现场体验教学等途径,让受教育者综合利用五种感官接收信息,便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进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性、交互性和象征性。
2. 培育立体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持久持续地进行,但如果在长时间内都使用同一种方法,极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倦感和疲惫感。因此要吸收借鉴传播学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理念,培育立体教学体系,抓住受教育者的兴趣热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是疏通人内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深入了解受教育者成长背景和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自身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对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是注重人际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交互式、分享式教学,激发受教育者活力,鼓励受教育者发挥长处、表现自我,引导受教育者间开放交流、取长补短;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开展“深度辅导”,与受教育者一对一进行深入内心、触及灵魂的交流,化解成长中的困惑,引导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三是健全组织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健全受教育者自治组织,调动受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协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引导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主题开展学习,提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加强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和对外交流,取长补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引导良好风气的形成;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四是利用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公开性强、选择性强、影响力强等特点,组织受教育者围绕新闻热点开展专题讨论,提升认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能力,自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 搭建新型教学平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无限活力,但由于受到课程安排、空间限制等因素的制约,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线下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相对较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受教育者的原则,将线下实践活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加快推动实践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拓展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将具象化体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实际行动,使其更好地体会和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
(四)“信宿”是构建“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根本
1. 建立平等交流,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受教育者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受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交流机制。
2. 借助意见领袖,发挥教育最大效能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4]。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比而言,意见领袖往往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理解、把握受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另外,在现实环境中,意见领袖和受教育者共处一室交流互动的时间较多,感情联系较强。如果发挥意见领袖的优势,协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激发其主管能动性,以其自身的感染力、带动性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开展。
参考文献:
[1]郭沛霖.从传播学角度探索增强受教育者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3]林密.嗅觉唤起美好回忆的奥秘[J].知识百科,2004(25).
[4]李璇.传播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