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策略让特殊儿童不特殊
2018-09-04刘欢霞
刘欢霞
【摘 要】在当今教育体制下,随班就读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何使特殊儿童身心愉快、健康成长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增强特殊儿童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融入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成为社会普通群众的一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采用适当的策略,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各项培训,就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个别儿童由特殊趋于普通,融入社会。
【关键词】随班就读;平等;信心;策略;特殊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05-0229-02
目前我国实施特殊儿童教育的形式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等。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接触到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由于特殊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冷落、歧视、瞧不起,同时伴随他们的是过多的失败和没完没了的落伍。他们有可能享受不到正常儿童应有的权利,如尽情娱乐的权利、被表扬和被尊重的权利。长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养成了消极的自我观念和自卑的心态,自信心大大受损。如缺乏应有的进取心,经常无精打采、没有朝气;行为活动表现出畏缩和压抑等。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富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是越来越重视。对各级教育工作者开展特殊教育的全员培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都离不开对特殊儿童的关爱。让信心、策略把特殊儿童变成不特殊。
一、平等是特殊儿童增强信心的关键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殊儿童入学前,绝大部分时间与父母共同度过,以良好而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身心缺陷进行早期干预,可减少后期发展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导致特殊儿童入幼儿园困难、或入学后无法适应环境,更有甚者,个别家长把特殊儿童禁锢或放任,导致悲剧不断上演。对自身有残疾的特殊受教育群体,其在学习和生活上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歧视,遭遇到一些困境,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因此打造特殊教育的高效教学,必须从打开他们的心门开始,了解其心理需求,尊重其个性发展。在策略上以鼓励式教育为主,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对于身体存在特殊障碍的孩子,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巨大的付出和努力,所以,教师只要看到学生的一点进步,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当然,学生也必然有犯错误的时候,而面对特殊学生犯错,教师也应当避免粗暴蛮横,批评要委婉,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在方法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在语文、品德、艺术等教材中,有很多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在学生与教材间搭建衔接情感的桥梁,利用人物的榜样力量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从而增强学生体验,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不低头、不放弃,摆脱心理上的困扰,踏着正能量的步伐,奔向梦想的远方。
(一)有針对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
泰戈尔说:“不是石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让鹅卵石臻于完美。”特殊儿童的出生,一方面对家庭形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同时造成家庭经济上的沉重负担。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和社会上流言蜚语的刺激,有些家长总认为家中出现特殊儿童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是他给家里带来了不幸,是全家人的累赘与包袱,使自己永远过不上安宁的好日子。因而时不时在心理上产生一股无名的怨恨及愁绪,且常常会把这股怨气不自觉地发泄到孩子身上。如冷落或稍不如意就迁怒于他们,总觉得就是花费再大的心血,一个“傻瓜”也是无论如何不能成才,只要平时能让其吃饱、穿暖、不惹事生非就行了,把自己的绝大部分爱放在那些健康活泼的孩子身上。而在学校里,我们的班集体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随班就读学生。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时,不能进行“一刀切”管理,或者置之不理。因此,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发展他们的认知领域,使他们同样能最大限度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健康成长。只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适宜的机会、良好的环境和恰到好处的帮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的放矢,有针对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随班就读学生就能健康成长[1]。小周同学,由于特殊家庭的原因,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平时不敢与别人交往,缺乏自信,她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认为自己很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长久以来就成为一名特殊儿童。有一次,我发现她红着双眼回到学校,不管我怎么问,她都是不说话,只趴在桌子上低声哭泣,我马上给家长打电话,原来由于中午放学回到家,家里竟然没人,她连午饭都没吃就上学。我马上到学校对面买来几个面包给她,其他同学知道了纷纷从书包里拿出食物给她吃,我终于看见她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并低声说:“谢谢!”从此,她开始敢和同学们交往了,慢慢地改变了自卑的心理,向正常的学习生活迈开了第一步。
(二)互助合作凝聚平等氛围
走出家庭、适应环境是每一个特殊儿童家长的盼望,也是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家长不应因儿童的障碍和别人的眼光将孩子封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错失提高学习的机会。
亲近自然,交朋结友是每个人的愿望,特殊儿童也不例外,让孩子在一个自然、宽松的环境中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往往达到不教而教的良好效果。因此,家长要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外界交流,孩子在他感兴趣的环境中去触摸、感受和交流。例如,带孩子出街,孩子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礼貌用语、求助、购物、认路、建立友谊、与同伴交往等等。可见,一个活动会涉及到特殊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如果家长可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协助,将会事半功倍。合作与交流是人与人进行联系的有效手段,互相合作,既能弥补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又能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2]。
在教育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把随班就读学生与班级中的优等生分配在一起,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参与学习。例如课间游戏,指定学生跟他们一起玩;课堂讨论,把他们安排到讨论小组中一起说;课后练习,让班中佼佼者帮助他们做......久而久之,在这种互相合作的过程中,班级学生自然就把他们视为集体中的一份子,忽略了他们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来说,在这种长久的合作中,他们与同学多了交流、交往的机会,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参与到集体中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二、策略运用让特殊趋于平凡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采取适当的策略,考虑到孩子们的特殊性,努力构建多元化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还应采取科学的措施指导特殊儿童家长开展教育活动,促使家长摒弃不良的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帮助孩子成长。
(一)正视现实,关爱孩子,融合社会
家中有了特殊儿童,的确给父母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给全家的生活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家长埋怨命运的不公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知道,这不是孩子的过错,孩子是无辜的,命运对他们已经不公平,家长决不能再雪上加霜。家庭教育上,家长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不悲观失望、不溺爱迁就,更不歧视嫌弃,而以积极的态度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尊重、亲近孩子,多给予平等参加家庭生活的机会。
(二)有的放矢,培养技能,激发兴趣
特殊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各种功能障碍,因此必须有的放矢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3]。
特殊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社会,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日常生活技能应作为智障儿童训练的首要任务。 智障儿童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和耐挫力,因此更应考虑他们的个人需要和兴趣,而不能一味地进行强迫式训练,否则无法达到训练效果。
由于智障儿童感知觉迟钝、识记缓慢,注意力分散,思维想象混乱等特点,在教育方面比正常兒童要花费更多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因此教师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严格要求训练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强化训练;对孩子点滴的进步要给予肯定、鼓励,甚至一定的物质奖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不断克服、矫正身心缺陷,促进身心发展。2015年,我班中的随班就读生小马,是一个视力障碍儿童,坐在第一排座位上的他即使带着高度放大镜,黑板上的字和书上的字他也无法看见。而我就给予他特别的照顾,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专门为他特制了一个小黑板,每次到写字的环节,我在大黑板上示范过后都会在他的小黑板上再给他示范一次,然后让他写在小黑板上。下课后,我经常为他作业本上方格线条颜色加粗加深,再让他写在本子上。这些做法得到了他家长的赞扬。
在教学实践中,应扩大特殊儿童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使广大师生、家长和特殊儿童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注重丰富特殊儿童生活、学习的空间;一些视力障碍儿童,班级可根据特殊学生的情况开展多种活动,如“小小美食家”“生活大作战”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生活自理,学会料理家务,学会与人交往,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坚毅、勇敢、自信的良好品质,让每个孩子每一天都能幸福地笑出声来……总之,只要教师灵活运用策略,特殊儿童群体的人数将逐渐变少,大部分特殊儿童将趋于普通、融入社会,变得不特殊。
【参考文献】
[1] 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心理、教育、康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2]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3).
[3] 王淑荣,杜德宝,银联春.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训练[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2).