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研究
2018-09-05蓝田
蓝田
【摘要】数学这门学科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难起到相应的教学效益。因此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章中介绍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一些具体实践措施,期望能够为初中数学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探究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122-01
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取得的成效日渐降低,所有的学科都面临着教学改革。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区别于语文、 英语的学习,它注重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光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概念就能够有所作为的。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长期的实践总结中研究而出。新课改要求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怎样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是现在主要的研究课题。下面就介绍一些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践措施,期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提供帮助。
一、初中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创设合作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些概念存在着难以理解的情况,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解的技巧和方法。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班级里的成员已经被划分为一个个小组,然后根据课堂上所要教授的知识点进行情景创设,增加老师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教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时候。学生才开始接触概念时比较难理解,但是它作为联系几何和代数的重要工具,充分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整个班级作为一个大的直角坐标系,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代表着一个坐标点,然后划分小组,让不同的小组之间相互写出各自的坐标,然后检查,找出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的小组给予表扬。例如这种做游戏的情景创设最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游戏的同时也加深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在全班参与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开小差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乐趣。
2.明确学生需求,小组合理分工
学习小组的划分也是一门学问,要明确班级中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进行合理的组合。例如活泼好动,性格外向的学生一般都不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就可以将他们与那些内向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遵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理,两者之间也许会优势互补,一起进步等等。然后在课堂的教學上,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老师也可以利用学校引进的多媒体技术,多层次的接触和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就会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学习。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老师列举一些简单的方程式比如2x+y=9,然后让班上的各个小组分别代表x和y两个未知数,一个组报x的值,另一个就说出相应的y的值,一轮过后两个小组之间再相互交换位置。这样在开始接触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就能够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了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3.重视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潜力
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要注重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够侧重于所谓数学尖子生的培养,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也要用心。同时既然这种教学模式中存在探究两个字,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小明要买共38元的水果,但是他只有1元,5元和20元的纸币,请问有多少种购买方式?或者几何的证明题通常也会存在多种证明方式,让各个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尽量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法。老师要多多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也要大力鼓励和表扬独立思考的学生。长期以往,经常得到这样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然会提高,这对他们今后学习更为高深的数学知识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二、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对人才要求日益严格的现代社会,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研究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方式是当务之急。而这种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虽然依旧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改革方向。希望在今后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教训,努力完善,直到其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为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包艳梅.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27):56-56.
[2]张建.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妇女:理论版, 2014(5):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