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2016-12-15赵岷李翠霞
赵岷+李翠霞
摘 要:民族体育传播学是借助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相关理念而构建起的一门新型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同时也正是这种交叉性给其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近年来民族体育传播学主要研究区域有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多种媒体传播、传播者和受众者、传播效果。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体已经成当前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得更快更迅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借助于大众媒体,除此之外再无他途。
关键词:传播 传播学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9—0001—04
传播的实质就是人类借助各种符号或表情直接或间接传递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它是传授双方拥有共通意义空间的前提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及其行为、过程与系统[1]。如果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传播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只要人类对这个世界存在疑问,而且对这些疑问在反复思考过之后,想要解释给其他人看或听,那么就要传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信息,这就是最为基本的一种传播方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传播是人类生活中最具普遍性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现象。当然生活中的传播现象和作为一门科学的确立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传播学真正被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分析研究还要从20世纪开始。
民族体育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研究领域较为特殊,而且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和规律,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当前社会媒介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已经覆盖了人类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发展,就必须走大众传播这条路。民族传统体育相对于西方现代体育而言,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传播技术动作,更要传播这些技术动作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因为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体现在技术动作上,更多的传统项目实际包含有极深的文化含义,是一种身体上的自我修炼与升华,而这一点是现代传播媒体往往难以触及到的地方,所以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有着特殊的传承方式和传播途径,这一点与现代体育有较大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民族体育传播理论时必须要注意的。
1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人内传播指的是一种传播过程,这种传播过程是指在个人接受相关信息之后,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处理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人内传播实际就是人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将人体看作是一个信息传播封闭系统。一切发生于人体内部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信息交流与处理。用心理学语言来说,就是人的主我和客我进行自由沟通交流的一种传播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通过主我与客我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一种内部平衡,通过人体的主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相关信息进行编码,从而确保这些体育传播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民族传统体育人内传播常见形式就是不断地从外界接受相关体育信息的不断刺激,而人体内部调动相关感觉器官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这种长期的刺激与处理形成一种近似自动化的经验感觉体系来处理新的外部的体育信息的刺激,从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解体系,形成较为固定化的民族体统体育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过程如果需要时,可以将这种过程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加以表达。当然这种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在练拳中常说的“拳练千遍,身法自然”。虽然这种人体内传播用语言描述起来超级简单,但在一个人的身体内这种人体内传播却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前提与基础。
民族体育传播中的人内传播实质上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延续的动力源泉之所在。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武术为例,如果没有这种人内传播,武术习练者就不会产生对于武术的情感依恋,而且也难以激发起长年累月地习练武术动作与技法的内在动力。同时如果没有这种人体内传播也就无法进行功力的积累与技法的长进。从现有历史资料来看,许多武林高手实际上都是在人体内传播达到相当的技术积累之后,其技术动作已经达到一种潜意识或者下意识的自动化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手中无招,心中有招”。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人际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传播活动,这种人际传播是人类活动中最为常见、最为重要、最直接、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种社会行为。当然从人类的发展来看,这种人际传播实质贯穿于人类的发展整个过程,并不单单指在民族体育传播中才独有,而是所有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社会行为方式。
当然作为社会文明体系重要组织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离不开这种人际传播活动的。纵观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历程,实质上也经历了这种从简单的身体游戏、竞技活动而后到丰富多彩的门户流派。以太极拳为例,在历史发展中早期只有陈氏太极拳一家,而后形成了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等,特别是当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信息传播大爆炸的时代,太极拳的流派更多,形式更加丰富。当然也许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发展对于太极拳的发展,以及某些技术的传承不利,但是从人类整个发展历史来看,这种开放式的传播体系本身就是现代人际传播的一个缩影,对于太极拳的整体发展则必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在研究民族体育传播活动中人际传播时符号互动理论是必须要了解的重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等人首先提出并广泛应用,这一理论也成为传播学中研究人际传播的重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的本质就是符号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是社会运行与变革的基础。从民族体育传播角度而言,任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动作符号。[2]这种动作符号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不断传播交往中得到发展,并快速成长。同时也正是这种动作符号将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而后这种团体通过不断的交流传播,使的动作符号体系越来越完善,最终构建出各自的技术体系和动作特色,由此形成各种门户派别,并最终共同丰富并支撑起原本极为简单的动作符号,最终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技术特色,内容丰富多彩的动作符号体系。
2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研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指的是由共同的利益、观念、目标等因素相互联结,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民族体育传播学中的群体则是指成员之间基于相同的兴趣、目标、行为等因素,通过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方式结合起来的,从事相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共同体。民族传统体育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共同运动群体、现场观看群体和媒介受众群体。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共同运动群体。当然民族体育传播中的群体传播指的就是在群体内部或外部进行的传统体育相关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活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首次把群体划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指的是成员之间面对面地进行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关系世界。在初级群体中,个人情感将获得共鸣而被社会化,并且受共同精神约束[3]。个人与社会的连结,个人整合到社会之中,主要是通过初级群体而学习社会、走向社会的。次级群体是一种次属性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抗的各种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4]。一般来说,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成员间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入社会所必须加入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民族体育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群体组织就是初级群体,典型如武术传承中的师徒体系、师兄弟体系、同门同派体系,这都是武术传播中的初级群体。由于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往往以对某种拳术的共同热爱而走到一起同。因此这种群体传播往往具有主动性、自发性、互动性和松散性的群体特点。特别是武术门派体系往往是一种较为宽松的初级群体,但又不完全是一种初级群体,他们更多是因为学习同一种拳术而形成相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在心理上有更多的认同,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这些群体传播活动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社会化和普及化,对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言,多进行这种群体传播有利其发展与壮大。
人类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组织共同构建起来的,人群之上可以称为组织,作为组织要有既定的共同目标,其次要有协调、统一的系统,再次要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组织要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明确的目标,因为明确的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同时也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准。组织目标是组织致力于达到的某种期望的境界,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同时组织还要有具有一定数量的成员。组织是有序化的人群。组织传播主要是指围绕着相应的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和组织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组织传播具有内部协调功能、指挥管理功能、决策应变功能。组织传播包含了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及组织整体传播,但往往组织传播又不是这些传播的简单叠加,因此,组织传播行为也不同于其他组织行为,它以组织传播行为方式来达到组织关系的整体协调,完成组织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从而实现组织的终极目标。
从民族体育传播角度来看,组织是由传播形成的,同时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也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没有组织,传播也不完善,甚至于会出现一种人为的断裂。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某一拳种由于传承体系的不完善,没有形成固定的组织传播,只是由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进行着所谓“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但最后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这些人在传承过程中,无法将毕生所学功夫留传给后,最后致使某一门功夫后继无人,无法传承。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没有固定的传播组织或传播群体,而只是根据个人感情进行的人为传播,那么最后必须导致其失败,无法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今天我们回头反思太极拳有如此大的传播规模,其首要原因就是太极拳无论那家那派都有其固定的传播群体和传播组织。特别是以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首的初级群体,由于其固定的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以及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空间格局,最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传播组织,最终得以历数百年而绵延不绝,使得太极拳成为今天习练人群如此之多的一个拳种,这其中的传播体系和方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当然在今天这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单纯依靠简单的师徒传承或同门传承组织已经无法完成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不能使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发扬光大。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霍元甲在1910年6月于上海创立的中国精武体育会。他首先认识到中华武术要想发扬光大就必须摈弃门户之见,融各家之长为宗旨,主张武术与近代体育相结合,各取所长,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1920年,中国精武体育会成立了精武体育会宣传团,到东南亚表演武术,宣传精武宗旨,创办各地分会。短短几年就在海外发展分会会员达四五万人。[5]相比较而言,其实我们今天许多武术拳种依然没有超越霍元甲所创立精武会的所具有开放意识和心胸,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还是只依重于固定的初级群体进行传承和传播,因此许多拳种依然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并没有发扬光大。纵观世界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做好组织传播对于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以来特别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许多现代体育项目纷纷成立各种国际体育组织,这实质上就是要借助于组织传播来发展自己,而且事实证明也正是这些组织传播团体在全世界进行传播,最终使得这些现代体育项目在全世界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形成全球性的传播体系。这一点值得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和借鉴。
3 民族传统体育在多种媒体中的传播研究
民族体育传播在近代开始借助于报纸、杂志进行传播,这些传统媒体被称为“平面媒体”。这里的“平面”是广告界借用了美术构图中的“平面”概念。例如精武总会就在1921年创办了《中央杂志》,而后又改名为《精武杂志》,其目的就是宣传武术、传播武术精神,沟通总会与各地分会的联系。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在1934年创办了《国术旬刊》,每十日出版一期,翌年,改名为《国术周刊》,每周出版一期。当时《国术周刊》基本内容包括论文、著述、转载、记录、文苑、杂俎,以及国术馆的各种信息,可以说在当时极大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而且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也在全国范围内对武术发展进行了极大的宣传与推广[6]。当然在当时还有一些主流报纸如《申报》《大公报》等都纷纷开设“体育专栏”和“体育专版”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报道。
第二次科技革命给新闻事业和体育大众媒介传播的发展带来了永久性的改变。19世纪末无线电技术的出现,20世纪初广播的产生,均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随后电视开始介入体育新闻的传播,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卫星技术出现后,极大地方便了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新时期,专业频道大量涌现,电视媒介与体育相互共生共荣,为全球体育一体化同质化创造了平台。民族体育传播也顺应时代潮流,也在不断地步入国际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方式又有了全新的变化,它的出现使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跨越时间、空间的多媒体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方式和传播习惯。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也真正意义上首次实现了全球信息即时共享,不论访问者身处何地,几乎可以同时获得一个网络地址的信息。构建一个基本全球背景下的巨大信息源,使得人类拥有了一座每日以几何数级增长的数据库,从而使得人类获得最快速度的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相对我国的民族体育传播而言,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都在不断地冲击着旧的传播模式,那就是师徒传承体系。以武术为例,无论你将图片、录相、或者讲解做的如何精美,解说如何到位,但这种以身体之间的相互传授方式,往往很难在屏幕与屏幕之间完成。[7]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拳种技术动作,通平面媒体或互联网络,可能只了解皮毛上的东西,而要想真正深入到武术的精髓,则需要直面师傅,在耳提面命中你才能真正领悟传统武术的魅力。当然对于武术的基本传播而言,当前流行的互联网技术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传播效果,你可以将一些视频、图片直接放置于网站上供任何一个人观看,而且这种观看没有时间、地点和空间上的限制。从这一角度而言,互联网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又是极为重要的。
4 民族传统体育中传播者和受众者研究
在传播学相关理论中,传播者往往是整个传播过程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收集、处理和传播相关信息。在民族体育传播学中传播者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个人层面上的传播者。民族传统体育传播过程中往往以这种传播者为主体,他们可能是职业的,但大多都是非职业的,特别是在中国农耕社会,由于政府对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往往采用一种封禁的态度,典型如中国武术历来统治者都视其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往往加以限制,这样许多拳师往往都隐身于民间从事其他职业,在业余时间里进行拳术的传授,而习练者往往也有着其他的职业在生活空闲时间里才学习武术。因此在传统社会里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者都是个人,所以其传承也往往是在个人与个人层面进行的。
第二类是管理组织层面的体育传播者。这种传播者是近代以来,工业大革命之后形成的。今天许多体育项目的传播都依靠这种管理组织层面的传播者加以传播。这些传播者主要包括国际体育组织、国家层面的体育组织、各行业的体育组织,以及各俱乐部的体育组织。以武术发展为例,根据国家体委“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方针”,1984年10月中国武术协会邀请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负责人在武汉举行了国际武术座谈会,就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传播问题进行研了讨论。1985在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同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在西安正式宣布成立。1990年10月3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初期只有38个会员国,而今天会员国则发展到142个[8]。这些会员国的加入极大了发展了武术事业,同时将中国武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展管理组织层面的传播者是现代武术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类是大众媒介层面的传播者。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的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大众传播媒介就是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9]大众媒介是传送视听信息的非个体传播工具,它的产生使人们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已经从以个人为中介、个体与个体的传播方式,转变为以传播工具为媒介,媒介面对群体的传播方式。大众媒介组织层面的传播者主要包括纸质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各种新兴媒体的工作者和体育新闻传播工作者。
纵观现代体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众传播媒体对于现代体育项目的传播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充分显示了运动的魅力,打破了传统媒体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电视、电影、无线网络等新型传播传体的出现,使得民族体育传播更是跨越了传统传播媒体的限制,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同时也给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带来一个全新的变化。
5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传播效果研究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人们所做的一切传播活动都具有相关的目的性,传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更多的人理解、了解你所传播的内容,从这一角度而言,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的了。从传播学的发展来看,研究者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都极为重视,传播效果的研究不仅是理论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应用传播学的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体育传播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
相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这种传播效果的研究在目前还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对民族体育传播的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程度还很不足,因此需要研究民族体育传播学的研究者们加倍努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研究民族体育传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总而言之,民族体育传播学是借助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相关理念而构建起一门新型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特点,同时也处于体育学和传播学的边缘,但正是这种边缘性给其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体已经成当前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得更快更迅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借助于大众媒体,除此之外再无他途。
参考文献:
[1]郝 勤,陈 峰,郭 勤.体育传播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美]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
[3]任传永.论道德在人的思想教育中的困境[J].大学教育,2014(17):34-37.
[4][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组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62:23-24.
[5]赵 岷,李翠霞.体育:身体的表演[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317-318.
[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7]赵 岷,李金龙,李翠霞.身体:武术教育的原点与归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57.
[8][美]威尔伯·施拉姆等著.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1-234.
[9]赵 岷.表演的体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