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相关性研究
2018-09-05张海莲
王 彤,张海莲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必备的基本核心能力[1],也是衡量护理教育质量的标准,培养护生在护理工作中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多,如个人因素[2]、不同教学方法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3],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4]与情绪智力的相关性研究[5]等,但探索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了解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进一步分析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性,为在护理教育中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某综合大学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本科和专科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在校护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使用袁秋环[6]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量表主要包括寻求真相、分析能力、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7个维度,共27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完全不符合计1分,完全符合计5分,其中第4、14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越高,量表总分>80分则表明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Cronbach’sα为 0.78。
(2)采用美国Nkongho教授[7]编制的人文关怀能力量表(CaringAbilityInventory,CAI),主要包括认知、勇气和耐心3个维度,共37个条目。采用Likert7级计分法,完全反对计1分,非常同意计7分,总分为259分。若分数<203.1分,表示人文关怀能力低;分数在203.1~220.3分,表示人文关怀能力中等;分数>220.3分,表示人文关怀能力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Cronbach’sα为 0.925。
1.3 收集资料
2017年9月至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研究对象所在班级发放问卷,由研究者向护生说明研究目的及填写问卷要求,并征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及自愿参与后,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答毕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402份,回收有效问卷3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使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检验水准设为α=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19.35±1.20)岁,其中年龄<20岁的211人(55.1%),年龄≥20岁的172人(44.9%);男生和女生分别为68人(17.8%)和315人(82.2%);本科和专科分别为232人(60.6%)和151人(39.4%)。
2.2 研究对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平均分为(89.5±13.21)分,人文关怀能力平均分为(171.3±24.26)分。研究对象在读学历、居住地、家庭氛围在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上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对象从事护理的意愿在评判性思维能力上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性别在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上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 1。
2.3 研究对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或P<0.01)。人文关怀能力的认知维度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各维度呈正相关(P<0.01);人文关怀能力的耐心维度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寻求真相、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认知成熟度维度呈正相关(P<0.01);人文关怀能力的勇气维度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系统化能力维度呈负相关(P<0.01),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自信心维度呈正相关(P<0.01)。详见表2。
3 讨论
表1 研究对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现状[n(%)]
表2 研究对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性
3.1 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经调查发现,护生虽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但总体水平偏低。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要高于专科生(P<0.05),这与李丽端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本科生和专科生的绩点和课程设置不同有关。居住在城镇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高于居住在农村的护生(P<0.05),这与袁秋环[6]的研究结果一致。我国城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优于农村,城镇护生知识面广、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较多,在处理事物时思维更加灵活、新颖,这可能是居住在城镇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更强的原因。研究结果还显示,家庭氛围较好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更高(P<0.05),这与罗曼[9]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氛围若和谐民主,则家庭成员会经常相互沟通交流,子女能在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中进行理性思考及获得反馈和建议,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辩证、评判的学习过程。另外,将来愿意从事护理工作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相对较高(P<0.05),这与何碧辉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满意度较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从而有利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护理教育中应重点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护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11]。例如,在护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护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护生的信心及兴趣,从而提升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3.2 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偏低
经调查发现,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偏低。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要高于专科生(P<0.05),这与郭慧芳[4]的研究结果一致。专科护生将比本科护生更早处于护理环境中,在本研究中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本科与专科护生较多,应加强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和认同感,并重视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关怀能力。护理院校可以在专科和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居住在农村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高于城镇护生(P<0.05),这与崔丽艳[12]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住所是护生的成长环境,一部分城镇护生在生活条件方面优于农村护生,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研究表明,农村大学生在利他主义方面强于城镇大学生(P<0.05)[13]。所以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积极鼓励护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从而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氛围较好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更高(P<0.001),这与顾娟[14]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是最初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启蒙教师,家庭氛围良好,说明与父母的关系融洽,越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孩子会模仿父母,主动去学习关怀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人文关怀能力。因此,护理学校的教育要立足实践,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人道主义职业价值观,改革人文课程设置,以人文为导向,对传统的人文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增加人文关怀的内容[15]。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社区健康讲座、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活动,使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3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具有密切联系
研究结果显示,人文关怀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存在相关性(P<0.05 或P<0.01),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16-17]。根据患者和疾病的不同,护士对患者身体、心理状况、家庭社会因素等各方面进行信息的整合,进而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患者及其家属采用合适、有效的言行,对他们进行个体化的人文关怀,整个过程离不开评判性思维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思辨和验证。可见,人文关怀能力越高,其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人文关怀能力也是人情感的反映,情感在评判性思维过程中必不可少,尤其人的情绪反应会影响对问题的分析、决策和言行,只有重视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作用,才能引导护生综合判断临床情景和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从而激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17]。因此,护理教育机构应该设置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的综合独立课程,同时加强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多种核心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